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P8

  ..续本文上一页和公式,是“教法”。通过学习数学,所产生的计算能力才是“悟性”或 “悟性智慧”。悟行离不开教法。但真正的佛法指的是“悟性”和“行法”,轻视经教,正是忽视了“教法”和“行法”的因果关系。

   从本质上说教典、教材、教法是施教手段,是“播种技术”,如果不与思想实际相结合,就起不了法的任何作用,等于没有得法,如懂佛法的邪教徒和口头信佛法的人。

   不仅要懂“播种技术”,而且应用于实际播种,使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当你获得丰收时,才可以说你得到了“实法”、真法。在此之前,不能说你有“法”。所谓得到“佛法”是指产生道智慧、道功德。这境界在“见道”以上。资粮、加行二道,虽有善行,但属有漏之善,虽有性空正见和分别善恶之见,但都是概念性的认识,不是开悟正见、现观正见。因此,在这一阶段,还不能说获得真法。见道以上生出正见之后,才算此人获得了真法。佛法的真*轮被看作见道智,不是指一般说法活动,其道理就在于此。在圣道中虽有真法,但还不完善,成佛之后,才会有圆满的、真正的法。皈依法的目的也才算完全达到。

   (二)教法的定义及分类

   1. 佛法教法的定义

   按《宝性论》,法的定义是:“与正确的事理相联系,破除三界烦恼,展示净灭利益,为佛陀所说者为佛法。”

   在《宝性论》中说:“凡对佛法的解说论著符合以下三个条件者,可按佛经对待。这三个条件是:(1)立论完全符合佛法原则;(2)信念纯真、思想未受邪说影响者所作;(3)内容合乎出世解脱目的。”

   2. 教法的分类

   教法或教言佛法,分佛言经典和佛弟子解说佛经的疏论两种。

   佛言经典分显法经典和密法经典两个部分。显法经典分经、论、律三类;密法经典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类。

   显教经典经、论、律又称“三藏”。“藏”原义是“粮仓”,因经典知识内容极丰富,故以“粮仓”作比喻。

   从“三藏”的内容粗略地分,“律藏”主要讲佛门戒规,“经藏”主要讲禅定,“论藏”主要讲智慧。但这只是从总的方面说的,实际上“三藏”的内容都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并不那么单纯。 布顿《佛教史》中说:“讲说三学者为“经”,讲说戒学和心学(禅定学)者为“调服”(律),广泛显示,抉择辨认诸法的智慧者为“阿毗达摩”(智慧论)。

   三藏佛法并非全部是佛祖亲口所说,其中是通过佛祖的禅力加持,由大菩萨说的,如《般若心经》;有的是由大菩萨说,佛祖以“是这样,是这样”肯定口气加以认可的,如在佛经后面注明佛祖认可的许多经典。

   密宗四续部经全部是佛祖亲口传的。佛陀传密法的对象都是菩萨利根弟子,即“白莲”、“珍宝”似的弟子。所以当时只对那些大机利根弟子秘密传《续》,并按《续部经》规定严格保密,密修密证,未能广为流传。直到佛涅槃400年后,萨热哈和龙树时代大乘法和密法才得到长足的发展。现在有些研究佛教史的人,受小乘教的思想影响,说什么“密咒大多来自婆罗门教”、“是咒起源于吠陀经之咒术”,说什么“一切咒语术数之学,均非世尊所喜”,说什么“若照佛陀的本怀而言,推定密咒之为晚出或增订”,甚至还说什么“大乘经典中的密咒都是后增”,佛教中的“止观”、“瑜伽”来源于外道经典“梨俱吠陀”,“释迦不以瑜伽为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等等(见对严法师《印度佛教史》)。将他们的观点归总起来有三点:( 1 )密法密咒非佛陀真传,来源于婆罗教吠陀;( 2 )世尊反对一切咒语术数,大乘显教经典《般若》、《法华》中咒语都是后人加进去的伪造成分;( 3 )佛门的止观瑜伽哑源于外道的“梨俱吠陀”,释迦不以瑜伽为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

