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必須慎加保任,而祖師卻經常是(秒秒不離)此心。常保此心是爲真修,修而無修,爲而無爲,如雞孵卵,如爐煉丹;如果忽冷忽熱,一壺水永遠燒不開,新的生命不會爆發,法身不會圓成。所以古人得個歇處之後,水邊林下,長養聖胎,或深山結茅,或鬧市煉心,皆爲徹底完成法的人格化故。
傳心的內涵,一般人無此經驗,無法想象,真心離念根本也不是用想的,但在今天一切都不是秘密的情形之下,借用現代的知識,也可稍知其梗概。
每個生命都有磁場,這是現今科學家所公認的。現在的營養學專家,已經發現食物中含有光子,因爲凡是物質都有電子,有電子就有遊離現象,當電子消失的剎那,它就發光;而人的色身,也是物質,人的生命卻極其奧妙,不可思議,如果把人的生命完全懂了,人的進化就到了終點,但人的生命同時也到達永恒的圓滿,完全的解脫,現代知識,只不過了解其少分而已。
人的生命價值,跟他所影響的廣狹,及時間的長短成正比;能夠獨善其身的是好人,能夠兼善天下的是聖人。一個有成就的人,是把生命的雜質完全淨化了(如圓覺經所講:把礦石的雜質去盡後,變成了純金),他會有強烈的光的半徑,當你進入他的輻射半徑,心就好象産生光合作用而被同化了;被同化的感覺就是定,定不是閉目養神,定的梵語叫叁昧耶。古人說:醉叁昧酒,意即得了叁昧耶,好象喝酒微醺的狀態,此時心念停止,一片清明,說話不必思索,脫口而出,雖然脫口而出,絕非語無倫次,但是心裏就是沒有動念。
這種機緣,百千萬劫難遭遇,碰到了,那是正因遇到了正緣,好好珍之惜之,成佛絕非叁大阿僧祇劫的事。
叁、參禅的心路曆程
(一)迷
什麼叫迷?認假作真,把無常當永恒,把虛幻當真實,把每件事和物看爲實有,除非我們刻意的去研究、討論,否則總認爲這個地球是永恒的,沒有人說地球會壞,沒有人把這概念挂在心頭,人甚至于也忽略、不大注意自己什麼時候會死?沒有人注意生命從哪裏發生?死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有些人把計算機當人腦,甚至放棄自尊,服從科學産物。外國人用人時,總經理不作主,問計算機,計算機說OK!你就可以去上班。小姐要結婚找對象,爸媽不能作主,自己沒把握,問計算機,計算機說:你嫁給他,好!就嫁給他。
我們人腦也類似計算機,那不是人的本來自我,生命的本來面目,生命的原態完全是相同的。何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因爲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父母遺傳因子不同,每個人活動的半徑不同,學習專長和所念科系不同,各人看法不同、見解不同,能力的內涵不同,乃至喜、怒、哀、樂、價值標准、興趣……沒有一個全同的。
何以會形成這些差異?只因爲人在嬰兒時,除了本能,頭腦是一片空白,什麼都不知、不會,漸漸長大,會說爸爸、媽媽、吃飯、睡覺、上學、謝謝……從單字、詞組開始,向腦子裏不停地灌輸和裝添資料。學土木工程的,問他化學工程,答不出來,因爲他腦子裏沒有裝這些。學音樂、理論作曲的,問他教育心理學,也不知道,沒學過,自然不會。
今天在座的各位,已經不是本來的你我,不是你我永恒的形象。所以我們參禅,就是要破迷,打破這個迷網,不要堅持這個肉體是自己,如果是你,你很悲哀,因爲這個色身沒有多久就會壞。
古人參禅大澈大悟後,他就不再把四大五蘊的色身視爲自己。有個老和尚臨去之前,向弟子們告別,他問弟子們:爲什麼古人到這個時候,都不肯留下來呀?弟子們沒有人回答,老和尚自己回答道:只爲路途不得力──走路不方便。又問:離開一句怎麼說?大家仍是幹瞪眼。老和尚說:橫擔蒺藜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古時的過來人,極爲灑脫。
什麼叫迷?迷而不知其迷,是真正的迷,如癡人說夢,把夢都當成真的了。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有的人認爲是夢,走上了享樂主義,有的人認爲是夢,走上了存在主義,揚棄了共同的價值標准,破壞了人類的行爲規範,這都是不對的,因爲他背離了中道。
(二)悟迷
迷而不自覺叫迷,當他靈光一閃,領悟到現在跟過去的生活都是迷時,他悟了,悟了什麼?悟到自己是在迷。
(叁)迷悟
知道自己是迷,就追求悟,因此他又迷了,迷了什麼?迷悟。什麼叫迷悟呢?不少人沒有悟,他揣測悟的內涵:這個悟,一定是驚天動地的;這個悟,一定是脫胎換骨;這個悟,能領悟到極高深的道理;這個悟,可能會發覺極大的秘密……。
他抱著這個目標,這樣的心態去找悟,他永遠都不會悟的。悟字拆開是吾、心,悟到我心即是明心,明心即明白自心,見性即見到自己生命永恒不變的屬性。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向最高的地方去找,不從平易的地方去覓;向外去找,不朝自己內心發掘,因此,便迷入悟中,爲了追求悟,又陷入迷中去了。
(四)悟悟
所謂悟,即是認識自己,了解了生命的本質,認清了生命的原態,真正的肯定了原本的真我,非常清楚非常親切地澈見自己生命的原貌,同時就會産生正見和正受,可以親證生命的實相,可以見到宇宙存在的實相,可以親切地感受到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享受到秒秒清淨和安祥,從此不再過敏于那種習慣的分別作用,對于存在的感受就比較正確,煩惱也由多而少,由少而無。
(五)正修
正確的修行,不是修行致悟,而是悟後起修。不悟而修,是盲修妄作,由修而悟,只是前方便。悟後起修,才是真實法。悟後若不修,悟也是白悟了。悟後起修如何修呢?
