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學正眼
耕雲先生 著
序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廿五日于臺南市松柏育樂中心
今天是臺南禅學研究會成立兩周年大會。這不但在法界是一件大事,對國家來說,也是一件大事。如果我們用常識的眼光來看,禅學研究會跟國家、衆生,似乎無關宏旨,但人類的命運最早的樞紐是看不見的,所以管它叫做“機”。
兩年來,禅學會會務可以說是蒸蒸日上。有些會友已經證得了生命的真實,也有很多會友已經品嘗到法的真正滋味,這不是書本上可以得到的,也不是沒有用的廢知識所能比擬的。
在這兩年裏,我接到很多來信,提出了很多問題,因爲我的視力不好,回信回得很簡單,藉這個機會做一個總的答覆。歸納起來,兩年來大家問我的問題:
第一、“禅究竟是什麼?”我們看公案、看語錄,不曉得禅是什麼?禅除了名詞,我們把捉不到它的真實的內涵。
第二、“誰能學禅?”我是學禅的根器嗎?禅重根器,不是上上根器不能學禅,因此他懷疑他自己是否可以學禅。
第叁、“修禅、參禅,什麼是參學的最佳時間?什麼是參學最佳地點?”
第四、“既然禅找不到它真實的內涵,好像跟自己格格不入,有沒有什麼方便可以使我們接觸、進入禅的領域呢?”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參禅什麼法門最契機?最穩當?只成不敗,耕耘必有收獲,有沒有這個法門呢?”
以上的這些問題,是我兩年來接觸最普遍、百千個問題歸納出來的幾個重點。我想這也是各位很有興趣,或者是比較關心的問題吧!
一、禅究竟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關于禅究竟是什麼?
各位看過指月錄、五燈會元這一類的禅宗典籍,就知道所有禅宗的問答,弟子問禅師的問題,在基本上都不外禅是什麼?盡管他們用的辭彙、語句不同,但它的目的都在問:禅是什麼?
比方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達摩祖師從西方到中國來,他主要的目的及所帶來的是什麼?這不就是等于問禅是什麼嗎?
也有些禅宗的學人問佛法的大意、佛法的的大意,也是在問禅是什麼?因爲誰都知道“禅是佛心,教是佛口”,這話怎麼講?禅宗所傳的是佛的心印,是把佛的心態傳給你;而教就是佛的教誨,教導弟子記錄下來的經典。那麼難道佛的心口不一,心口有兩種嗎?不是心口不一,佛不可能有雙重人格。教與宗爲什麼有差距呢?釋迦牟尼佛自己說過: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到一個字。問題就在這裏,說了四十九年,沒有接觸到法的實體;那也就是說,佛的教誨雖是金口親宣,唯獨禅才是佛心真傳。
我們看一兩千年以前,就有太多的人問“禅是什麼?”“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什麼是佛法的旨趣?”這些問題所指向的,都是問禅的內涵,但是答案如何呢?
有的人問“什麼是佛法大意?”答:你爲什麼不問外面那個柱子?
有人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答:現在太忙,沒有時間告訴你,等沒有人的時候,我再悄悄跟你說。這個人就開始緊迫盯人了。有一天老和尚一個人在散步,他就盯上了:師父啊!現在沒有人,你跟我講吧!
那位老和尚悠然地說:你看!那叢竹子怎麼那麼長,這叢竹子又怎麼這麼短。
這是答案嗎?確實是答案。
又有人問:什麼是西來大意?答:你爲什麼不問自己的意,管他東來、西來幹什麼?
有人問趙州:什麼是祖師西來意?趙州說:庭前柏樹子!
靠我們的表層意識,我們習慣用了二、叁十年的這種表層意識,是無法理解的。因此人們都以爲這老和尚“愛說笑”,問這個答那個,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嘛!何必指東話西呢?其實不然。我們爲什麼說他答得對,等一下再跟各位講。
那麼禅究竟是什麼呢?讀過信心銘的就應知道“才有是非,紛然失心”。說“是”就必定有“非”,不離二邊,是相對不是絕對。真理是絕對的,你有了二邊就有了矛盾,有了矛盾就起了混亂,起了混亂就叫戲論。戲論是什麼?就是概念遊戲,是接觸不到真實的。那麼禅究竟是什麼呢?
各位也知道,歐洲文藝複興以後,有所謂科學的語言。近代的邏輯學,也有不矛盾律──是說你要討論一個問題,不可以模棱兩可。還有範疇說──要有一定的範圍,你談什麼問題,先確定範圍再進行討論,你不能海闊天空亂扯一通吧!就現在的邏輯學來講,你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答:庭前柏樹子。你必定是無法接受。
假如我們說是什麼,一定會有人說非什麼,那就“才有是非,紛然失心”,這個心就亂了。倘使我們不說它是什麼呢,恐怕你連邊都摸不到,又從哪裏著手呢?
那麼,禅究竟是什麼呢?
