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案禅就是参他是怎么悟的,参透了,你就知道他悟了个什么?
公案禅也很好,有典型的事例可循,但日久弊生,有些人不肯老实的去参,硬要研究公案是什么意思?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一辈子找道理、去分别,是这么?是那么?古人说:这叫做锯解秤锤,明明秤锤是块铁,他偏不相信,以为一定还有内容,拚命地锯解,费了许多力气、时间,锯坏了好几条锯子,打开了,里面和外面一样。禅师的话原本是表里如一的,外举就是内涵,这就是不二法门的示现。
更有甚者,把公案故事拈提出来,加以评唱,所谓「拈古」,现在也有禅者做这样的事,古时候的祖堂录、虚堂集、碧岩录等都是。你若是大澈大悟了,根本就不必去看那些东西。
宋朝有位圜悟克勤禅师,他的一部圜悟心要,那是佛法的主脑,是学禅的人不可不读的。但是圜悟平生犯了一个错误,他拈古评唱,写了一部碧岩录,写好后,重抄一份叫人带给他的得意弟子大慧宗杲,大慧宗杲看了,就把它给烧了,非常不同意他师父写这个东西,因为许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困在公案中,像掉进葛藤里,出不来了,这是个害人的东西,师父何必搞这个呢?所以,公案禅又叫葛藤禅。
大慧宗杲不满意公案禅,也不同意曹洞宗的默照禅,但却极力提倡参话头,所谓「但将妄想颠倒的心、思量分别的心、好生恶死的心、知见解会的心、欣静厌闹的心……统统放下,看个话头。」
参话头是典型的佛法,因为参话头没有理论、没有道理、没有玄奥,就照着话头这么参去,锲而不舍地不使一秒钟间断;吃饭时参、睡觉时参、上厕所也参……参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人不是人、鬼不是鬼时,好消息就快到了。
我们平常时脑子里是没有一秒钟停止不想的,除非接触到正法的人,他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说话不会说错,听话也听得很清楚,但就是没有妄想心念,能到达这种心态很不容易。一般人想得很多,每件事都想一段,也不求结论,又想第二件;久而久之,他想某件事的时候,突然那些无关的事一起上来,结果就会精神分裂。
过去我在军中时,有个预官精神失常,他的主管要签公事送他住精神病院,叫我批准。我把他找来问他:你信仰什么宗教?他说:基督教。我叫他搬张床铺到我房间来,搬张桌子坐我对面,给他一个题目「什么叫做与主同在?」要他写答案,不准做任何其它的事。他写写问问,我说都不对。后来写火了,他说:长官!你这不是折磨人吗?这么多答案总有一个是对的!我严厉地训斥他一顿,他理屈了,继续写答案。晚上带他去跑步,早上逼他做瑜伽倒立,睡觉时要真睡,睡不着得起来做答案,不准胡思乱想,不听话就揍人。这样一个星期以后,精神完全正常了,病也好了。我是叫他参话头的。工业社会有很多怪病,大都是心态不正常所产生。所以,参话头是典型的佛法,真参绝对会开悟,对治精神分裂,乃其余事。
各位体验一下,自己的意识、念头,是否是纷歧、散乱的?博陵王问道中有句话说:人到无念的时候,生死自然停止。我们没有学禅时,心里念头翻涌,此起彼落,没有一刻停止过,都是乱的。学了禅,就是要心变得单纯、统一。水清则月现,悟了自心,才不会被客观的一切所蒙蔽,才不会被常识所欺骗。所以参话头的目的,是把多头意识变成独头意识,然后经过一个冷不防的震撼或当头棒喝,把独头意识粉碎了,原本的心就会呈现;原本没有的东西扬弃了,原本有的自然就显出来了。
虚云和尚参话头,迷迷糊糊地好象活死人,倒开水不知往茶杯里倒,结果烫到手,打破杯……独头意识粉碎,本心呈现,悟了。但是,现在不可以这么参禅了,因为很少人有这种福报和环境。试想:当你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开水往手上倒的时候,你也很可能见楼梯不是楼梯,一步就下了十三层;见汽车不是汽车,见铁轨不是铁轨,那太危险!所以,我们不主张参话头,而提倡如来禅,提倡观心。从达摩到五祖,都谈观心,因为「若不观心,法无起处。」
(四)皈依禅即是皈依自己
禅的表现方式一直在变,禅的本质是不变的,但禅的生命是永恒的。不学佛法则已,要学佛法必须重重突破。如净土经说「不发菩提心,不得上品上生。」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心。密宗说「阿字本不生,如实知自心」;未证金刚大手印,不算无上瑜伽,不名究竟相应。所以诺那活佛说「禅是大密宗。」密勒日巴尊者,都证到了禅境界。法华经上说「唯此一事实,余二皆非真。」不遇正法,自己很难钻,遇到真正的明眼导师,就不能不皈依禅,皈依禅就是皈依自己。
中华禅所表现的活力是既存在又超越,既写实又升华,既表现又如如。不懂得禅,人活着犹如没有源头的死水,懂得禅,能够抵抗烦恼,懂得禅,能够报四生万有之恩。只有自己的心开了,大澈大悟,无私无我,做到孟子所说的「存其心,养其性」,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其大无边,才能像天主教所讲:作光的天使,到处散播光热、散播安祥,如此,才是报了四生之恩。
