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经六讲 第五讲《维摩经》与慈悲喜舍

  第五讲《维摩经》与慈悲喜舍

  

  一、以四无量心布施

  

  第五讲的讲题是「《维摩经》与慈悲喜舍」,实际上就是讲《维摩经》中的布施思想。然如仅讲布施,其范围很狭小,若以慈悲喜舍,配合着讲,就会相当深广,而且能把「布施」解释得非常深刻。

  

  本来,慈悲喜舍,称为四无量心,又名四等心,又名四梵行。是十二门禅中的四禅:1.慈无量心能与乐。2.悲无量心能拔苦。3.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而生喜悦。4.舍无量心即舍如上之心不好执着,又能怨亲平等,舍怨亲想。

  

  以此四心普利无量众生,能引无量福德,故名无量。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名四等心。此四心依四禅而修,修之得生梵天,如三果圣人,故云四梵行。一般凡夫,只能修布施生欲界天,若修四无量心,则能近于解脱,得生色界第四禅的五净居天,以能舍故,做无相布施。

  

  一般人讲布施多着重物质上的行善,而佛法讲的布施,范围相当广大,慈悲喜舍四个字,都在布施的范围内。重要的是在布施之后,自己不但要把布施一事忘掉,也不去想布施的原因或布施的对象,即布施之事以及布施的心,全都要放下来,这才是真正的布施。

  

  有「慈悲」才会布施,而布施不着相,就是「喜舍」。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佛国品第一〉

  

  「毁」是诋毁、诽谤、侮辱,「誉」是赞叹、赞誉、荣誉。许多人都会有荣、辱两种不同的遭遇,而心里不可能不动;但作为一个修行佛法的菩萨行者,对于或毁或誉是不会计较的。如是为了众生得利益,就算自己得下地狱,也不会在乎。为了众生得利益之作为,也可能让人赞叹,那是他人之事,与自己无关。例如去(一九九三)年一年我得到三个全国性的大奖,有人问我得奖之感想,我答以「淡而无味」。

  

  虽然我这个受奖人,对有奖、无奖,了无差别,可是我的弟子们以及认同、赞成并协助我们的人,则感觉非常有意义。因此,得奖和颁奖,还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值得赞叹和鼓励的好事。

  

  毁、誉对我而言,不必放在心上,可是给了我的奖励,我应该说:「谢谢鼓励!」而我也受之无愧。因为这是经过非常慎重的评审之后,所做的选择;如果我说受之有愧,就像在说他们颁奖颁错了人,那就对不起颁奖的单位和团体了。

  

  如果我的心里,因得奖而觉得飘飘然,自认了不起,那就错了,这不是一个法师应有的心态。然而我是否真的心无所动?也还没到这个程度,我还是有一点点的喜悦之感。喜悦什么呢?喜悦行善还是有许多人赞叹鼓励的,表示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人间,还是有希望得救的,我当为此感到欢喜。

  

  「不动如须弥」指的是心的情况非常稳定,像一座大山那样的持久地稳定。「须弥」是佛经传说中的一座大山,它是世界的中心,山顶与天相连,山脚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所以须弥山如天之长、如地之久,是永恒不动的,日月地球的天体世界,则是绕着须弥山而运行。这句话是形容一个修行菩萨道的人,心要安定得像须弥山一样,才算工夫,也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风吹不动的工夫。

  

  「于善不善等以慈」,对于行善的众生,固然要关怀他们,至于行恶的众生,亦应同样给予关怀。「慈」以现在的名词解释就是无条件的关怀,关怀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分,应该怨亲平等。例如在监狱中的受刑人,虽曾做过坏事,却是需要我们用佛法去关怀。

  

  「心行平等如虚空」,是说依我们的慈悲心,产生了慈悲的行为,平等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但是心中无罣无碍,没有一点自认为做了好事的痕迹和想法。「心行平等」也是直心之意,直心行道,就是心行平等,普遍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而行一切布施,布施之后,心中了无一物。这是真正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事实上就是用四种大平等心、大智慧心、大慈悲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行大布施。也就是今天的讲题。如前所说,四无量心是配合四禅所修的梵行,但也正是大菩提心的内容,成等正觉的基础。因为「无量」即是大,若能修成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就是大雄大力的佛陀了。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佛国品第一〉

  

  如果我们希望人间净土在我们面前出现,只要自己能够练习着修行四无量心,我们的面前及周围环境就是佛国净土。如果能够恒常修持四无量心,在成佛时,周遭将都是修行四无量心的众生,生到我们的国土中来。以此标准看,说是容易,但也十分困难。

  

  因为我们一念清净,一念即见净土,十念清净,十念即是净土,念念清净,念念皆生净土。只要一念与佛的慈悲喜舍心相应,我们眼前所处的世界即佛国净土,此时所见之众生,将都是修四无量心之众生。这是修行者自心世界的经验,只要修行,就可兑现,故说容易。若待以修持功德愿力,以修行四无量心而成就了佛国净土,来利益众生,那是果位上事,相当的难。

