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P9

  ..续本文上一页佛的零散的言论集。而且佛的说法完全根据对象的智力、认识层次、具体的思想心理活动方便说教,对症下药。正如经中所说:“苦”是病,“集”是病因,“灭”是消除症状的病因,“道”治病方法。佛陀施教是“辩证施治”,治贪嗔痴慢疑邪见病的药方共有“八万四千”,称八万四千法。每一部佛经都是记录的“病案”和“处方”,而不是“诊断治疗学”。治病如用兵,对什么病下什么药,“君臣佐使”如何搭配,主攻方向如何选择,如何进攻,如何防护等等,都有一套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要了解和掌握“处方”后面隐藏的医学思想、理论原则,单凭几本“处方”集子是得不到的。 现在有些人摆出一副十分重视佛经的样子,说什么“学佛还要读原始佛经”,实际上这正是对佛经缺乏了解的一种外行话,这种说法就像说“学医不要学医学理论,要学处方集”一样地可笑。

   在佛教的发展方面,佛陀释迦牟尼说法建教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同样不能低估以龙树、无著为首的历代佛教论师和大善知识的作用。他们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为后代铺设了一条通向甚深佛理世界的光明大道,由于这些大菩萨的讲解和论述,使深奥难懂的东西变成了可理解的东西,零散的说教变成了系统的理论,他们对弘法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辨了义不了义论》中称赞的那样:“显现、开拓如来深广二义,将它变为宽广大道,使圣教日光充满三界者——龙树、无著受此一拜。”

   根据佛陀三类*轮的内容,疏论也分第一*轮疏论、第二*轮疏论、第三*轮疏论。

   第一*轮是四谛*轮及阿含经类,其度脱对象是声闻、缘觉层次,主要讲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器世界、有情世界、根、尘识等有关事相,以说“有”为主。

   有关第一*轮的疏论如《毗婆沙大论》、功德光的《四分律总论》和慧光的《律义三百颂》及其自疏《光明论》等。世亲的《俱舍论》是有部论藏的知识总库,故称“俱舍”。《俱舍论》的内容共分五类,即色法、心五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从大乘法的角度论述上述根本知识的总论还有无著的《论摄》。《俱舍》与《论摄》是佛法知识总库,是学习佛法必读之书。有些人说什么《俱舍论》是小乘法,其实大乘、小乘是观点上的差别,知识性的东西没有什么不同。关于五蕴、十二根尘、十八界、三界六道等方面的知识在《俱舍》中最详细,故藏传佛教列其为必读“五大论”之一。研究佛律方面,功德光的《律论》是必读之书。但《俱舍》和《律论》都是有关知识的高度概括,每个句子中包括很多内容,没有师传、没有通俗的解说资料是无法读懂的。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俱舍论》是专攻四年的课程,以难度大而著称。

   第二*轮是无自在性*轮,以《般若》为第二*轮的代表。《般若》有《十万颂》、《二万五千颂》等。《般若》明示性空,暗示修行方法和道路,内容丰富,意境高深,若不借助疏论,无法把握它的真实含义。佛涅槃后 420 年,龙树出世,以文殊为师,开掘甚深般若义,造中观六论,即《根本智慧论》(中论)、《回诤论》、《性空七十颂》、《理辩六十颂》、《粉碎邪见论》、《中观宝论》,开辟了中观见大道,用四边推理等许多巧妙的推量思辩方法论证展示了诸法性空之妙理。

   佛涅槃后 900 年之际,无著以弥勒为师,开辟了广行般若大道。弥勒向无著亲授般若“五论”,即:《般若现观庄严论》、《宝性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辩法性论》等。

   无著自著“五地”、“二摄”。“五地”是《本地论》、《摄决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摄释分》。“二摄”是《乘摄》和《论摄》。

   无著的弟弟世亲解释弥学著“八论”,它们是《庄严经论释》、《辩中边论释》、《辩法性论释》、《论说》、《成业品释》、《五蕴品释》、《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以上弥勒“五论”加上无著“七论”、世亲“八论”,共称“弥学二十论”。其中《般若现观庄严论》是般若经的总纲,将般若经义归结为“八品,七十法”,从此,般若法才有了个眉目。在印度,由无著、世亲、圣解脱军、行端解脱军、狮子贤等般若学大师著的般若观现庄严论共有“二十一疏”。在藏地茂名的般若庄严疏,前期有布顿的《庄严论疏》、聂翁的《庄严论疏》,后期有宗喀巴大师的《般若庄严论疏金珠》、嘉曹杰的《般若疏解心庄严》、克珠杰的《般若庄严论疏解疑亮光》以及索扎、吉尊、郭莽等学院的《般若经义辨析大论》。

   甚深般若中观见除上述龙树“六论”,还有提婆的《中观四百颂》。此后,中观内部又分化为自证和驳论两派。中观自证派以青辩为首,后有慧心、寂护、莲花戒等自证“三师”。静辩著有《中观疏慧灯》和《中观心论》,慧心著有《中观二谛论》,寂护著有《中观庄严论》,莲花戒著有《中观明理论》和《三级止观论》。

