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法不容易学。
经上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又说:善男子,善女人,能接触正法,都是上上的好人,若非好人,遇不到正法;纵然值遇,缺乏诚、敬、信、行,也不配修学正法,勉强修,也是自不量力,不会相应。
(三)知止主敬
有人说:法门无量誓愿学……。要学,应是一门深入,再一门深入,绝不是这个学一点,那个学一点,变成一个拼盘。
若是参禅大澈大悟了,其它各宗就勿须学了,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之语可为明证。古人说: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那些原本不有的虚幻,你去追它、去求它,浪费一生的精力,结果反而把你那原本宝贵的东西弄丢了,谁都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不够聪明,其实,诚愚不可及,如果不「知止」,你保任个什么呢?
知止,知道了这个是我的本心,什么东西都可以丢弃,唯有这个不能丢掉。古人说:暂时不在,如同死人,这很严重,因为我的表面意识停止了,暂时恍惚没有关系,可是我的本心被覆盖,那就是法身被埋没。因此,自己应该知道在那一点上去致力。
如何主敬呢?这个不是随随便便的小事情,马马虎虎是不会成功的。敬就是不放逸、不随便、不散漫、不吊儿郎当,极认真、极诚恳地去做,要把全生命、全感情、全理智、全人格投入,能如此,才会成功。
(四)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是佛的四无量心行,我们既然是佛子,应该认真地去实践。佛经上讲得太深了,在此作个浅说:
慈──是与乐,就是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无条件的同情,对众生的烦恼,当作自身的烦恼,方便解除而与之以乐。
悲──是拔苦,对众生的痛苦,有感同身受的同感,有切肤之痛的同感,这如果不是修行接近到大圆满,只能唱唱高调。有很多人一天到晚念四弘誓愿,大多都落了空。听说有位大德,他嫌普贤愿王的愿不够多,把它增加到二百愿,如果有人想压倒他,可以加到二千愿。你能真实践履几个誓愿呢?若不能认真彻底的去实行,是极为空洞的。
为什么说生命接近圆满时才有真慈悲?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亲切地体会到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生命毫无差距、彼此毫无差别的话,仍然你是你,我是我,他不可能会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操。
喜──指月录中有个婆子烧庵的公案,那个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冷冰冰毫无热情的修行人,被一向供养他的婆子烧掉茅庵,把他赶走了。我们看有哪一个禀赋深厚的天才是情感冷漠、意志消沉的?一个天赋深厚的人,必定是热情洋溢、活力旺盛的。修行的人要喜悦要忘我;喜悦是生命的阳光,生活在这天地间,要常存感恩想,自然会喜悦。
无论动、植物乃至器世间的一切,都是一真法界实相的呈现,而生命本质不变的属性,就是「觉」,觉即是佛,众生性即是佛性。所以大修行人修行圆满或接近圆满时,对一切众生有种非常亲切的感受,而且会深深地觉得人身难得,因为一般众生(动物),牠只有极微的智性,极少的感情,百分之九十几的本能,牠们一生中只有两件事:谋食和求偶。唯人兼有理性、智性、思想、情感和本能。
人的本能,似乎也比其它动物高,一般动物没有像人那样复杂、频繁,人可说样样都高;人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理性,比一般动物高百分之九十九的智性,因此人的理性、智性加上感情,就是构成人类文化思想三大主流的知、情、意。人把情感投入他的理性上,就产生出崭新的智性,智性发挥到最高度,人才能修行。所以修行人应该喜悦,活在相互帮助、相互依赖才能生存的大宇宙间,应该知道感恩,感恩能产生喜悦,一般人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他活得很苦。
不要以为生活不如意,而怨天尤人;没有人能够完全得到一个符合他主观愿望的环境和遭遇,连全知全能的上帝都包括在内。上帝只有一个独生儿子──耶稣,上帝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祂的爱子被驱逐、被毁谤、被出卖,最后被谋杀,连上帝的儿子都如此,你、我敢和上帝的儿子比吗?事实上,你、我比起上帝的儿子,已经占了很大的便宜了;耶稣三十多岁就被谋杀,而我今年已活到六十多岁了,我真感谢!所以要常常喜悦。
佛经中有弟子见佛时问候说:世尊!少病少恼否?这说明世尊也会生病,不过,佛生病比较少,烦恼也有,不太多而已。因此你、我小小的烦恼,不必介意,因为人生没有完全合乎他主观愿望的一切,主观的本身就是一种病态、一种罪恶,我们要知足、要感谢。
若有机会去看看那些残障复健院里的病患,你若问他「人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一定会说「我若生得和你一模一样,我就真欢喜了!」就是这样啊!各位试回忆一下,当你生病痛苦时,爹呀妈呀的乱叫,这时若问「你想要什么?」你一定说「我只要病好了,我就完全满足了。」可是,当你病好了,毛病又来了,你并不满足,应该欢喜而不欢喜,所以说:人生是罪恶的,这话是有几分道理。
舍──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皆舍,舍到最彻底的时候,把「我」亦舍掉,把「法」亦舍掉,二执断、二障除,彻底清净、安祥。舍得彻底,才是无余涅槃,人有肉体,修行就不是圆满。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这话极有道理,修行人可以仔细去玩味。
五、结论
最后,以世尊的传法偈作个结论。世尊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法本法无法──第一个法字,是学习效法的法。本法是原本如此的法,真实的一定是原本的,你要学那个原本如此的真理,那个真理根本就是个无。这句偈语是说,你要学原本的那个真理,其实原本就没有什么叫做真理。
无法法亦法──是说原本没有的真理,就是你要学习的真理;你所要学的不是「有」,而是「无」。
今付无法时──今天把那个原本「无」的真理给你了。
法法何曾法──第一个法字是学习,第二个法字代表「无」的道理;你学习真理,何尝学到了什么东西?
这就是大般若经的「归无所得」,以有所得心学无为法,是不相应的,全部存在都给你,你往哪里放呢?何况你和存在不是对立的。由此,我们知道,真实的必是原本的,原本什么都没有,哪里有什么道理?没有什么叫做法。以前在台南市禅学会成立时,我就给佛法下了个极其明确的定义: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佛法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一种方法,修行人切莫执着它。
原本什么都没有,而我们所要修学的,就是要发掘出那个原本就是真实的;只要证得了真实,就知道我们的生命,除了计算机作用外,原本的生命,原本就是独立,原本就是解脱,原本就是平等,原本就是普遍,原本就不是对立,原本不曾生,原本没有死……。
用真理性证得宇宙的实相,而达到生死苦乐的究竟解脱,完成生命的圆满。
谢谢各位!
《中华禅风的演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