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P8

  ..續本文上一頁和公式,是“教法”。通過學習數學,所産生的計算能力才是“悟性”或 “悟性智慧”。悟行離不開教法。但真正的佛法指的是“悟性”和“行法”,輕視經教,正是忽視了“教法”和“行法”的因果關系。

   從本質上說教典、教材、教法是施教手段,是“播種技術”,如果不與思想實際相結合,就起不了法的任何作用,等于沒有得法,如懂佛法的邪教徒和口頭信佛法的人。

   不僅要懂“播種技術”,而且應用于實際播種,使種子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當你獲得豐收時,才可以說你得到了“實法”、真法。在此之前,不能說你有“法”。所謂得到“佛法”是指産生道智慧、道功德。這境界在“見道”以上。資糧、加行二道,雖有善行,但屬有漏之善,雖有性空正見和分別善惡之見,但都是概念性的認識,不是開悟正見、現觀正見。因此,在這一階段,還不能說獲得真法。見道以上生出正見之後,才算此人獲得了真法。佛法的真*輪被看作見道智,不是指一般說法活動,其道理就在于此。在聖道中雖有真法,但還不完善,成佛之後,才會有圓滿的、真正的法。皈依法的目的也才算完全達到。

   (二)教法的定義及分類

   1. 佛法教法的定義

   按《寶性論》,法的定義是:“與正確的事理相聯系,破除叁界煩惱,展示淨滅利益,爲佛陀所說者爲佛法。”

   在《寶性論》中說:“凡對佛法的解說論著符合以下叁個條件者,可按佛經對待。這叁個條件是:(1)立論完全符合佛法原則;(2)信念純真、思想未受邪說影響者所作;(3)內容合乎出世解脫目的。”

   2. 教法的分類

   教法或教言佛法,分佛言經典和佛弟子解說佛經的疏論兩種。

   佛言經典分顯法經典和密法經典兩個部分。顯法經典分經、論、律叁類;密法經典分爲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四類。

   顯教經典經、論、律又稱“叁藏”。“藏”原義是“糧倉”,因經典知識內容極豐富,故以“糧倉”作比喻。

   從“叁藏”的內容粗略地分,“律藏”主要講佛門戒規,“經藏”主要講禅定,“論藏”主要講智慧。但這只是從總的方面說的,實際上“叁藏”的內容都是互相交叉、互相滲透,並不那麼單純。 布頓《佛教史》中說:“講說叁學者爲“經”,講說戒學和心學(禅定學)者爲“調服”(律),廣泛顯示,抉擇辨認諸法的智慧者爲“阿毗達摩”(智慧論)。

   叁藏佛法並非全部是佛祖親口所說,其中是通過佛祖的禅力加持,由大菩薩說的,如《般若心經》;有的是由大菩薩說,佛祖以“是這樣,是這樣”肯定口氣加以認可的,如在佛經後面注明佛祖認可的許多經典。

   密宗四續部經全部是佛祖親口傳的。佛陀傳密法的對象都是菩薩利根弟子,即“白蓮”、“珍寶”似的弟子。所以當時只對那些大機利根弟子秘密傳《續》,並按《續部經》規定嚴格保密,密修密證,未能廣爲流傳。直到佛涅槃400年後,薩熱哈和龍樹時代大乘法和密法才得到長足的發展。現在有些研究佛教史的人,受小乘教的思想影響,說什麼“密咒大多來自婆羅門教”、“是咒起源于吠陀經之咒術”,說什麼“一切咒語術數之學,均非世尊所喜”,說什麼“若照佛陀的本懷而言,推定密咒之爲晚出或增訂”,甚至還說什麼“大乘經典中的密咒都是後增”,佛教中的“止觀”、“瑜伽”來源于外道經典“梨俱吠陀”,“釋迦不以瑜伽爲達到解脫的最高方法”等等(見對嚴法師《印度佛教史》)。將他們的觀點歸總起來有叁點:( 1 )密法密咒非佛陀真傳,來源于婆羅教吠陀;( 2 )世尊反對一切咒語術數,大乘顯教經典《般若》、《法華》中咒語都是後人加進去的僞造成分;( 3 )佛門的止觀瑜伽啞源于外道的“梨俱吠陀”,釋迦不以瑜伽爲達到解脫的最高方法。

