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鼓全集第七辑第二册之一金刚经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如来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不能说是实有,也不能说是虚妄;在因位上说,的确是有佛可成,从果位上说,如果还要执为实有,那就不是佛的果位,故称「无实无虚」,既不执为实有也不执为虚妄,佛本如如,与一切诸法相同,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众生皆同佛位。

  13.「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前面已说过,没有发心的那个人,也没有发心所要得到的那个果,而这段主要在说明什麽是「菩萨」,就是已经发心的人。

  菩萨从修行菩萨道到成佛之前,是个中间过程阶段,不可以认为在这个阶段,有一个所谓的「菩萨」;也就是不要以为你就是菩萨,你在行菩萨道,也不要以为将来你能成佛,如果有将来成佛的想法,就不是「菩萨」。

  14.众生相不可得,众生的心相亦不可得。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故佛说恒河沙数众生所有种心,如来悉知。

  所谓众生所有种心如来悉知,有两种解释:

  *从信心、信仰来说,如来因为得了三明六通,所以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心相。

   *从如来的一切种智(智慧可分为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来说,如来自然知道一切众生的各种心相,可是众生的心相是虚妄的,不是真心,等於是无心,这便是《金刚经》所说的。

  句中说到三种心不可得,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除了过去和未来,也没有中间,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心皆不可得。

  例如,拿一把剪刀,掐住一根线的中间当作是现在,剪刀刀口的上面是过去,下面是未来。未剪时,这三个段落清清楚楚,但是当你将线剪断,现在不见了,只剩过去,只剩未来,但是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现在又不存在,所以是三心不可得。这样的道理虽然容易懂,但是要做到很困难,一定得下一番修行的工夫。

  15.「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诸相」就是三十二相,如来是具足三十二相的,但是转轮圣王也具三十二相,所以具足三十二相并不等於就是如来。这里主要在说明如来是「离相」的。

  16.「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是释迦牟尼佛的自称,因为佛陀无法形容佛陀自己,所以用了「我」这一个假名的代号,并不是佛自己还有「我相」存在。

  释迦牟尼佛已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他说:其实我没有得到一点点(不论有为或无为)的法,所以叫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如来认为他有得到任何一点法的话,那麽便是住相了。

  1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管任何法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别,凡圣平等,众生与佛也是平等的。晋译六十卷《华严经》的〈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因为「离相无相」,还有何差别相可言?心也好、佛也好、众生也好,都是假名,都是代号,所以「实相无相」,一切法都是平等的;更重要的是,虽然「离相无相」,还是要修一切善法,若是不修一切善法,不持一切净戒,不度一切众生,就不算是菩萨,所以不但要持三聚净戒,还要「不住相」,如此才能得到佛果。

  18.「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此句已解说过,不再重复。

  19.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见如来。」

  佛殿上供奉的佛像是色相,是以佛像来表达敬意,并作为修行时的器物,叫作法器、圣像、法物,佛教徒是藉着这些来修行,但并不把它们当成是佛的法身。

  佛的法身是无相的,有相的三十二相不是佛的真正法身;如来说法的声音,也只是一种方便的工具,不是如来,因此不要执着佛的形相,而是要脚踏实地修行,以亲证无相离相的诸佛法身。

  20.「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很多人一听到「离相无相」,就认为真的没有佛了,这是一种断灭的邪见,因为如果没有佛,又怎麽度众生?

  佛是有的,但是不要执着,这就叫作「无住生心」。佛菩萨虽然是假名,是虚妄相,是没有的,但是他们处处都在度众生,不是断灭相。

  21.「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这段话就是以上所说的总论,凡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对一切法应该就这样子知道它、这样子理解它、这样子相信它,同时,还要能不执着一切诸法的法相。

  信受演说《金刚经》的功德

  听完《金刚经》之後,如果能够相信它、接受它,还能说给他人听,这样的功德有多大呢?

  一、净信功德

  1.「如来灭後,後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佛灭度後分成三个五百年,後五百岁就是佛灭後的一千零一到一千五百年,这时,若是有人能够相信这部经,他的功德是很大的,证明他早已在许许多多佛的面前,种下善根,如来知道此人有无量的福德。

  现在我们离释迦牟尼佛涅槃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离佛在世的时代更远了,假使你能够相信如来所说的话,就已有无量功德。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这句话很绕口,意思是如果你以无量无数的身体布施给众生,这个功德实在是很大,但是与一个人因为听了《金刚经》而产生信心相比,後者的功德更大。

  二、法施功德比财施更大

  1.「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行布施,功德固然不小,但另一人不但自己能受持《金刚经》的四句偈语,还能说给他人听,此人的功德更大。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前一个例子是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此处所说的数量更多了,加倍再加倍,以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做布施。恒河沙数有无量无数,无法计算,但是此功德仍比不上受持《金刚经》的四句偈语,为人演说者。

  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前面的例子是用七宝做布施,这里则是用身体。以无量无数的身体、生命,布施给众生,这个福德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中的四句偈语再为他人演说的功德。

  三、受持读诵演说的功德

  1.「如来为发大乘者,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部《金刚经》是为了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的人说的,所谓大乘心是菩萨心,最上乘心是无上菩提心。假如能够受持读诵,而且还能广为他人演说,这种功德无可比拟,可说是已经担起佛的功德了。

  2.「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此经,过去世的罪业即能消灭。这是因为已体会到「无我」,既然是「无我」,冤家债主就无法影响到你了。

  3.「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一个小世界,也就是一个日月系统,就有一个须弥山,那麽三千大千世界便有许许多多的须弥山;假如那些须弥山都是七宝所成,即使全部布施出去,也比不上受持读诵《金刚经》,乃至只有四句偈语,或是为他人说的功德。

  4.「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同样的意思,只是数目增加。满无量阿僧只代表无量无数,布施无量无数的世界七宝,其功德还是比不上受持读诵《金刚经》,乃至於四句偈,而为他人演说,这种功德更大更大。为什麽会有这麽大的功德?这不是迷信,《金刚经》中有说明。

  四、不受福德是无量功德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什麽叫作「得成於忍」?「忍」是无生法忍,就是断烦恼而生智慧的意思。有智慧的人,不会在做了功德之後,以为是有功德。

  结论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是「实相」,所谓「实相无相,法身无身」。「实相」是「无相」,是如如不动的,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的法相,就好像是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又像是电光;若能如此观察,如此观想,就知道一切相都是暂有的假相。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

《法鼓全集第七辑第二册之一金刚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