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碍智、辨才无碍智。四无碍智是语自在的功德,真正的“四无得”智慧,到第九地方能获得。别说一般凡俗众生,就连八地以下圣菩萨也难达到这个“语无碍”境界,所以有些人凭自己有限的知识,想揣测佛法的“奥义”和佛陀的“本义”,评头品足,太 点自不量力了。“四无碍”中“法无碍”是指对万物性能的认识无碍。
11、四如意
身如意、缘如意、心如意、智如意。“四如意”属障净功德,也称“四净德”。“身如意”是靠禅力获得生死自如能力;“缘如意”是变化各种事物:“心如意”指在一刹那间进入无数禅境;“智如意”具有不可思议的记忆和反应能力。
12. 十自在
生命自在、意识自在、财富自在、事业自在、意想自在、转世自在、愿心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说法自在。“自在”使自己完全可以掌握控制的意思。如“生命自在”是能够掌握生死之义;“意识自在”是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随时可以进入禅境之义;“意想自在”是想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意思。依此类推。
13. 十力
知何种业生何地之智力、知何业得此果报之智力、知何人作何种想之智力、知众生生理差别之智力、知根器优劣之智力、知道正邪与众生趋向之智力、知种种禅的染净与出入之智力、知前世与数世前生何处的智力、知何时死且转生何界的智力、知漏尽之智力。因佛的智见,没有任何障碍,受任何干扰,所以称“智慧神力”。
14. 四无畏
说觉智无畏、说染净无畏、说解脱道无所畏惧、说障蔽无所畏惧。因佛自具一切断悟功德,智慧无碍,对佛所开示之法,无人能提出异议,故称“无畏之德”。
15. 三不自律
身不自律、言不自律、心不自律。“不自律”,因佛的身、语、意均远离习染过错,自然庄严纯洁,无需约束自律,故称“无自律”功德。
16. 三念住
对敬信者不喜、对不敬不信者不怒、对敬信与不敬信兼具者也不相应地生喜怒。这个“三念住”这是佛对引渡对象的无量平等心态度。对敬信喜悦、对不敬信者生恼怒是一般凡人的情态。佛去凡俗心,以四无心对待众生,故无喜怒情。
17. 不遗忘性
佛不遗忘众生的疾苦,时时刻刻惦记众生、救应众生的特点。
18. 永断习染功德
佛已永远破除二障的种因及极微习染,获得“常净”。
19.大慈悲心
即像母爱一样,无限热爱众生,怜悯众生,勇挑救度众生的重任担。
20.十八不共法
身无失误、言无失误、心无疏忽、定无散乱、见无相异、事无遗误、(以上为行为不共法);不失意向、不失勤奋、不失关注、不失禅思、不失智见、不失净慧(以上六条为觉心不共法);一切道业不离智慧、一切言业不离智慧、一切意业不离智慧(以上三条为业不共法);知过去一切事无碍、知现在一切事无碍、知未来一切事无碍(以上三条为智慧不共法)。“不共法”是佛独具的特点,不但外道无此特点,就连小乘罗汉和菩萨也无此特点,故称“不共法”。
21.三圣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众生的六根、六境、六识、种性等为“根基”,声闻、菩萨和佛对“根法”的明了智见称为“知根智”,旧译“一切智”。菩萨与佛对三乘道的明了智见称为“知道智”,旧译“道种智”。佛的明了一切法的智慧称“遍智慧”或“一切种智”。佛的“一切种智”不仅指遍智慧,也包括慈悲心和舍、戒、忍等利众善行。(详见《般若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等)
以上21组,共计146条,为佛的智慧法身特点。佛法无边,佛的功德无量无边,非我辈能尽知,有志之士,可在上述的“滴水”中窥视“大海”。
(三)显密佛的异同
显宗菩萨乘和密宗金刚乘的佛,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佛法认为诸佛之间有三点完全相同,称“三平等”:1、诸佛成佛的条件完全相同,即福德资粮平等;2、诸佛的断悟境界完全相同,诸佛之间没有智慧功德的高低之分;3、诸佛的事业相同,即救度众生的态度和作用相同,诸佛之间没有慈悲心大小的差别。以上三点说明诸佛的本质相同的。但是诸佛也有不同的个性,如形象、肤色、种性、性别、名称、专长和成佛的具体道路等等。
显教是密教的基础,密教是显教的高级阶段,显教和密教在总的教义原则上是一致的。显密割裂,重显轻密,重密轻显都是错误的做法,智者所不为。
宗喀巴大师说:“显密的差别不在智见,而在方便法门。密法的“捷径”就捷在修定的许多方便法门上。显法需要经过三个无量大劫才能无完成的大行,密法用数世甚至一世就能完成,是全凭修积资粮和破执断惑的特殊方便法门。因此,宗喀巴大师称密法为“比佛还难得的宝中之宝”,是真正大智慧的表现。
