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华禅风的演变▪P4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必须慎加保任,而祖师却经常是(秒秒不离)此心。常保此心是为真修,修而无修,为而无为,如鸡孵卵,如炉炼丹;如果忽冷忽热,一壶水永远烧不开,新的生命不会爆发,法身不会圆成。所以古人得个歇处之后,水边林下,长养圣胎,或深山结茅,或闹市炼心,皆为彻底完成法的人格化故。

  传心的内涵,一般人无此经验,无法想象,真心离念根本也不是用想的,但在今天一切都不是秘密的情形之下,借用现代的知识,也可稍知其梗概。

  每个生命都有磁场,这是现今科学家所公认的。现在的营养学专家,已经发现食物中含有光子,因为凡是物质都有电子,有电子就有游离现象,当电子消失的剎那,它就发光;而人的色身,也是物质,人的生命却极其奥妙,不可思议,如果把人的生命完全懂了,人的进化就到了终点,但人的生命同时也到达永恒的圆满,完全的解脱,现代知识,只不过了解其少分而已。

  人的生命价值,跟他所影响的广狭,及时间的长短成正比;能够独善其身的是好人,能够兼善天下的是圣人。一个有成就的人,是把生命的杂质完全净化了(如圆觉经所讲:把矿石的杂质去尽后,变成了纯金),他会有强烈的光的半径,当你进入他的辐射半径,心就好象产生光合作用而被同化了;被同化的感觉就是定,定不是闭目养神,定的梵语叫三昧耶。古人说:醉三昧酒,意即得了三昧耶,好象喝酒微醺的状态,此时心念停止,一片清明,说话不必思索,脱口而出,虽然脱口而出,绝非语无伦次,但是心里就是没有动念。

  这种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碰到了,那是正因遇到了正缘,好好珍之惜之,成佛绝非三大阿僧祇劫的事。

  三、参禅的心路历程

  (一)迷

  什么叫迷?认假作真,把无常当永恒,把虚幻当真实,把每件事和物看为实有,除非我们刻意的去研究、讨论,否则总认为这个地球是永恒的,没有人说地球会坏,没有人把这概念挂在心头,人甚至于也忽略、不大注意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没有人注意生命从哪里发生?死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有些人把计算机当人脑,甚至放弃自尊,服从科学产物。外国人用人时,总经理不作主,问计算机,计算机说OK!你就可以去上班。小姐要结婚找对象,爸妈不能作主,自己没把握,问计算机,计算机说:你嫁给他,好!就嫁给他。

  我们人脑也类似计算机,那不是人的本来自我,生命的本来面目,生命的原态完全是相同的。何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因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父母遗传因子不同,每个人活动的半径不同,学习专长和所念科系不同,各人看法不同、见解不同,能力的内涵不同,乃至喜、怒、哀、乐、价值标准、兴趣……没有一个全同的。

  何以会形成这些差异?只因为人在婴儿时,除了本能,头脑是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不会,渐渐长大,会说爸爸、妈妈、吃饭、睡觉、上学、谢谢……从单字、词组开始,向脑子里不停地灌输和装添资料。学土木工程的,问他化学工程,答不出来,因为他脑子里没有装这些。学音乐、理论作曲的,问他教育心理学,也不知道,没学过,自然不会。

  今天在座的各位,已经不是本来的你我,不是你我永恒的形象。所以我们参禅,就是要破迷,打破这个迷网,不要坚持这个肉体是自己,如果是你,你很悲哀,因为这个色身没有多久就会坏。

  古人参禅大澈大悟后,他就不再把四大五蕴的色身视为自己。有个老和尚临去之前,向弟子们告别,他问弟子们:为什么古人到这个时候,都不肯留下来呀?弟子们没有人回答,老和尚自己回答道:只为路途不得力──走路不方便。又问:离开一句怎么说?大家仍是干瞪眼。老和尚说:横担蒺藜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古时的过来人,极为洒脱。

  什么叫迷?迷而不知其迷,是真正的迷,如痴人说梦,把梦都当成真的了。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有的人认为是梦,走上了享乐主义,有的人认为是梦,走上了存在主义,扬弃了共同的价值标准,破坏了人类的行为规范,这都是不对的,因为他背离了中道。

  (二)悟迷

  迷而不自觉叫迷,当他灵光一闪,领悟到现在跟过去的生活都是迷时,他悟了,悟了什么?悟到自己是在迷。

  (三)迷悟

  知道自己是迷,就追求悟,因此他又迷了,迷了什么?迷悟。什么叫迷悟呢?不少人没有悟,他揣测悟的内涵:这个悟,一定是惊天动地的;这个悟,一定是脱胎换骨;这个悟,能领悟到极高深的道理;这个悟,可能会发觉极大的秘密……。

  他抱着这个目标,这样的心态去找悟,他永远都不会悟的。悟字拆开是吾、心,悟到我心即是明心,明心即明白自心,见性即见到自己生命永恒不变的属性。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向最高的地方去找,不从平易的地方去觅;向外去找,不朝自己内心发掘,因此,便迷入悟中,为了追求悟,又陷入迷中去了。