如果学佛法执着一篇理论,或者一个概念,就是理障。一天要拜多少拜,要念多少佛,叫做事障。如果心存一种不好意思,自我面子,这叫我执。贡高我慢,是魔的标志,魔并非形容魔鬼,魔是拿自己的错误来折磨自己。自己有贡高我慢心,就不免有更多的烦恼。有了主观的价值标准,那一切一定被你衡量得很失意。当你放弃自我的时候,真我就出现了,你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法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祥。
台南市禅学会成立时,我有一首贺词「桶底脱落句最亲,八万四千总是尘,扫却此心原无者,与佛何尝差毫分?」挑水的人,桶底没有了,肩上卸去重担,无比轻松。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法尘,眼睛里尘沙除去了,也不能换入金粉,因为金屑虽贵,在眼亦病,「法」虽好,不如「无」更好。心上原本没有的东西,都把它扫掉,一旦垢净明现,与至尊最上的佛也没有什么差别。
(五)四料简影响深远
中华禅到了明朝,有个很大的变化,明朝四大老:憨山、莲池、藕益、紫柏是佛教界有名的禅宗大德;憨山注的道德经,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境界都很高,藕益、紫柏也有专辑留世。但是,他们也受了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的影响,所谓: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参禅没把握了。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似乎很有道理。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在世为人师,出世作佛祖──老虎头上长角,更厉害了。
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的确可悲。
永明四料简一出,不仅断送了法眼宗的法脉,而且也风暴了正法眼藏的慧命,影响后世禅者极大;毫无疑问的,使净土宗空前的兴盛。现今,除了曹洞宗在日本,临济宗在中国,其它的都没有了。
何谓阴境?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所形成的境界,一旦现前就不由自主地随它去了。譬如睡梦中不能够作主,随着梦境的发展由不得自己。所以永明延寿和明朝四大老都很谦虚、坦率,都说自己没有把握,为了牢靠一点,还是有禅有净土的好,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那该多好!所以,后来很自然地就出现了念佛禅;念一句阿弥陀佛,然后问念佛的是谁?既念佛,又参禅,教内大德美其名曰:禅、净双修。还有人比喻为敲门金砖,开悟了,那最好,门打不开(未开悟),手里还有块金砖啊!瞧这有多妙!真是很如意,十全十美;可是自从参念佛禅出世以后,开悟的人毕竟不多,可见如意算盘并不灵光,反而因此破坏了禅的风格。如果法眼圆明,再看得深远一些,自四料简以后,诸天众减少,三恶道充满,这究竟是谁的罪过呢?
阴境忽现前……有什么阴境?若是看得澈,行得澈,不必担心随他去,往哪里去?谁去?若是彻底断除我、法二执的人,烦恼即菩提,那些多余的顾虑和问题,根本都不存在。
念佛的确很好,念佛不仅可以以念止念,避免胡思乱想,而且可以证得实相,证得法性身,往生法性土,可谓方便殊胜之至,但是,既然参禅了,就该一门深入,不必脚踏两条船,反而容易失足落水。如果认为参禅不保险,干脆就去念佛。参禅就要有「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佛、魔皆斩,扫荡一切,唯我独尊的勇气。能有大气魄、大担当、铁骨头、硬脊梁,见得真切,行得肯切,这样才是如来的亲子孙,也才能荷担如来家业,才能续佛慧命。
释迦如来一生下来,就给我们以身示范作了一个榜样: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话不少人错会了,唯我独尊并非佛陀自己独尊,而是人人原本的佛性,原本的自我是独尊的,是不二的。我们既然自称佛子,就该以佛作榜样,把自己的全生命、全人格、全感情、全理智,投入自己所修学的法门,如此耕耘,必定收获,切忌坐陇望蜀,心神不定,贪得无厌,禅净双修,甚至禅净密三修,到头来一无所证,虚伪的因,必得幻灭的果。
念佛禅到了后来,更变本加厉了,参禅既然又念佛,看到净土宗打佛七,也依样葫芦的去打禅七,说来真是可悲;从佛祖到达摩,到六祖、唐宋历代禅宗的祖师,从来没听说有打七的,真是无以名之,只好说它是「泥迹失神」──执着禅的外形,失掉了禅的生命。
(六)禅的真生命──传心
禅的真正生命,在于传心,传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没有大成就者,是无法传心的。为什么要传心?因为每个人的性情不同、人格不同,只有传心才能够像盖印一样,盖一万个都相同;禅宗以心印心,也是一样。
所谓传心,即是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师、徒之间,一时融合为一心,心心不异,所不同者,弟子不过偶然获此心态,且容易失去,…
《中华禅风的演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