无论显密,归根结底,真正的佛是具有慈悲内核的见性真智。至于佛的形象形态,那完全一种适应众生心理形态的方便化形,没有一定的模式。
显宗的佛相,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离欲的比丘相,身着“三衣”(袈裟),无其它装饰;另一种是转轮王相,有宝冠缨络装饰。前者称大阿罗汉或化身相,后者称报身相。
密宗的佛相,有文静慈悲相,有威武愤怒相,还有非人面凶残恐怖相等等。佛的面貌、形象、肤色、装饰、法器、坛城、座垫都是法理、道果和特殊神能作用的象征。这一点是密宗佛身的最大的特点。
密宗佛分本尊、勇士、空行、护法几种。本尊是佛,勇士、空行、护法为佛菩萨的化身,在“三宝”中归为“僧宝”类。但勇士、空行、护法中有些是未进入出世圣道的被看作世间神灵,不列入“三宝”类。
按无上密义理,密宗佛具有七大特点,称做具七支金刚身。现简要分述如下:
1 、身具相好支,即密佛身具相好特征,如报身转轮王相有宝冠、耳环、项链、胸佩、手脚镯、宝带等六饰或八饰,珠光宝气、威仪庄严。
2 、拥抱明妃支,即大欲相。人体的气与神和各种阴阳物质都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双合现象。道中的慈悲与智慧、幻身与光明心、有相瑜伽与无相瑜伽等都两两相合,果地的大乐与大智慧都是双合不离的“金刚”体,象征根、道、果基本规律的佛身也必须是双合金刚体。
3 、大乐支,即在修炼中气人中脉后,产生一种特殊的身心快乐的感受,被称做“大乐”。这种大乐感能抑制意识活动引发无分别智慧,是无上密法的一个主要方便法门。
4 、性空支。大乐非本具自性和实有之物,是因缘结合所产生之感受。凡缘成之物,都是性空之相,因此“大乐”本是性空。佛身也是事相缘有,理性本空。既是缘有,就不能视为实有而起执著之心;既是性空,就不是一无所有,空洞无物,就应该以坚定的信念如法修证。
5 、永不间断支。凡缘起的一切存在都是有生有灭的有为之法。存在是一种生灭不间断的续流,如流水。但“熄灭”有两种,一种是断灭,如油尽灯灭;一种是非断灭,如人的意识。意识非永恒的存在,在每一刹那之间都在起着新旧交替、即生即灭、生灭相续不断的变化,但作为缘起的意识的总体不会断灭。众生的肉体是有形的物质组合体,属于断灭之类。虽然肉体断灭,但意识的续流永不断灭,所以才有转世和成佛。佛的有形色之身体,是与意识为一体的“慧体”,并非物质性肉体,所以永不断灭。这就是佛体的“永不间断支”。
6 、不入寂灭支,即声闻、缘觉之类破除烦恼和业习染,证得其解脱轮回的正果时,便进入寂灭涅檠境,永不返世。但佛却不一样,虽然以智慧利剑彻底斩断了二障,但由于大慈大悲心,不忍遗弃众生,自享寂灭之乐。慧体报身住世,化身生化不息,永无间断。这就是不入寂灭的德性。
7 、慈悲饱满支。佛是该断的尽断,该悟的全悟,自身功德无比圆满。但由于无缘大慈大悲心,即使只有一个有情众生还留在苦海之中,佛的救度的任务仍未完成,不能安然入寂。就像惟一的幼子掉入火坑时母亲的心情一样,忧心欲焚、爱心似火地永远热爱和同情一切众生,拥抱一切众生。其慈悲爱心的热情永远像十五的月亮一样饱满。这就是佛的慈悲心饱满支。
以上七支佛性中,有些和显宗佛是相同的,有些是上密佛独有的特点。
三、法宝
(一) 法的概念
佛教中对“法”的含义有许多解释,但主要的有以下几种含义:1.存在、事物、所知对象;2.道路、悟境;3.文化、生活习俗、生活方式;4.慈悲行为,纯洁高尚的德性;5.教义、教言、修道行为等等。对佛经中出现的“法”这个词,就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理解,不能光凭《辞典》的解释。“佛法若无传承,光靠经典和《辞典》对经文永远也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就以“法”字为例,“诸法性空”的“法”是指事物、存在;“八万四千法门”指教理和方法;三宝中“法宝”的“法”是指思想和智慧的精神境界。如果不掌握每个词的各种含义和对境具体用法。怎能算掌握“声明”?不掌握“声明”就不能说“懂佛经”。真正想掌握佛法的人,需要有严格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地精读细研的精神,不能浮光掠影。
佛法也称圣人之道和正人君子之道,正如喜饶嘉措大师说:“佛法具有“高尚”和“正确”的双重含义。”
佛法从性质上分,有属于教育手段的“教法”和属于思想境界、意识形态的“悟行”两种。前一种是正确解释万物之理和解脱之道的佛法经典及其解说理论,后一种是指如法修断所获功德和认识破断、智慧的功能,简而言之就是灭谛和道谛。比如背诵数学原理…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