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P7

  ..續本文上一頁無礙智、辨才無礙智。四無礙智是語自在的功德,真正的“四無得”智慧,到第九地方能獲得。別說一般凡俗衆生,就連八地以下聖菩薩也難達到這個“語無礙”境界,所以有些人憑自己有限的知識,想揣測佛法的“奧義”和佛陀的“本義”,評頭品足,太 點自不量力了。“四無礙”中“法無礙”是指對萬物性能的認識無礙。

   11、四如意

   身如意、緣如意、心如意、智如意。“四如意”屬障淨功德,也稱“四淨德”。“身如意”是靠禅力獲得生死自如能力;“緣如意”是變化各種事物:“心如意”指在一刹那間進入無數禅境;“智如意”具有不可思議的記憶和反應能力。  

   12. 十自在

   生命自在、意識自在、財富自在、事業自在、意想自在、轉世自在、願心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說法自在。“自在”使自己完全可以掌握控製的意思。如“生命自在”是能夠掌握生死之義;“意識自在”是完全可以控製自己的意識,隨時可以進入禅境之義;“意想自在”是想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的意思。依此類推。

   13. 十力

   知何種業生何地之智力、知何業得此果報之智力、知何人作何種想之智力、知衆生生理差別之智力、知根器優劣之智力、知道正邪與衆生趨向之智力、知種種禅的染淨與出入之智力、知前世與數世前生何處的智力、知何時死且轉生何界的智力、知漏盡之智力。因佛的智見,沒有任何障礙,受任何幹擾,所以稱“智慧神力”。

   14. 四無畏

   說覺智無畏、說染淨無畏、說解脫道無所畏懼、說障蔽無所畏懼。因佛自具一切斷悟功德,智慧無礙,對佛所開示之法,無人能提出異議,故稱“無畏之德”。

   15. 叁不自律

   身不自律、言不自律、心不自律。“不自律”,因佛的身、語、意均遠離習染過錯,自然莊嚴純潔,無需約束自律,故稱“無自律”功德。

   16. 叁念住

   對敬信者不喜、對不敬不信者不怒、對敬信與不敬信兼具者也不相應地生喜怒。這個“叁念住”這是佛對引渡對象的無量平等心態度。對敬信喜悅、對不敬信者生惱怒是一般凡人的情態。佛去凡俗心,以四無心對待衆生,故無喜怒情。

   17. 不遺忘性

   佛不遺忘衆生的疾苦,時時刻刻惦記衆生、救應衆生的特點。

   18. 永斷習染功德

   佛已永遠破除二障的種因及極微習染,獲得“常淨”。

   19.大慈悲心

   即像母愛一樣,無限熱愛衆生,憐憫衆生,勇挑救度衆生的重任擔。

   20.十八不共法

   身無失誤、言無失誤、心無疏忽、定無散亂、見無相異、事無遺誤、(以上爲行爲不共法);不失意向、不失勤奮、不失關注、不失禅思、不失智見、不失淨慧(以上六條爲覺心不共法);一切道業不離智慧、一切言業不離智慧、一切意業不離智慧(以上叁條爲業不共法);知過去一切事無礙、知現在一切事無礙、知未來一切事無礙(以上叁條爲智慧不共法)。“不共法”是佛獨具的特點,不但外道無此特點,就連小乘羅漢和菩薩也無此特點,故稱“不共法”。

   21.叁聖智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衆生的六根、六境、六識、種性等爲“根基”,聲聞、菩薩和佛對“根法”的明了智見稱爲“知根智”,舊譯“一切智”。菩薩與佛對叁乘道的明了智見稱爲“知道智”,舊譯“道種智”。佛的明了一切法的智慧稱“遍智慧”或“一切種智”。佛的“一切種智”不僅指遍智慧,也包括慈悲心和舍、戒、忍等利衆善行。(詳見《般若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等)

   以上21組,共計146條,爲佛的智慧法身特點。佛法無邊,佛的功德無量無邊,非我輩能盡知,有志之士,可在上述的“滴水”中窺視“大海”。

   (叁)顯密佛的異同

   顯宗菩薩乘和密宗金剛乘的佛,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佛法認爲諸佛之間有叁點完全相同,稱“叁平等”:1、諸佛成佛的條件完全相同,即福德資糧平等;2、諸佛的斷悟境界完全相同,諸佛之間沒有智慧功德的高低之分;3、諸佛的事業相同,即救度衆生的態度和作用相同,諸佛之間沒有慈悲心大小的差別。以上叁點說明諸佛的本質相同的。但是諸佛也有不同的個性,如形象、膚色、種性、性別、名稱、專長和成佛的具體道路等等。

   顯教是密教的基礎,密教是顯教的高級階段,顯教和密教在總的教義原則上是一致的。顯密割裂,重顯輕密,重密輕顯都是錯誤的做法,智者所不爲。

   宗喀巴大師說:“顯密的差別不在智見,而在方便法門。密法的“捷徑”就捷在修定的許多方便法門上。顯法需要經過叁個無量大劫才能無完成的大行,密法用數世甚至一世就能完成,是全憑修積資糧和破執斷惑的特殊方便法門。因此,宗喀巴大師稱密法爲“比佛還難得的寶中之寶”,是真正大智慧的表現。