要徹底無爲,泯除一切的意念。並沒有任何方法去修,只要切切實實地認清真假,珍護此心不令汙染,做自己本分應該做的事:爲人父,止于慈;爲人子,止于孝……。
至此,經常都是無念的狀態,一念之起,自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面上癡癡呆呆地,但心已經不亂了,此謂之「那伽大定」。如此經過叁、兩年的保任,秒秒反觀自己,知道原本不迷,本來是悟,認清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把握住了生命的永恒,這才是人生的真味和人生的真正使命。
四、禅者的德操
參禅發現到自己亘古未迷,本來是悟以後,必須根據自己的理念,鞭策自己努力的方向和修持作爲,因爲悟,只是有了正見、正受。
(一)消陰去蓋
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道理悟了,悟與修行的次第都不存在,只有一個真實無爲法,用不著修因求果;但是無始以來的習氣、心垢以及前塵緣影所累積的慣性,必須于日常生活中把它淡化掉,使自己悟了的一種人生新境界,變得很熟悉(生處使熟),過去前塵幻影所覆蓋的陰暗面,必須反省、發露、徹底忏除(熟處變生)。
修行,就是要消陰去蓋。
消陰:消除五陰──色、受、想、行、識的陰暗面,使心變成純陽,而後言行全是正大、光明、磊落。
去蓋:去掉名、利、食、色、睡的五蓋。五蓋是很難除的:食,誰能不吃飯呢?色,既然有性激素,誰能沒有性沖動呢?名利,人人好名好利,喜戴高帽子,一個人被毀謗,他絕不會說:我問心無愧,毫不介意。雖然問心無愧,冤枉了他,他也會生氣、煩惱,一生氣和煩惱,無明妄動,真心就被覆蓋,所以,食、色、名、利,乃至睡眠,都是要從多至少,以至于無。我講這話好象違反生理,人怎麼能夠沒有睡眠呢?到那個時候你自會知道,各位不可勉強,如果你馬上停止睡覺,那就糟了,當你秒秒安祥,禅定功夫漸漸加深時,睡眠自然會越來越少,最後變成了純陽,自然就沒有睡眠了。
一個人證得了禅的心,那是最大的瑜伽(聯合)、最大的相應,因爲每一個水分子投入大海,全大海都是它,每個水分子都是H2O,不是相似,不是相等,而是全同。當我們把生命融入大圓覺海,全部宇宙實相就是我;到那時,生命力極爲旺盛,不需要睡眠了。得了佛果的人,只要禅定幾分鍾就夠了;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每天調心一、二十分鍾,精神就極爲充沛。
因此,修行的人或由師父的心光所喚起,或者是自己集中意志的成果,當你的「摩诃般若」發露以後,你確實能走在千萬人的大街上,好象獨來獨往,這就是離執禅定,禅宗叫作破初關。
(二)反省忏悔
忏悔即是反省,若不反省,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種類型的人。有人罵我:你是什麼東西?我一反省,的確我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東西,究竟自己是什麼東西?我不知道。梁武帝問達摩:對朕者是誰?達摩回答:不識!並非故弄玄虛,祖師所答,的確是實話。
反省,以時間爲經,對人接物處事爲緯,凡是問心有愧,令心不安的事,都毫不隱瞞地寫出來,其目的在使其向陽、曝光。最好找個你所信賴的大德作證明,在佛前忏悔,千萬別以爲這樣做是沒面子的事,面子是什麼?是我執,有我執就有煩惱;垛生招箭,你立個靶子,就有目標可打,靶放倒了,打誰?所以,一切煩惱由我執來。我執是虛假的自我,因爲有我,就有我高興、我不高興;每個人的好惡心不同,價值標准不同,你太注意別人,會發現人人不合你的意;有的暫時合你的意,過幾天又不合你的意了;有的這樁事合意,那樁事不合意……若是這樣,生活對你就形成了一種懲罰,處處不如意,那不是活得太苦了嗎?何以如此?都是自己對,別人錯。一個人抱著這種概念而活,活得很悲慘,甚至寢食不安,呼天搶地,椎心泣血,惶惶不可終日,好象末日到了似的;而事過境遷,回想一下,又不禁啞然失笑,這就是我執作怪,若無我執,天塌下來當草帽戴。所以人必須忏悔,悔其從前,改其以後,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永不再犯;君子不貳過。若無這種決心,…
《中華禅風的演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