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经六讲 第五讲《维摩经》与慈悲喜舍▪P2

  ..续本文上一页的两种。

  

  罗汉已得解脱,已断生死烦恼,有的得六通(即是五通加漏尽通),有的虽已证无漏果位,却未必发起神通。外道的神通,皆是有我有相的,所以虽有神通,并未解脱。罗汉的神通是无相无我的,故已解脱,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有身相、心相、物相,均为有相,是执着,不是真正的佛法。

  

  如果是「无作相」,即是无为相,那就是有相等于无相,无作相是不做善恶无记等有漏业相的。既是无相,就不用肉眼,亦不用天眼了,此即是舍了诸有相及无相。

  

  阿那律已经是阿罗汉,因此他的天眼应不是有相的;如果还执着有相,就不是阿罗汉了。可是天眼所见,怎能说是无相呢?所以阿那律不知如何回答维摩诘居士。

  

  因此维摩诘居士则告诉阿那律:「有佛世尊,得真天眼」。阿罗汉所得,叫天眼明,非天眼通。诸位有否听过「三明六通」的名词,是阿罗汉得。所谓三明,即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而佛的天眼,又高于阿罗汉,是究竟的天眼,故名「真天眼」。天眼、漏尽、宿命,在阿罗汉称三明,在佛谓三达。

  

  佛也用不到着意使用天眼,佛经常生活在定慧不二的三昧境界,故也不须使用天眼,就能见到一切诸佛的国土,因为诸佛国土之间,非一相非异相,乃是「不以」相对的「二相」来看诸佛国土的一切现象。示意阿那律,当舍天眼的功能,亦舍天眼所见相,才能体会佛的真天眼真智慧是什么境界。

  

  「真天眼」是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佛经中说:「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是非常微妙的,佛没有一个时间不在定中,虽然处处应化、处处度众生,他仍常在三昧中。三昧是定慧相融而得悲智双运的功能。既是「三昧」,一定是不动的、无相的、寂静的,但是佛的心中无物,所以不为所动,佛的智慧如海,慈悲如父,所以能见一切诸佛国土,能度一切众生。

  

  以释迦牟尼为例,他从这个娑婆世界可以看到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国土,所有一切十方诸佛都在他们的国土上说法度众生,虽见诸佛国土,此土与彼土不以二相分别。

  

  「二相」的意思是分别相。不以二相,是说一切诸佛国土等于一佛国土,一切诸佛等于一佛。为什么?佛佛平等,佛土平等。诸佛的法身遍虚空、等法界。一尊佛如此,尊尊佛均是如此,每一尊佛各以其愿力形成诸佛净土,但每一尊佛的法身遍于一切国土,其功德亦遍于一切虚空。因此,虽见一切诸佛国土,心中无差别相,如见一佛国土。

  

  好比说,今天有二千五百位听众菩萨在此听法,我是看着、对着每一位听众来讲,而在我心中应该是视同只有一个听众,把诸位菩萨当成是一尊菩萨来讲《维摩经》。否则每讲一句一段,要看看二千五百位听众每一位的反应,这场演讲就很难讲得下去了。所以我演讲时,无论多少人听,都把他们当作是一个人。

  

  「不以二相」,实际上就是无定相亦无异相,也就是「舍」相。慈悲布施的人一定要做大布施、全心布施、无限布施,不能有一定的对象,心中若有特定的对象,这一定是有限的有相布施。

  

  此段是以佛的真天眼来做慈悲喜舍的说明,阿罗汉的天眼,尚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虽不是佛,也不是阿罗汉,但不妨试着去学习、练习。

  

  二、四无量心的意涵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维摩诘)答卅:「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观众生品第七〉

  

  慈与悲两字,在佛教圣典里是可合可分的,经常却是合起来用的。梵文的慈与悲是两个不同的字,但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用的。例如《大智度论》卷二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又在《大智度论》卷二○及《佛持论》与《涅槃经》说,慈悲有三种:众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等视十方一切众生,如父母兄弟等的亲人。法缘慈悲,此乃三乘圣人境界,既断烦恼,已无我相及一异相,故欲一心拔济众生随顺其意拔苦与乐。无缘慈悲,此唯佛的境界,诸佛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不住过去现在未来,故无所缘境界,但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受烦恼苦,佛则不为什么而让众生自然获得拔苦与乐的利益。

  

  初发心的菩萨,能做到第一阶段的众生缘慈悲,已经很好。若见有众生因饥饿苦,则给与食物,令其饱足解决饥饿之苦而生欢喜,其动机及发心既是慈亦是悲,但这布施的行为则是属于悲行。我们常听说,菩萨发大「悲」愿,就是因不忍心见众生受苦受难,而欲予救拔,令其离苦得乐。如仅系心中发了悲愿,却还没有行为表现出来,也有用。虽没有办法马上兑现,既然发了悲愿,终有一天能够做到。

  

  《维摩经》所说的「真实慈」,是第三阶段的无缘慈悲。所以该经要说:「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一共举出了二十九个项目,来说明真实慈的内容。