   他们的这种观点,不但否定了密法,甚至连佛教的止观都一起否定了,我不知道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佛法内容虽广大无边,但归结到一起,只有三个字:戒、定、慧。“止”是“定”,“观”是“慧”。把“止”和“观”都否定了,他们认为的“最高解脱之道”又是什么呢?宗喀巴大师根据龙树、无著等佛教大思想家的理论,做出结论说:“佛地的一切殊胜功德都来源于禅定”(见《菩提道次广论》)。因为定能生慧,无定慧从何来?“慧为解脱之门,无慧如何解脱?”他们一方面说:“释尊特重于八正道”,另一方面却说什么“释尊不以瑜伽(止观)为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如果不是喝醉了酒,怎会说出如此自相矛盾的话?八正道中属于禅定和智慧的就有五条,八条中取掉五条,还有什么八正道?加行道四级是修止观的层次,见道和修道十个层次的菩萨只有在定中才有无漏智,见修二道断惑悟真,只有在定中才能进行。这位处处以了解释尊“本怀”自居者,不会不知道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吧?怎能说佛不以止观为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呢?菩萨的最高解脱目标不是破除细分的所知障吗?那么破除细分所知障的惟一法宝是金刚禅,怎能说禅定不是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呢?瑜伽止观是佛法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凡佛法都是由佛传授。释迦牟尼所传析所有法,都是由过去许多佛传下来的“佛法”,不是从婆罗门等世俗旁门外道那里传来的世俗的文化。这是佛经中统一的说法。真正的佛教徒,对佛陀之言不会产生怀疑,只分辨了义与不了义。把佛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止观瑜伽说成是来源于婆罗门教奉为“自生圣”圣的“吠陀”,那是对整个佛经内容可信性的否定。如果说《般若部》、《华严经》的咒语、陀罗尼都是后人加进去的伪造成分的话,《般若》等许多经典中和“等持”陀罗尼有关的大量佛语经文都是后人“加进去的”吗?有铁的证据吗?密法经典若是“ 7 世纪以后出现”的,龙树、龙智、提婆等人的无上密论著,又该作何解释呢?对整个佛经都不放在眼里,把止观都说成来自外道邪法的人,对密法进行大量的诬蔑和攻击,一点也不奇怪。这类妄言绮语本身就是见不得智慧阳光的晨霜,不值得反驳。但如果任其泛滥,会使很多缺乏分辨能力的好人上当受骗,对神圣的显密大法产生不敬之心,甚至毁佛谤法,造恶堕之业,永断善根,审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事。

   在藏传教大藏经《甘珠尔》(佛经) 108 函(约 3000 万字)中,四续部密典占 50% ;《丹珠尔》(印度佛学大师的疏论)共有 230 多函(约 7000 多万字)中,密续疏论占 70% 以上。藏传佛教各派历代善知识所著显密经论仪规,至少有 1 万多函(晕是最低的估计),其中密法类经书占 70%~80% 。藏传佛教十分重视显密佛法的学习和研究,经论著述甚多。宗喀巴著书函(约 570 多万字),布顿大师 26 函(约 700 万字),保当大师一生著书函(约 4000 万字)——他是藏传佛教大师中著述最多的一位,也许世界历史上也没有人著述超过他的。

   在密法典籍中,无上密的数量占 60%~70% 以上。无上密是上部密,瑜伽和行部、事部属于下部密。无上密和下部密法之间有以下的不同特点:

   1 、无上密具有完备的理论和修持体系,下三部密则无。

   2 、无上密中有大成就的修炼、即身成佛的修炼大法,在下三部中只有一般的成就,没有即身成佛的理法和修法。如下部密中只有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法,没有生成和圆满二次第修法。

   3 、无上密中有人体和器世界的生灭规律、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生命的存在形式以及相关的修炼方面有一套比显宗更博大精深的理论和见解。这些理论见解不仅能帮助提高对整个密法理论的认识,而且对显宗的转世、成佛理论和修持也会有很大的启示。显宗的理法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无上密法是大乘佛法的顶峰。不学显宗不知佛法的基础,不学无上密不知佛法的精深。许多藏传佛教大善知识,通过对显密佛法的精细研究,认识到显密佛法是有机的统一体,如果没有显法的大乘发心和性空正见,密法就像沙丘上的建筑,基础不牢靠;如果没有密法中的特殊破执妙法,用显宗的破执法永远破不了最细分的所知障,因而也就成不了佛。就像小乘道人不到小乘道的最高层次,认识不到小乘果位非最高果位而进入大乘道,同样大乘道人若不到高层次也不会知道成佛最终必须靠密法的道理。十地菩萨在“法云地”受到诸佛的“灌顶”,这在显宗经典中讲到了,但对“法云地”灌顶的真正的作用在显法经典中没有透露。研究显宗的人,研究到十地的具体断悟过程时,心细的人不会不注意到这个问题。又比如转世灵魂的问题,显宗经典中说到“五蕴”是因缘组合,不能分离,虽无色界生命,也有不明显的色因(即物质身躯的基因),否则,无色界生命转生色界和欲界时,“五蕴”身中的“色蕴”和其余四蕴分离时,因五蕴因缘分离而识蕴等也将消失。人死时“色蕴”肉体与识蕴等四蕴分离,既然识蕴等与色体分离,识蕴等四蕴已失去了依靠,如何存在、如何转世呢?显宗经典中对这个问题未能做出合理的解答。无上密微色体与微识永不分离的金刚体理论,圆满地解决了显宗未能解决的这个疑难问题。从这些问题上也可以说明显密不可分离,密法是显教高深义理的隐分的显露,显法是密教浅层部分的展示。

   有些人不懂显密法之间的深层的审种相互关系,只从宗派门户的狭隘偏见,排挤贬低密法,、有的人仅凭一些少得可怜的有关密法的知识,对密法说长道短,显得非常不明智。

   对佛经的内容进行研究、分类整理和归纳,并使它成为有条理的系统的理论,是疏论的特点。

   疏论的价值不在佛经之下,从学习的角度讲,疏论比原始佛典更重要。原始佛经是…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