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P6

  ..续本文上一页准确定的,众生所见受众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呈现虚妄相,故称俗智所见为假象。凡人都是以假当真,习以为常,不知是假。但对以假当真的凡人只能显示假象,以符合凡人习惯的世俗知见,开导引渡,才能见效。因此,将佛的这种适应众生心理习惯的一切形象和智慧方便法门,统统称做俗谛事相。因这种智慧是方便智慧、权宜之计,也称“权智”;与绝对真理如理智相对,也称相对智。其真理性是相对的,与世俗的假见相对而言是“真”,与终极真理相对而言是“假”,因此,它是相对真理。

   按佛智的不同作用分类,可以分为五种,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唯识论持八;识转五智之说。中观派和金刚乘一致认为,由五蕴转化为五智、五佛,不承认唯识家的“八识”之说。

   大圆镜智是五蕴中的“色蕴”转化成智的。人体之五官识的五根属于色体(物质),触觉遍于全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体识的基础眼根(视神经)、耳根(听觉神经)、鼻根(嗅觉神经)、舌根(味觉神经)、身根(触觉神经)属于细微色体。五官之识觉的功能完全是直觉,没有思维活动。成佛时这种细微色体五根和与五根不可分离的五官识,经过修炼净化,转化为智能。因这种智能是无分别现观,如镜现影,故称“圆镜智”。圆镜智的人格化的佛,在密宗中称大日如来、遍照金刚。

   “受蕴”是人体身心的感觉功能。从性质上分,有身心感觉舒服愉快的“乐受”,感觉不舒服、不愉快的“苦受”和感觉不苦不乐、不喜不憎的“中性感受”三种。受蕴经过净化,成佛时转化为“平等性智”。因为一菇苦乐感觉起源于虚妄心识,断除二障,已无妄心,苦乐的幻觉消失,诸种感受完全变得相同,诸法平等,人世的荣辱、得失、爱憎、苦乐、生死等对身心引起的不同感受完全消失,这种境界便是佛的“平等性智”。平等性智人格化的佛称“宝生佛”。众生的苦是一种苦的感受,无苦的感受就是乐。生命最宝贵的是快乐,这种智慧境中,苦乐平等,无乐无苦,故称“平等智”为“宝生佛”。

   “想蕴”是一种能分辨事物具体形象、标志,判断事物性质的认识功能。由众生的想蕴将各种事物分成可爱的、可恨的和中性的,然后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无端生爱恨,由爱恨引起各种造业行为。众生的这种分辨功能,受众多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客观事物真相的妄想妄执占主要地位。如果没有妄想妄执,就不会产生爱恨烦恼。克服烦恼,首先要断除妄心妄执,其根源就在这里。经过净化,在成佛时,这种想蕴就化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的人格化的佛是阿弥陀佛,译义为“无量光”。无量光佛所代表的妙观察智,实质上就是遍知一切的事相智。“无量光”就代表遍及十方万物的妙智慧。

   “行蕴”是色、受、想、识“四蕴”范围以外一切心理活动的总称。行蕴有与心识有关的相应性行蕴和与心识无关的不相应行蕴(详见《俱舍论》)。行蕴经塓净化,到成佛时转化为“成所作智”或叫“作事智”。其人格化的佛为“诸事成就佛”或“不空成就佛”。因“行蕴”直接与行为动作有关,所以其转化之智能称做“作事智”。

  

  

   “识蕴”是诸识的总合识蕴合也包括五官之识,但官识与色体转化为圆镜智,所以这里所说的“识蕴”是指第六识心识。“心识”的“心”并不是五脏中的“心脏”,“心识”的根也不是“肉团心”。眼识从眼根生,耳识从耳根生等等,前五识的物质载体是各自的“根”,第六识心识无固定的物质载体“根”,是“依前五种识而生”(《俱舍论》),就是关于色的心识依眼识而生,关于声的心识依耳识而生等等,依此类推。心识对色声香味触的认识,要靠眼识、耳识等等的媒介,不能直接感受外境。心识有直觉和思维两种功能。平常的心识直觉往往与思维混在一起很难辨认。只有内向直觉和定境直觉比较好辨认。比如眼见一熟人,眼识只能反映其人的体形、相貌、服饰,没有识别判断的功能。想起名称,辨认出是谁,那是心识的作用。“心识”是诸齐全的源泉、核心、主体,所以,此“心”字应解作“中心”之义。心识经过净化,至成佛时转化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智实际上就是如理智、见性智。“法界体性”就是“空性”。法界体性智的人格化的佛便是“阿趋佛”,即不动金刚。