  

  如果不发悲愿,等于没有度众生的意愿,也就不太可能会尽自己的一切能力去学习、充实、成长,进而帮助他人,所以悲愿可说是对一切众生的承诺。

  

  《维摩经》说的:「何谓为悲?」就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布施给一切的众生。通常称为回向,可以解释为把自己的功德分享给众生。功德可分为两类:1.有漏功德,2.无漏功德。

  

  做有漏功德,就像是投资,希望回收,做了好事想享福报,就像是一边赚钱,一边花钱;一边存钱,一边提钱,那么所能拥有的钱将是有限的,永远无法圆满。也像一只杯底、杯身、杯缘有裂缝、有洞孔、有缺口的茶杯,倒进去的水终究会流出,永远装不满。

  

  有漏功德虽像有漏洞的茶杯,水会不断流走无法装满,但是做功德是很好的事,即使是有漏功德还是要做,也要鼓励人多做,这对社会是有益的。多做有漏功德可以得到人天福报,在人间是富贵中人,在天上可享天福。

  

  无漏功德,则与有漏相反,例如持戒布施而离我执,不求回馈。无漏的意思就像一只完整的茶杯,杯底没有洞,杯身亦无裂缝,倒进去的水,有多少装多少,直至装满为止。

  

  今天晚上我讲经的功德很大,说不定将来你们比我早成佛,如果我要你们记得我曾经为你们讲过经,届时不要忘了来度我。这样想当然没有错,可是一旦有所期待,希望有所回馈,就属于有漏功德。然而如果你们成佛之后,抱持反正我是做无漏功德,不思回报,所以就不理睬我了,那也不对!

  

  最近有好多位居士来见我,请我帮他们的忙,其中一位居士,遇到困难已经好几个月了,我告诉他:「念观世音菩萨或准提神咒,一定会有感应,改善困境,甚至解除困难。」他问我:「为了自己的困难而念佛持咒,不是有为吗?不是有漏吗?」我说:「难道因为那是有漏的就不做了吗?」我要他持准提神咒二十万遍,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一百万遍,教他心里想着:「虽然现在自己有困难,但是还有更多的众生处在比我更大的困境中,但愿那些众生都能解除困境。」结果他又认为这也很奇怪,而说:「我自己的苦难尚未解除,却去管别人的苦难。」这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我只好对他说:「能有漏就有漏,能无漏就无漏,先有漏再无漏吧!」

  

  「何谓为喜?」答卅:「有所饶益,欢喜无悔。」〈观众生品第七〉

  

  「喜」的意思在《维摩经》而言,是在利益了众生之后,不论对方的反应如何,只要对众生真有益处,定会喜悦,不会后悔。一般人是无法欢喜无悔的,但作为一个菩萨,对上述三种类型的功德都应欢喜。

  

  当我们做了功德,对方有所回馈时,我们心里应作如是想:「这个人得到我的帮助能够感恩图报,真是有善根,是一位知恩报恩的菩萨。」佛教本是个报恩主义的宗教,当然要为此人心生欢喜。

  

  如果碰到没有回报的情况,又如何呢?应想:「对方得到利益,可能现在没有能力回报,也许将来有一天,他会懂得把他自己的所能及所有,去协助他人。」播种的人,其目的不是为自己,收成之后,能供给其他众生,就值得欢喜了。

  

  如果遇到恩将仇报的情况,又如何欢喜得起来呢?我们要想,这个人接受我的帮助反而来害我一下,这是要成就我的忍辱心、精进心、不动心,是要成就我的无我、无漏、无相的心,是要成就我的大慈悲心,所以这是大菩萨的化现,既然是遇到了大菩萨,怎么会不欢喜呢?

  

  若能作如是观想,我们随时,都能心生欢喜而无后悔之心了。

  

  「何谓为舍?」答卅:「所作福佑,无所悕望。」〈观众生品第七〉

  

  「福佑」是造福给他人,修「福」而不希望成果,即是「舍」。福有两种:一是有漏的福,二是无漏的福。所谓有漏的福德,是指「善有善报」、「种瓜得瓜」、「养儿防老」、「积谷防饥」,都是属于有所希望的,修了有漏的福,能够得到人间天上的福报。

  

  一般人都是生活在希望之中,没有了希望,就活不下去,也不会有进步。「希望」是对的、是好的,有希望可能是有漏福,但也并非一定是有漏福,端视该希望是为了自私还是为了慈悲;自私为己是有漏,慈悲为众生是无漏。因此,「希望」与悲愿的意义是相同的,发愿、盼望、祈祷,都是一种希望,希望令一切众生得利益,就是悲愿。

  

  从希望家人得利益,再渐次扩及团体、地域、社会、国家,乃至我们生存的世界及所有的人类,最终为十方一切众生,都得利益。地藏菩萨所说「众生有尽,我愿无穷」,就是一个大希望,也是一种大悲愿。

  