   無論顯密,歸根結底,真正的佛是具有慈悲內核的見性真智。至于佛的形象形態,那完全一種適應衆生心理形態的方便化形,沒有一定的模式。

   顯宗的佛相,大約有兩種,一種是離欲的比丘相,身著“叁衣”(袈裟),無其它裝飾;另一種是轉輪王相,有寶冠纓絡裝飾。前者稱大阿羅漢或化身相,後者稱報身相。

   密宗的佛相,有文靜慈悲相,有威武憤怒相,還有非人面凶殘恐怖相等等。佛的面貌、形象、膚色、裝飾、法器、壇城、座墊都是法理、道果和特殊神能作用的象征。這一點是密宗佛身的最大的特點。

   密宗佛分本尊、勇士、空行、護法幾種。本尊是佛,勇士、空行、護法爲佛菩薩的化身,在“叁寶”中歸爲“僧寶”類。但勇士、空行、護法中有些是未進入出世聖道的被看作世間神靈,不列入“叁寶”類。

   按無上密義理,密宗佛具有七大特點,稱做具七支金剛身。現簡要分述如下:

   1 、身具相好支,即密佛身具相好特征,如報身轉輪王相有寶冠、耳環、項鏈、胸佩、手腳镯、寶帶等六飾或八飾,珠光寶氣、威儀莊嚴。

   2 、擁抱明妃支,即大欲相。人體的氣與神和各種陰陽物質都是相互依賴、不可分離的雙合現象。道中的慈悲與智慧、幻身與光明心、有相瑜伽與無相瑜伽等都兩兩相合,果地的大樂與大智慧都是雙合不離的“金剛”體,象征根、道、果基本規律的佛身也必須是雙合金剛體。

   3 、大樂支,即在修煉中氣人中脈後,産生一種特殊的身心快樂的感受,被稱做“大樂”。這種大樂感能抑製意識活動引發無分別智慧,是無上密法的一個主要方便法門。

   4 、性空支。大樂非本具自性和實有之物,是因緣結合所産生之感受。凡緣成之物,都是性空之相,因此“大樂”本是性空。佛身也是事相緣有,理性本空。既是緣有,就不能視爲實有而起執著之心;既是性空,就不是一無所有,空洞無物,就應該以堅定的信念如法修證。

   5 、永不間斷支。凡緣起的一切存在都是有生有滅的有爲之法。存在是一種生滅不間斷的續流,如流水。但“熄滅”有兩種,一種是斷滅,如油盡燈滅;一種是非斷滅,如人的意識。意識非永恒的存在,在每一刹那之間都在起著新舊交替、即生即滅、生滅相續不斷的變化,但作爲緣起的意識的總體不會斷滅。衆生的肉體是有形的物質組合體,屬于斷滅之類。雖然肉體斷滅,但意識的續流永不斷滅,所以才有轉世和成佛。佛的有形色之身體,是與意識爲一體的“慧體”,並非物質性肉體,所以永不斷滅。這就是佛體的“永不間斷支”。

   6 、不入寂滅支,即聲聞、緣覺之類破除煩惱和業習染,證得其解脫輪回的正果時,便進入寂滅涅檠境,永不返世。但佛卻不一樣,雖然以智慧利劍徹底斬斷了二障,但由于大慈大悲心,不忍遺棄衆生,自享寂滅之樂。慧體報身住世,化身生化不息,永無間斷。這就是不入寂滅的德性。

   7 、慈悲飽滿支。佛是該斷的盡斷,該悟的全悟,自身功德無比圓滿。但由于無緣大慈大悲心,即使只有一個有情衆生還留在苦海之中,佛的救度的任務仍未完成,不能安然入寂。就像惟一的幼子掉入火坑時母親的心情一樣,憂心欲焚、愛心似火地永遠熱愛和同情一切衆生,擁抱一切衆生。其慈悲愛心的熱情永遠像十五的月亮一樣飽滿。這就是佛的慈悲心飽滿支。

  

  

   以上七支佛性中,有些和顯宗佛是相同的,有些是上密佛獨有的特點。

   叁、法寶

   (一) 法的概念

   佛教中對“法”的含義有許多解釋,但主要的有以下幾種含義:1.存在、事物、所知對象;2.道路、悟境;3.文化、生活習俗、生活方式;4.慈悲行爲,純潔高尚的德性;5.教義、教言、修道行爲等等。對佛經中出現的“法”這個詞,就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理解,不能光憑《辭典》的解釋。“佛法若無傳承,光靠經典和《辭典》對經文永遠也得不到正確的理解。就以“法”字爲例,“諸法性空”的“法”是指事物、存在;“八萬四千法門”指教理和方法;叁寶中“法寶”的“法”是指思想和智慧的精神境界。如果不掌握每個詞的各種含義和對境具體用法。怎能算掌握“聲明”?不掌握“聲明”就不能說“懂佛經”。真正想掌握佛法的人,需要有嚴格的治學態度和一絲不苟地精讀細研的精神,不能浮光掠影。

   佛法也稱聖人之道和正人君子之道,正如喜饒嘉措大師說:“佛法具有“高尚”和“正確”的雙重含義。”

   佛法從性質上分,有屬于教育手段的“教法”和屬于思想境界、意識形態的“悟行”兩種。前一種是正確解釋萬物之理和解脫之道的佛法經典及其解說理論,後一種是指如法修斷所獲功德和認識破斷、智慧的功能,簡而言之就是滅谛和道谛。比如背誦數學原理…

《叁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二節:叁寶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