   五智中的圆镜智可以包括佛的色身(因为佛的色身非真色,是智慧所化色),法界体性智可以包括无为自性身。因此,可以说“五智”包括佛的色、法二身和如理、如量两种根本智慧。

   佛的智慧法身按照弥勒菩萨《般若现观壮严论》,共分21组,146条,现依次分述如下:

   1. 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念住”就是意念集中在所观之对象上,久久观想所得的一种智见境界。四念住观想的意境是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法念住”的“法”指的是身心和感受以外的一切思想感情活动,观想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世俗对于身心等方面的常乐我净的错误观念。

   四正断——断除已生之恶,增文已生之善,培育未生之善。这是身心品质的修炼。断除世人与此正好相反的四种行为,故称正断。

   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欲”是“欲想得到”,“观”是思考分析。修审四种定,能产生神通变化,所以称“神足”。

   五根信——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念根”的“念”指“思念”,即念念不忘所观之特定目标。

   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和五力的区别是:“力”是经过修炼达到的纯熟阶段,足以对抗与信、勤等相反的思想行为的干扰;“根”是修信、勤等的未成熟阶段,尚不能抵抗相反思想行为的干扰。

   七觉支——念觉支、分辨觉支、勤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含觉支。这七种修定境界是产生超世真智的前兆,所以称“觉支”。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八正道包括戒行和定慧功德。其中“正思维”是指正确思考经典中阐述的义理;口不说妄言(撒谎)、粗恶语等为“正语”;不杀生、不盗、不淫等为“正业”;身不做恶事,口不言恶语,戒行无虚伪、假相等为“正命”。此八正道是“见道”的思想境界,故称八圣道。

   以上三十七道品名称虽然与小乘道的相同,但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三十七道品作为佛的智慧法身,是指大乘菩萨以无相般若智慧修证三十七道品所获得的智慧功德境界。

   2. 四无量功德

   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平等心无量。“慈心”是指对一切众生的“爱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得乐”;“悲”是对众生的“同情心”、“怜悯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脱苦;“喜心”就是“无嫉妒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不离快乐;“平等无量”,是对众生一律平等、不分亲仇的思想境界。

   3、八解脱

   以有色观色解脱、以无色观色解脱、观净美色解脱、观空无边界解脱、观识无边界解脱、观一无所有界解脱、观无想非无想界解脱、观息灭受想定解脱。此八解脱禅是显现外界色、声、香、味、触的神变基础修炼。

   4、九禅定

   初禅正定、二禅正定、三禅正定、四禅正定、虚空无边定、识无边定、一无所有定、无想非无想定、识灭尽定。九禅定包括色界四正定、无色界四正定和无识定,菩萨修此禅定的主要目的是为度脱众生,掌握世间最高禅、神通,为超世禅奠定基础。

   5、十遍处禅

   青遍处定、黄遍处定、红遍处定、白遍处定、土遍处定、水遍处定、火遍处定、风遍处定、空遍处定、识遍处定。“遍处”之义是禅力遍及一切的意思。修成四色遍处,可任意化现各种光色;修成土、水、风、火遍处定,可任意化现大地山水风火;修成空遍处定,可能隐形和穿墙过壁;修成识遍处定,可知他人心中事,或改变别人的思想意识。

   6、八胜处禅

   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红胜处、白胜处。“胜处”是一种改变外界事物色相形状的禅力胜能。以色界和无色界定,改变外界的大小形状胜处四种,改变外色风土水火(四种颜色代表四大)性能原胜处四种。“有色想”指色界定,“无色想”指无色界定。

   7、无烦恼禅

   断除烦恼所生之禅慧。

   8、愿觉知禅

   由于获得了愿如意功德,一有愿念便能觉知一切的禅。

   9、六神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天眼通能看清三界的诸种色相,天耳通能听到三界的一切声音。色界天人 此视听功能,所以称“天眼”、“天耳”。能知前世、数世功能称“宿命通”。能改变天地自然状况,能化现多种身相的分身法等功能是“神足通”。破除烦恼障,生“漏尽通”。天眼、天耳、他心通之类的一般功能有身具、业生、密咒生、药物生、禅力生等凡种。身具神通天人、魔鬼、精灵之类均有;业生是前世造有某种神通的业,本世生来就有,如生来就有特异功能的人;咒生和药生神通是密咒和药物产生的神通;禅力生是修禅定的成就。另外,还有一种精灵附体的神通现象。所以,有神通未必是好现象。凡有点一般的神通就觉得了不起,就认为是“佛”、“菩萨”,那是世人无知的表现。

   10、四无碍智

   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