(一)禅是生命的永恒相
盡管提到禅,沒有開口處,爲了不舍方便,我甘冒大不韪,在禅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就說“禅是生命的永恒相”,這是一個參究的線索,雖然有點著相,有點違背古人的風範,但是可以給你一條線索,讓你去抽絲剝繭地慢慢發掘。
我也說過“禅是生命的共相”。生命有別相──個別的生命相。螞蟻那樣小,人比較大,大象又比人大,相傳喜馬拉雅山的雪人,又比人大十倍。但不管衆生外形如何千差萬別,卻有其共同點,生命之所以爲生命,就奠立在生命共同點上,所以說禅是生命的共相。
(二)禅是自他不二的所以然
自己跟別人原本不二,衆生與佛原本平等。何以說衆生與佛平等?衆生煩惱垢重,諸佛光明解脫,自己是自己,他是他,說是自他不二,沒這回事。爲什麼有這種論題呢?這個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所以然就是禅。契合、悟入了禅,就會親切地感受到自己跟別人果然不是兩個,佛跟衆生也原本是完全一樣。
剛才我們說過關于“禅是什麼?”一兩千年來有成千上萬的人發問過,也有成千上萬個答案。我們在後面講到跟這個問題有關時再講。
各位有的是今天下午才到達,有的昨天我們就聊過天,聊了五、六個鍾頭。有的今天聊了一個上午,各位應該感受到禅不是抽象的,不是概念遊戲,不是不能通過實驗的,禅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叁)禅是心的原態
禅是什麼?勉強地說,禅只是一種心靈的狀態。我明知故犯地下了這麼一個界說,甘願下阿鼻地獄,只要大家能直趨禅境,不再向外馳求淪入外道,我都感覺心滿意足。
我們爲什麼不說禅是一種心態呢?因爲心態包括了心靈的狀態和心的表層。而所謂心的表層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積的本心上的汙染層面。
剛剛出生的嬰兒,在育嬰室裏時,只有最低的、微弱的本能,肚子餓了就哭,他不會思惟、沒有感情、沒有理性、沒有智性,也就是說他根本還沒有形成表面意識,長大了以後,他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他有第七識,有了我的執著,然後突出自我意識,在根塵相對中吸收、累積,成了本心原無的一層塵垢。
我們的聽覺很接近答錄機,耳朵要不具答錄機的功用,就沒有辦法學習。老師教你,你若錄不下來,怎麼記它啊?大家都會唱“青海的草原”、“我從山中來”,我相信會唱這個歌的人未必讀過曲譜,也有很多人沒有見過歌詞,他爲什麼會唱?耳朵是答錄機嘛!那麼眼睛是錄影機喽!這個人我曾經見過和經人介紹過,下次再見面就會打招呼說:老張你好!你好!好久不見。爲什麼這樣?彼此已經感過光了。
這些東西累積多了以後,越積越厚,這是表層意識。既然心上面又加了一層叫做表層,于是本心就被蓋住了。所以我記得禅學研究會成立的時候,我跟大家說:禅是什麼?禅是心的原態。是沒有加表層意識,去掉表層意識以後心原本的狀態,也是六祖壇經講的本來面目。
所以這個問題討論到這裏,我肯定地講:禅是原本心靈的狀態,不是知識──不涉能知,沒有所知,離能所、絕對待,亘古未失,悟亦無得,一切具足,不假外求,人人本有,無須外求,只是聖主未蒙塵以前,心靈的原態。
(四)禅是宇宙的唯一真實
在禅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中,我就曾提出了前面這叁個界說,而且我恐怕大家摸不著方向,研究時還很難著手,所以我又說:禅是宇宙的唯一真實,是佛經所講的實相,也就是真相。
什麼叫真相?什麼叫幻象?真相是原本的、不變的、永恒的,幻象是過程的。不管你接受創世紀的說法,或者你接受星雲說,你都會肯定地球是無中生有的,原本沒有的,它只是過程的暫時呈現,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沒有人堅持說地球是永恒的吧?用大宇宙的無限時空來衡量這個地球,的確太短暫了,以人的眼光看昆蟲,其生命不也太短促嗎?
佛陀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完成了生命的覺醒,若問佛陀悟的是什麼?只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而已,絕不含神秘的成分。就是說凡是靠條件的組合而成立、顯現的,都是原本不有的,凡是原本不有的,當條件消失、條件改變時,它也同時消失。
在座各位很多是學自然科學的專家,我們也知道雖然物質最小的單位是原子,而原子卻不是單一的。當你把電子、質子、中子分開的時候,你將發現實在沒有什麼東西是固定不變的原子;電子、中子瞬間即逝,質子跟著也會消失,爲什麼它會空無所有?因爲它原本不有,只是因緣所生的假合體而已。這說明靠條件組合的東西,一旦條件分離了,它也消失了。
過去我讀中學的時候,…
《參學正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