  凡不是自私自利地为个人,而是为一切众生去追求、去努力者,在《维摩经》中不名为「希望」,而名为「舍」,故无所希望而广作福德,才是最大的功德,也才是无漏的福报。在经文中所记载的天女散花: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观众生品第七〉

  

  《维摩经》的这段经文,描述在维摩诘菩萨的方丈室里,有一位菩萨化现的天女,已在那里有十二年了,此时无量菩萨及阿罗汉,听维摩诘菩萨说法,这位天女,拿着天花由空中撒下,当撒在菩萨们的身上时,花即掉落于地;但撒到释迦牟尼佛的阿罗汉诸大弟子们身上时,即粘在身上不掉落了。这些大阿罗汉们见状,觉得自己头上、身上都粘满了花,多难看啊!但是怎么抖也抖不掉。

  

  因为大菩萨们,都已断除我执法执,生死涅槃,了无障碍;而罗汉怕生死,希望得涅槃,且不愿再到生死烦恼中来度生死烦恼的众生,这可说是因怕生死而离开生死的。罗汉虽已解脱生死,但对生死的畏惧心仍在,就好像人虽打了霍乱的预防针,而对霍乱的余悸犹在,避之唯恐不及。菩萨就不一样了,永远是不忧不惧,无罣无碍。因菩萨们「已断一切分别想故」,所以花不着身。

  

  「分别想」即是执着想,断分别想,即是我法二执皆断,不将生死涅槃执为二,不将烦恼菩提执为二。罗汉未断法执,故仍畏惧生死,譬如有人,心中怕鬼,「非人」就会趁虚而入。所谓「非人」是泛指人类以外的八部鬼神、夜叉、恶鬼、幽灵等冥界众生。《药师经》亦有「无有非人夺其精气」之说。《维摩经》此处是用譬喻,有人怕鬼,鬼便上身;罗汉厌花着身,花便着身不堕。

  

  我曾有个经验,年轻时学骑脚踏车,一边是田,一边是河,我害怕脚踏车掉到河里去,所以人骑在脚踏车上,心里想着千万不要掉进河中,结果害怕的事就偏偏发生,这是心里产生害怕的时候,失去了方向之故。

  

  我小时候住在乡下,曾亲眼目睹青蛙自动爬进蛇的口中。蛇看到青蛙时并不捕捉,只把嘴张开,红信对着青蛙吐出,青蛙则一边发抖一边爬,最后却爬到蛇的口中去了。所以有人说蛇会念咒,青蛙才会自投蛇吻。其实不是,青蛙是因为怕蛇,怕得魂不守舍,不知所措,连逃都逃不了。

  

  又如发生战争时,很多人不是因为打仗而死,而是在逃难途中死亡的。因此有此一说,在战火密集之处,反倒是最安全的地方,很多老兵都有此体验。所以在危险的时地,更要沈得住气,危机即转机。

  

  此处《维摩经》中的「弟子畏生死」,是指那些阿罗汉大弟子们,他们害怕生死,厌离生死,所以要住于涅槃。殊不知因为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畏惧,反使得他们易被五欲所困;如果离开对五欲的畏惧,五欲便奈何不了他们了,花既是「色」又是「香」,因为阿罗汉畏色畏香,反被天花粘住不放。

  

  经文「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其中的「结」是烦恼的异名,又称为「使」,为烦恼因而结集生死,故名烦恼为结。例如将我见、戒禁取见、疑,称为三结,又将贪、瞋、慢、嫉、悭,称为五结集,皆为烦恼之名,集有缚之意。

  

  我们今日、明日、今年、明年不断地造业,一念一念地集聚起来,环环相扣,就变成了烦恼的丝,结成烦恼的网,我们就为烦恼所笼罩,不得解脱了。「习」是习气,诸阿罗汉,已断烦恼,唯尚未除烦恼的习气,例如孙陀罗难陀的贪欲习气、毕陵伽婆蹉的骄慢习气,最有名了。大乘佛法将妄惑烦恼分作三个层次:1.现行,2.种子,3.习气。既伏烦恼之现行,又断烦恼之种子,但尚有烦恼之余习者,称为「结习未尽」。

  

  此「结习」阿罗汉全未断,缘觉部分略断,初地以上菩萨分分断,唯佛全断。「结习」如酒鬼、赌徒、烟枪,在戒除这些坏习惯的十年、二十年后,可能已看不出来,如仅戒除年余,一看就看得出来,因其酗酒、睹博、抽烟的习气犹在。

  

  本讲稿的重点是「慈悲喜舍」,有真慈悲,必能喜舍,始会以大菩提心,广度众生。若无「舍」心,慈悲便难着力,阿罗汉厌生死故,未舍习气,故执涅槃而不住生死,也不能以大慈悲心,永住世间度脱众生了。

  

  我们从《维摩经》看到菩萨心行,应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菩萨行品第十一〉)(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五日讲于台北市国父纪念馆,由苏丽美整理录音带,圣严法师亲自修订补充,成稿于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纽约东初禅寺)

  

《维摩经六讲 第五讲《维摩经》与慈悲喜舍》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