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禅风渐被寰宇。五祖弘忍大师有弟子五百余人,第一大弟子神秀,是两榜进士出身,相当于现今的高考及格。第二大弟子惠明,将军出身,地位很高,都跟随祖师多年,未获心印。等到广东来了一个「獦獠」,既没读过书,又没出家的俗汉,和祖师只见了三次面,就把法传给他了。这个老广,土话很重,出语别说本省人听不懂,即使外省人也听不懂,如果不是五祖忍大师别具慧眼,实不可能得法。
由此可知,佛法的真传,佛法的血脉,佛法的使命,古德先贤之所以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就是要把捉到生命的真实,证得生命的永恒;如若不然,不可能完成法的人格化。
一般人都是真理知识化,喜求知解,停留在概念里。所以达摩祖师西来,传法的模式,就是法(真理)的人格化,除了法,没有我,而法也是本无之法。当时,五祖如果传法给神秀,佛法就会变成知识,成为机械化的打坐、说法、讲道理;如果传法给惠明,他就会摆场面,讲架式。
惠能得法后,隐身猎人队中十五年,然后出来一鸣惊人,他不仅把佛法革新了,且以崭新的面目和姿态,出现在大唐国里。他不仅把佛祖的真血脉──菩提种子,在肥沃的中华文化土壤里落实生根,并且开出一华五叶的奇葩,繁茂滋长成为今天欣欣向荣的中华禅。
中华禅风所及,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于今日,注入文学上的有禅诗,注入艺术上,便有了禅的艺术。儒家的思想和禅思想一拍即合,硕学大儒程、朱、陆、王多少都有些禅风采,历代参禅澈悟的儒宗学士,颇不乏人;相反的,儒家的真传到了宋、明开始变质,原本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孔子思想,一变而成了吃人的礼教。谁都知道,孔子的儿子孔鲤死了,孔子自己照顾小孙子,把年轻的儿媳妇嫁出去了,孔子没有叫人守寡,而是叫人活得更好。
明朝时的王阳明,用儒家的词汇阐扬禅,主张致良知;良知,不学而知,是心的原态、原貌,是原本的,不是学来的。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私心),就是要追求原本的自我而肯定它。
王阳明的四料简,又叫四句究竟话头,他毕生讲学,皆以此为指针。四料简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跟主性善的孟子,主性恶的荀子并不吻合。心的原态、本体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价值标准。原本没有地球、人类,哪来的善恶?「有善有恶意之动」,有了分别心时才有相对观念的产生。因此,王阳明的究竟话头,是典型的禅,但恐别人误会,所以才言必尧舜,学宗孔孟,那是护身符、挡箭牌,其实,他所说的是佛法。
以上所言,说明了达摩祖师这一趟中国之行,没有走冤枉路,没有白来,中华文化的土壤上,的确适合菩提种子的生长和茁壮。
(二)从如来禅到祖师禅
从初祖达摩九传至百丈怀海(南岳怀让系)及药山惟俨(青原行思系)是如来禅。如来禅就是跟佛祖说的法相似的本色禅,没有机锋,不用棒、喝,没有门庭设施,没有建立自己的模式和规范,三言两语就能对机,就能够印心,除了所用词汇和方法有些不同之外,大致跟方等经论没有多大差异。
到十传黄檗希运及沩山灵佑(南岳系),机锋就出来了。十一传至德山宣鉴(青原系)、临济义玄(南岳系),即是有名的德山棒、临济喝;棒、喝交驰,风掣电闪,如此一来,别树一格。从达摩到六祖、南岳、青原、马祖、石头……及经典上少见的范例和手段都出现了,他们的特色,是没有道理可讲,他们的好处,是展示出法的人格化。
把如来禅和祖师禅明显画分的是香严智闲。指月录上说:智闲禅师开悟后,曾有颂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闻听,对仰山说:此子澈也。仰山道:待我亲自勘过。遂去南阳觅问智闲:闻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香严复举前颂。仰山说: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更说看。智闲又颂曰:
「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仰山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智闲复颂道: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回报沩山:闲师弟会祖师禅了。
从此,如来禅和祖师禅分成了两个阶段,但并非把禅分为两种。
到了唐朝中叶以后,祖师禅又演进为机锋禅,禅师和参访者的风格,皆是针锋相对;所谓击石火、闪电光,看禅典上的机锋、转语,别误会那是聪明人的应对,其实那是绝未透过大脑思惟的脱口而出。譬如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什么是佛?干屎橛。如何才能把佛法说得很正确?答:胡饼。
像这样都是信口道出,绝没有想一想才回答的。古人说:思而得,虑而中,尽名鬼家活计。又谓:凡是透过思索,回答别人问话的,叫黑山鬼窟里作活计。真正的禅,是纯阳性的,绝不透过想阴的意识思惟,比如敲钟,敲了就响,并非是敲后,想一想才响。