   立论自证为主称“自证派”,以破有见为主,只破不立,故称为驳论派(也称应成派)。中观驳论派以佛护为开山祖师,主要论师有月称、寂天。佛护等著有《中论疏布达巴利大》,月称著有《中论疏明句论》、《理辩六十颂疏》、《瑜伽行中观四百颂疏》、《入中论》、《入中论自疏》,寂天著有《入菩萨行论》和《入菩萨行自疏》。以上佛护、月称、寂天的“八论”加上龙树六论,提婆瑜伽行四百颂等共计十五论,被称做驳论派“十五座堡垒”。

   驳论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论师是月称大师。月称的著作除了上面介绍的《中论疏明灯论》,共称“二明”,被佛教界称做“天上有日月,地上有“二明””。阿底峡尊者说:“只有月称的中观见中才有解脱之门。”宗喀巴大师高度赞扬驳论派中观见,说只有月称的观点才是最彻底、最正确的中观见。《般若》是佛法的精髓,佛曾说:“《般若》法存在就是胜者之教存在,《般若》法不存在,就是胜者之教不存在。”这就是说佛教存在不存在的标志,就是看般若教育和般若行为存在不存在,《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第三*轮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经典是《解深密经》。宗喀巴曾高度赞扬唐高僧圆泽法师的《解深密经疏论》。无著大师根据《解深密经》的原则分辨了义、不了义,根据《楞伽经》、《十地经》、和弥勒的《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辨法与法性论》等开创了境 空;识有的大乘唯识宗。唯识宗的主要大师是无著、世亲兄弟二人,世亲的《唯识三十颂》最负盛名,另外还有法护、安慧、陈那、法称等著名大师。唯识内部又分为尊经派和尊理派。尊经派的代表性经论是无著的五种“地论”,尊理派的代表性经论是陈那的《因明正理论》和法称的《释量论》等“因明七论”。

  

  

   在汉传佛教中三论宗、天台宗是中观学派,吉藏和智者大师是中观悟道高僧,在中观见研究方面大显神通到了很高的成就。唯识宗在汉传佛教中称法相宗,由玄奘大师所创。玄奘的师傅法护是印度唯识学派的著名大师,玄奘得其唯识真传,在汉传佛教中弘扬唯识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是古老的佛教国家,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是中原佛教的“黄金时期”,在翻译经典、研究教义、建设佛教精神文明方面作出了不愧为佛教大国的贡献。但从唐朝以后,佛教呈现江河日下的趋势,到了近代和现代,“三论”、“天台”、“法相”诸派深研法理、学修般若智慧,以理统事、解行并重的那种教风已不存在。大多数僧尼以敲木鱼、念佛号度日。从个人修行角度看,能断除恶业和私心杂念,一心念佛未必不可以。但佛教作为一种智慧和精神文明教育,作为一种思想信仰体系,不重视教义的学习和研究,不重视以理性为基础的正信正解,不管信教的队伍有多么庞大,也不是什么好兆头。特别是现代这个商业社会里,金钱变成了万能的“上帝”,包括佛门很多人都丑态百出地拜倒在金钱的脚下,一切思想观点、意识形态、行为准则都或浅或深、不同程度地染上了铜臭气。在这样的时代环境条件下,为了自己得到正信正解,不受魔道邪说的影响,为了正确教育开导别人,为了振兴圣教,使真法正法久住人世,利乐众生,都需要掌握战无不胜的佛法理论武器。否则,进不能利众,退不能自利,“二利”俱无,佛法就成了名存实亡。对此,佛门中人不能不考虑。

   作为理论知识的佛法又分为直接进行佛法教育的工具和间接为佛法服务的知识工具。上面所说的佛典疏论和佛学教材属于第一种工具,语言、文学、声明、历史、数学、历算、天文、医学、逻辑思辨、工艺美术等所谓大小“五明”知识,都是学习佛学、自利利众不可缺少的工具。

   作为教育手段,理论知识性的佛法,首先离不开语言文字。佛法原始经典疏论者是古印度文,佛经上的很多术语,如佛陀、僧伽、瑜伽、修多罗、波罗蜜多、奢摩他、毗婆舍那等等都是古印度语,若不懂古印度语文,想透彻地了解经男主角很难,所以要懂古印度语文。“声明”不仅指古印度文,也包括一切佛经佛教用语。若学汉传佛教,就得懂古汉语和古汉文;若学藏传佛教,就要学精藏文藏语。藏文显密经论,译成汉文的至今连万分之一都没有,翻译的个别经典翻译质量也极差,即使有人组织翻译,没有几百年的进间也是无法完成的。

   佛法理论是高度抽象的东西,掌握佛法高深理论问题必须掌握推理思辨分析武器,因此必须掌握“因明逻辑”和“辩证逻辑”。 若不懂数学、天文、历算,无法 学懂密法中的天地和生命相应 的理论。若不懂医学,在修炼中就不懂如何保健长寿,也无法解除众生的疾病痛苦。若不懂工艺美术,就不懂佛画、坛城、法器供品等制造工艺就不具备灌顶法…

《三宝原理与皈依法通俗解说 第二节:三宝原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