   他們的這種觀點,不但否定了密法,甚至連佛教的止觀都一起否定了,我不知道他們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佛法內容雖廣大無邊,但歸結到一起,只有叁個字:戒、定、慧。“止”是“定”,“觀”是“慧”。把“止”和“觀”都否定了,他們認爲的“最高解脫之道”又是什麼呢?宗喀巴大師根據龍樹、無著等佛教大思想家的理論,做出結論說:“佛地的一切殊勝功德都來源于禅定”(見《菩提道次廣論》)。因爲定能生慧,無定慧從何來?“慧爲解脫之門,無慧如何解脫?”他們一方面說:“釋尊特重于八正道”,另一方面卻說什麼“釋尊不以瑜伽(止觀)爲達到解脫的最高方法”。如果不是喝醉了酒,怎會說出如此自相矛盾的話?八正道中屬于禅定和智慧的就有五條,八條中取掉五條,還有什麼八正道?加行道四級是修止觀的層次,見道和修道十個層次的菩薩只有在定中才有無漏智,見修二道斷惑悟真,只有在定中才能進行。這位處處以了解釋尊“本懷”自居者,不會不知道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吧?怎能說佛不以止觀爲達到解脫的最高方法呢?菩薩的最高解脫目標不是破除細分的所知障嗎?那麼破除細分所知障的惟一法寶是金剛禅,怎能說禅定不是達到解脫的最高方法呢?瑜伽止觀是佛法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凡佛法都是由佛傳授。釋迦牟尼所傳析所有法,都是由過去許多佛傳下來的“佛法”,不是從婆羅門等世俗旁門外道那裏傳來的世俗的文化。這是佛經中統一的說法。真正的佛教徒,對佛陀之言不會産生懷疑,只分辨了義與不了義。把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止觀瑜伽說成是來源于婆羅門教奉爲“自生聖”聖的“吠陀”,那是對整個佛經內容可信性的否定。如果說《般若部》、《華嚴經》的咒語、陀羅尼都是後人加進去的僞造成分的話,《般若》等許多經典中和“等持”陀羅尼有關的大量佛語經文都是後人“加進去的”嗎?有鐵的證據嗎?密法經典若是“ 7 世紀以後出現”的,龍樹、龍智、提婆等人的無上密論著,又該作何解釋呢?對整個佛經都不放在眼裏,把止觀都說成來自外道邪法的人,對密法進行大量的誣蔑和攻擊,一點也不奇怪。這類妄言绮語本身就是見不得智慧陽光的晨霜,不值得反駁。但如果任其泛濫,會使很多缺乏分辨能力的好人上當受騙,對神聖的顯密大法産生不敬之心,甚至毀佛謗法,造惡墮之業,永斷善根,審是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事。

   在藏傳教大藏經《甘珠爾》(佛經) 108 函(約 3000 萬字)中,四續部密典占 50% ;《丹珠爾》(印度佛學大師的疏論)共有 230 多函(約 7000 多萬字)中,密續疏論占 70% 以上。藏傳佛教各派曆代善知識所著顯密經論儀規,至少有 1 萬多函(暈是最低的估計),其中密法類經書占 70%~80% 。藏傳佛教十分重視顯密佛法的學習和研究,經論著述甚多。宗喀巴著書函(約 570 多萬字),布頓大師 26 函(約 700 萬字),保當大師一生著書函(約 4000 萬字)——他是藏傳佛教大師中著述最多的一位,也許世界曆史上也沒有人著述超過他的。

   在密法典籍中,無上密的數量占 60%~70% 以上。無上密是上部密,瑜伽和行部、事部屬于下部密。無上密和下部密法之間有以下的不同特點:

   1 、無上密具有完備的理論和修持體系,下叁部密則無。

   2 、無上密中有大成就的修煉、即身成佛的修煉大法,在下叁部中只有一般的成就,沒有即身成佛的理法和修法。如下部密中只有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法,沒有生成和圓滿二次第修法。

   3 、無上密中有人體和器世界的生滅規律、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在生命的存在形式以及相關的修煉方面有一套比顯宗更博大精深的理論和見解。這些理論見解不僅能幫助提高對整個密法理論的認識,而且對顯宗的轉世、成佛理論和修持也會有很大的啓示。顯宗的理法是大乘佛法的基礎,無上密法是大乘佛法的頂峰。不學顯宗不知佛法的基礎,不學無上密不知佛法的精深。許多藏傳佛教大善知識,通過對顯密佛法的精細研究,認識到顯密佛法是有機的統一體,如果沒有顯法的大乘發心和性空正見,密法就像沙丘上的建築,基礎不牢靠;如果沒有密法中的特殊破執妙法,用顯宗的破執法永遠破不了最細分的所知障,因而也就成不了佛。就像小乘道人不到小乘道的最高層次,認識不到小乘果位非最高果位而進入大乘道,同樣大乘道人若不到高層次也不會知道成佛最終必須靠密法的道理。十地菩薩在“法雲地”受到諸佛的“灌頂”,這在顯宗經典中講到了,但對“法雲地”灌頂的真正的作用在顯法經典中沒有透露。研究顯宗的人,研究到十地的具體斷悟過程時,心細的人不會不注意到這個問題。又比如轉世靈魂的問題,顯宗經典中說到“五蘊”是因緣組合,不能分離,雖無色界生命,也有不明顯的色因(即物質身軀的基因),否則,無色界生命轉生色界和欲界時,“五蘊”身中的“色蘊”和其余四蘊分離時,因五蘊因緣分離而識蘊等也將消失。人死時“色蘊”肉體與識蘊等四蘊分離,既然識蘊等與色體分離,識蘊等四蘊已失去了依靠,如何存在、如何轉世呢?顯宗經典中對這個問題未能做出合理的解答。無上密微色體與微識永不分離的金剛體理論,圓滿地解決了顯宗未能解決的這個疑難問題。從這些問題上也可以說明顯密不可分離,密法是顯教高深義理的隱分的顯露,顯法是密教淺層部分的展示。

   有些人不懂顯密法之間的深層的審種相互關系,只從宗派門戶的狹隘偏見,排擠貶低密法,、有的人僅憑一些少得可憐的有關密法的知識,對密法說長道短,顯得非常不明智。

   對佛經的內容進行研究、分類整理和歸納,並使它成爲有條理的系統的理論,是疏論的特點。

   疏論的價值不在佛經之下,從學習的角度講,疏論比原始佛典更重要。原始佛經是…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