如来清净禅为何一变而为祖师禅,再演进为机锋禅呢?我们看禅的典籍上有许多土话,如「作么生?」这是湖北话。由于六祖不识文字,他也不看经典,也不习惯引用经典上那些名相辞句,他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的心态和意境。上行下效,经历三、四代以后,便都不用经上的名相词汇,只用日常生活上所习用的言语,随着各人性格的不同,再加上一些幽默感,因此便形成了禅的机锋,成了祖师禅特殊的风格。
祖师禅的可贵,在于摆脱了那些不必要的名相困扰。各位想想,看佛教的文字,往往看着看着,忽然故障,看不下去了,那几个词汇极为陌生。祖师禅很好,简单明了,它都是你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词汇。
祖师禅的话很难懂,有些人越看不懂越要看,看了一辈子还是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因为他没有把禅人格化和性格化,那些祖师开言吐气,一言一语都是法的人格化,他把佛法变成了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然后由大圆觉海熔铸成一个崭新的生命,这也即是作曲家所说的「主题重现」。若把禅当学问知识去理解,你当然不会懂他说的是什么。
为什么问「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呢?这叫全提正令;庭前柏树子是法的全部,你锯不开也咬不断的。可不可以解释呢?可以,古人之所以不肯解释,因这极为现成;如果是佛法人格化了的人,不需要解释,他已到达不疑之地,不再怀疑。
有两个小故事,可以说明庭前柏树子的公案。
宋朝有位五祖演禅师,有一次,一位提刑(官吏)来问佛法。演禅师说:提刑读过小艳诗吗?提刑问哪一句?演祖说:频呼小玉原无事,只叫檀郎认得声。小艳诗属于情诗,说有一位小姐带着丫环在看戏,发现她的情郎在附近,小姐便一直呼唤:小玉!小玉!丫环问小姐什么事?小姐也不答,只是一直喊小玉。有什么事?没事,只是希望她的男朋友听到她的声音,知道她在这里,如此而已。听了这个故事,一思索庭前柏树子,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如还不懂,再举个例:有位禅师每次说法完毕,下堂前,问大家明白吗?大家都不答话,表示都不懂。于是禅师把桌子「砰!」的拍一下,这一声和庭前柏树子的答案完全一样,只是一种声音而已。
还有一种直示法:
有人问云门:怎么样才能把佛法说得恰到好处?答:胡饼!问的人不懂,旁听的人似乎更不懂,如果是真正把禅人格化了的人,一听就懂,为什么呢?给你个烧饼吃,把你的嘴巴给堵住不说话,那就好了,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嘛!起心即妄,动念即乖,法过语言文字,不立语言文字……因为文字是思想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声音,思想是没有声音的语言,这些个啰哩叭嗦的全是障道因缘。你、我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态?就是被言语、文字所害的。
楞伽经上说:任何物体,先有个形状,给它安上个名字,就会起联想,就有了妄想的素材。有名字才用语言表达,但语言、文字无论表达得如何恰当,充其量只是相似,绝不全等,且往往使人误会或看错,比如团队做游戏,一、二百人排成一排或一路,从第一个人开始传一句话,传到末尾,面目全非,变成了不是原来的了。所以,语言的功效是极其有限的,表达常识尚可以,表达实相则很难。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云门饼的答案极其幽默,而且直截了当。
有两个人去参赵州从谂禅师。州问一人:曾到此间吗?答:曾到。州:吃茶去!又问一人:曾到此间吗?答:不曾到。州:吃茶去!院主见了奇怪,请问赵州:为什么曾到、不曾到都叫吃茶去?州:院主!院主:有!州:吃茶去!各位想想:为什么都叫吃茶去?陆象山传里有句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没啥子事嘛,喝茶去吧!
禅的语言有各种不同用途,它是人格化而表现为性格化以后的语言,你未把禅人格化,就是听不懂,当你把禅人格化、性格化了以后,信口开河都是机锋,别人看来很玄很妙,懂得禅以后,禅的确是妙趣横生的。
有位禅师说法,徒弟问:好象云门、赵州都不是这么说,你为什么这么说?师父答:家家门前火把子!家家门前火把子──各人照各人,他照他的,我照我的,这是歇后语,并不难了解。当你进入状况以后,你去看五灯会元、指月录,你会看得好笑,为什么?极其幽默,并不枯燥,那是活泼生动,是生命的跳跃,是智能的闪烁,也是一种艺术的语言。所以,中华祖师禅的独特风格,的确是活泼、可爱、引人入胜的。
(三)公案禅与参话头
唐末、宋初盛行公案禅。黄檗禅师说:既是丈夫汉,应看个公案。所谓公案禅,一如现代的法院判案:有条援条,无条援例。参公案即是看别人是怎么开悟的?循此快捷方式,认真参去。
灵云见桃花悟了;香严整地,石头打到竹子上出声,悟了;还有长庆把帘子卷起,悟了……公…
《中华禅风的演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