  (四)悟悟

  所谓悟,即是认识自己,了解了生命的本质,认清了生命的原态,真正的肯定了原本的真我,非常清楚非常亲切地澈见自己生命的原貌,同时就会产生正见和正受,可以亲证生命的实相,可以见到宇宙存在的实相,可以亲切地感受到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享受到秒秒清净和安祥,从此不再过敏于那种习惯的分别作用,对于存在的感受就比较正确,烦恼也由多而少,由少而无。

  (五)正修

  正确的修行,不是修行致悟,而是悟后起修。不悟而修,是盲修妄作,由修而悟,只是前方便。悟后起修,才是真实法。悟后若不修,悟也是白悟了。悟后起修如何修呢?

  要彻底无为,泯除一切的意念。并没有任何方法去修,只要切切实实地认清真假,珍护此心不令污染,做自己本分应该做的事: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

  至此,经常都是无念的状态,一念之起,自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面上痴痴呆呆地,但心已经不乱了,此谓之「那伽大定」。如此经过三、两年的保任,秒秒反观自己,知道原本不迷,本来是悟,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把握住了生命的永恒,这才是人生的真味和人生的真正使命。

  四、禅者的德操

  参禅发现到自己亘古未迷,本来是悟以后,必须根据自己的理念,鞭策自己努力的方向和修持作为,因为悟,只是有了正见、正受。

  (一)消阴去盖

  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道理悟了,悟与修行的次第都不存在,只有一个真实无为法,用不着修因求果;但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心垢以及前尘缘影所累积的惯性,必须于日常生活中把它淡化掉,使自己悟了的一种人生新境界,变得很熟悉(生处使熟),过去前尘幻影所覆盖的阴暗面,必须反省、发露、彻底忏除(熟处变生)。

  修行,就是要消阴去盖。

  消阴:消除五阴──色、受、想、行、识的阴暗面,使心变成纯阳,而后言行全是正大、光明、磊落。

  去盖:去掉名、利、食、色、睡的五盖。五盖是很难除的:食,谁能不吃饭呢?色,既然有性激素,谁能没有性冲动呢?名利,人人好名好利,喜戴高帽子,一个人被毁谤,他绝不会说:我问心无愧,毫不介意。虽然问心无愧,冤枉了他,他也会生气、烦恼,一生气和烦恼,无明妄动,真心就被覆盖,所以,食、色、名、利,乃至睡眠,都是要从多至少,以至于无。我讲这话好象违反生理,人怎么能够没有睡眠呢?到那个时候你自会知道,各位不可勉强,如果你马上停止睡觉,那就糟了,当你秒秒安祥,禅定功夫渐渐加深时,睡眠自然会越来越少,最后变成了纯阳,自然就没有睡眠了。

  一个人证得了禅的心,那是最大的瑜伽(联合)、最大的相应,因为每一个水分子投入大海,全大海都是它,每个水分子都是H2O,不是相似,不是相等,而是全同。当我们把生命融入大圆觉海,全部宇宙实相就是我;到那时,生命力极为旺盛,不需要睡眠了。得了佛果的人,只要禅定几分钟就够了;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每天调心一、二十分钟,精神就极为充沛。

  因此,修行的人或由师父的心光所唤起,或者是自己集中意志的成果,当你的「摩诃般若」发露以后,你确实能走在千万人的大街上,好象独来独往,这就是离执禅定,禅宗叫作破初关。

  (二)反省忏悔

  忏悔即是反省,若不反省,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种类型的人。有人骂我:你是什么东西?我一反省,的确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究竟自己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梁武帝问达摩:对朕者是谁?达摩回答:不识!并非故弄玄虚,祖师所答,的确是实话。

  反省,以时间为经,对人接物处事为纬,凡是问心有愧,令心不安的事,都毫不隐瞒地写出来,其目的在使其向阳、曝光。最好找个你所信赖的大德作证明,在佛前忏悔,千万别以为这样做是没面子的事,面子是什么?是我执,有我执就有烦恼;垛生招箭,你立个靶子,就有目标可打,靶放倒了,打谁?所以,一切烦恼由我执来。我执是虚假的自我,因为有我,就有我高兴、我不高兴;每个人的好恶心不同,价值标准不同,你太注意别人,会发现人人不合你的意;有的暂时合你的意,过几天又不合你的意了;有的这桩事合意,那桩事不合意……若是这样,生活对你就形成了一种惩罚,处处不如意,那不是活得太苦了吗?何以如此?都是自己对,别人错。一个人抱着这种概念而活,活得很悲惨,甚至寝食不安,呼天抢地,椎心泣血,惶惶不可终日,好象末日到了似的;而事过境迁,回想一下,又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我执作怪,若无我执,天塌下来当草帽戴。所以人必须忏悔,悔其从前,改其以后,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永不再犯;君子不贰过。若无这种决心,…

《中华禅风的演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参学正眼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