  

  诸位不妨试试容易的一种,你自己修持四无量心,将会发现你四周,也或多或少有人在修此法。反之如果你的慈悲喜舍之心生不起来,一则不易成就佛国净土,二则即使佛在面前,亦见不到佛。

  

  时维摩诘来谓我(大迦叶)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弟子品第三〉

  

  此段是《维摩经》介绍释尊十大弟子中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尊者。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但他认为贫穷的人已经很苦,如再不布施,以后将更没有福报,会更贫穷,所以他慈悲可怜那些穷人,当他托钵乞食之时,舍富人之家而专向穷人化缘,好让他们种植福田,将来得大福报。

  

  这样的存心,看似对的,实则也是不平等心。如果今天台湾的穷人很多,吃不饱、穿不暖,还可能来国父纪念馆听圣严法师讲慈悲喜舍吗?今天在座的菩萨们应该都是丰衣足食,至少是衣食无虑、小康以上的生活水准。那么摩诃迦叶尊者如到今天的台湾,可能就要跟诸位结不上善缘了。

  

  「慈悲」乞化,可有三个等级:1.一般人认为穷人已经很苦了,再去向他们募化,实在于心不忍,因此应向富人募化才对。2.如摩诃迦叶尊者,乞贫不乞富。3.像维摩诘居士,认为应当平等摄化,不论贫富贵贱,凡有缘者,次第乞食。

  

  布施行,是不以多少及贫富而论功德,诚心诚意、全心全力而行布施,便是大功德;如果是敷衍勉强的布施,虽然都有功德,到底不如虔诚恭敬的功德更大。此处说的平等法,是站在乞化人的立场而言。我们需要劝人布施时,不管对方是以何种态度来布施、布施多少,我们都应不起分别,以全心为他祝福,这就叫作「住平等法」。从佛法的观点而言,布施是双向的,在家人以财物布施给出家的僧团,出家的僧团则以佛法布施给在家的信众。纵然有些出家僧众不能说法,总还能为施主全心祝福,也算是一种喜舍布施,也是一种慈悲的心行。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弟子品第三〉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即是舍除心的执着;宴坐是单独一个人打坐、静坐之意,乃是舍了世务的执着。常人坐禅要在静处打坐,是为避免尘嚣,维摩诘则说只要心不住身内也不住身外,舍离一切攀缘境界,便是禅坐。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常人宴坐的目的,是为获得智慧而断烦恼,了生死而入涅槃。维摩诘则说,入涅槃者未必要断烦恼,能入涅槃者,即是宴坐禅修。大乘的菩萨由于慈悲心重,虽从生死获得解脱,仍要留惑润生;菩萨以慈悲心,现烦恼相,让众生信赖他、亲近他,以方便度化,这也是菩萨度众生四种摄化方法之一,叫作「同事摄」。

  

  菩萨虽现烦恼相,但内心是不执生死也不执涅槃的。涅槃是寂静、寂灭之意,寂是不动,灭是不存在。心里的烦恼已不动、不存在,故也不必蓄意要断烦恼,就是涅槃了。

  

  虽现烦恼相,又不蓄意要断烦恼,又没有烦恼心,在凡夫的阶段虽是做不到的,但亦不妨学习学习。当我们有烦恼时,就要想到这烦恼是可以寂灭的,所以在烦恼起来时,不要对自己太失望而没有信心。当告诉自己,现在虽有烦恼,只要心不受环境影响动摇,烦恼自然消失。若能如此练习,则我们在任何场合,都可说是在练习打坐、入定,这也是在做舍心和舍身的布施行。只要遇到让你心动身动的情况时,坚持不管它,也算是能够舍得了。

  

  这句经句中,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不断烦恼而度众生,但是烦恼并不存在,也没有众生得度。一旦到达这个程度,也是慈悲喜舍,是大布施。

  

  时维摩诘来谓我(阿那律)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弟子品第三〉

  

  阿那律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的天眼第一,天眼可以看到肉眼见不到之事物,可看到最远、最近、最大、最小之事物,肉眼则太近、太远、太大、太小、太粗、太细均看不到;天眼可以无远弗届,且无微不至;天眼又能预先见到将来要发生的事态。到了这种程度,究竟有否看到东西呢?如果执着所看到的都是真实不虚的话,那就跟外道的五通仙人相同了。

  

  凡夫外道,也可能有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这些由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所发出的特异功能,非一般人的感官所能发生,在外道称之为五通。天、鬼、神,都可有或大或小的五通,天及鬼皆是以果报而得神通,人类则有修得及报得…

《维摩经六讲 第五讲《维摩经》与慈悲喜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