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華禅風的演變▪P2

  ..續本文上一頁禅風漸被寰宇。五祖弘忍大師有弟子五百余人,第一大弟子神秀,是兩榜進士出身,相當于現今的高考及格。第二大弟子惠明,將軍出身,地位很高,都跟隨祖師多年,未獲心印。等到廣東來了一個「獦獠」,既沒讀過書,又沒出家的俗漢,和祖師只見了叁次面,就把法傳給他了。這個老廣,土話很重,出語別說本省人聽不懂,即使外省人也聽不懂,如果不是五祖忍大師別具慧眼,實不可能得法。

  由此可知,佛法的真傳,佛法的血脈,佛法的使命,古德先賢之所以不畏艱難,不怕犧牲,就是要把捉到生命的真實,證得生命的永恒;如若不然,不可能完成法的人格化。

  一般人都是真理知識化,喜求知解,停留在概念裏。所以達摩祖師西來,傳法的模式,就是法(真理)的人格化,除了法,沒有我,而法也是本無之法。當時,五祖如果傳法給神秀,佛法就會變成知識,成爲機械化的打坐、說法、講道理;如果傳法給惠明,他就會擺場面,講架式。

  惠能得法後,隱身獵人隊中十五年,然後出來一鳴驚人,他不僅把佛法革新了,且以嶄新的面目和姿態,出現在大唐國裏。他不僅把佛祖的真血脈──菩提種子,在肥沃的中華文化土壤裏落實生根,並且開出一華五葉的奇葩,繁茂滋長成爲今天欣欣向榮的中華禅。

  中華禅風所及,曆經唐宋元明清至于今日,注入文學上的有禅詩,注入藝術上,便有了禅的藝術。儒家的思想和禅思想一拍即合,碩學大儒程、朱、陸、王多少都有些禅風采,曆代參禅澈悟的儒宗學士,頗不乏人;相反的,儒家的真傳到了宋、明開始變質,原本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孔子思想,一變而成了吃人的禮教。誰都知道,孔子的兒子孔鯉死了,孔子自己照顧小孫子,把年輕的兒媳婦嫁出去了,孔子沒有叫人守寡,而是叫人活得更好。

  明朝時的王陽明,用儒家的詞彙闡揚禅,主張致良知;良知,不學而知,是心的原態、原貌,是原本的,不是學來的。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私心),就是要追求原本的自我而肯定它。

  王陽明的四料簡,又叫四句究竟話頭,他畢生講學,皆以此爲指針。四料簡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跟主性善的孟子,主性惡的荀子並不吻合。心的原態、本體無所謂善惡,善惡是價值標准。原本沒有地球、人類,哪來的善惡?「有善有惡意之動」,有了分別心時才有相對觀念的産生。因此,王陽明的究竟話頭,是典型的禅,但恐別人誤會,所以才言必堯舜,學宗孔孟,那是護身符、擋箭牌,其實,他所說的是佛法。

  以上所言,說明了達摩祖師這一趟中國之行,沒有走冤枉路,沒有白來,中華文化的土壤上,的確適合菩提種子的生長和茁壯。

  (二)從如來禅到祖師禅

  從初祖達摩九傳至百丈懷海(南嶽懷讓系)及藥山惟俨(青原行思系)是如來禅。如來禅就是跟佛祖說的法相似的本色禅,沒有機鋒,不用棒、喝,沒有門庭設施,沒有建立自己的模式和規範,叁言兩語就能對機,就能夠印心,除了所用詞彙和方法有些不同之外,大致跟方等經論沒有多大差異。

  到十傳黃檗希運及沩山靈佑(南嶽系),機鋒就出來了。十一傳至德山宣鑒(青原系)、臨濟義玄(南嶽系),即是有名的德山棒、臨濟喝;棒、喝交馳,風掣電閃,如此一來,別樹一格。從達摩到六祖、南嶽、青原、馬祖、石頭……及經典上少見的範例和手段都出現了,他們的特色,是沒有道理可講,他們的好處,是展示出法的人格化。

  把如來禅和祖師禅明顯畫分的是香嚴智閑。指月錄上說:智閑禅師開悟後,曾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沩山聞聽,對仰山說:此子澈也。仰山道:待我親自勘過。遂去南陽覓問智閑:聞師弟發明大事,你試說看。香嚴複舉前頌。仰山說:此是夙習記持而成,若有正悟,更說看。智閑又頌曰:

  「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仰山說:如來禅許師弟會,祖師禅未夢見在。智閑複頌道: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山回報沩山:閑師弟會祖師禅了。

  從此,如來禅和祖師禅分成了兩個階段,但並非把禅分爲兩種。

  到了唐朝中葉以後,祖師禅又演進爲機鋒禅,禅師和參訪者的風格,皆是針鋒相對;所謂擊石火、閃電光,看禅典上的機鋒、轉語,別誤會那是聰明人的應對,其實那是絕未透過大腦思惟的脫口而出。譬如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答:庭前柏樹子。什麼是佛?幹屎橛。如何才能把佛法說得很正確?答:胡餅。

  像這樣都是信口道出,絕沒有想一想才回答的。古人說:思而得,慮而中,盡名鬼家活計。又謂:凡是透過思索,回答別人問話的,叫黑山鬼窟裏作活計。真正的禅,是純陽性的,絕不透過想陰的意識思惟,比如敲鍾,敲了就響,並非是敲後,想一想才響。

   如來清淨禅爲何一變而爲祖師禅,再演進爲機鋒禅呢?我們看禅的典籍上有許多土話,如「作麼生?」這是湖北話。由于六祖不識文字,他也不看經典,也不習慣引用經典上那些名相辭句,他用他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他的心態和意境。上行下效,經曆叁、四代以後,便都不用經上的名相詞彙,只用日常生活上所習用的言語,隨著各人性格的不同,再加上一些幽默感,因此便形成了禅的機鋒,成了祖師禅特殊的風格。

   祖師禅的可貴,在于擺脫了那些不必要的名相困擾。各位想想,看佛教的文字,往往看著看著,忽然故障,看不下去了,那幾個詞彙極爲陌生。祖師禅很好,簡單明了,它都是你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詞彙。

  祖師禅的話很難懂,有些人越看不懂越要看,看了一輩子還是看不懂,爲什麼看不懂?因爲他沒有把禅人格化和性格化,那些祖師開言吐氣,一言一語都是法的人格化,他把佛法變成了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然後由大圓覺海熔鑄成一個嶄新的生命,這也即是作曲家所說的「主題重現」。若把禅當學問知識去理解,你當然不會懂他說的是什麼。

  爲什麼問「祖師西來意」,答「庭前柏樹子」呢?這叫全提正令;庭前柏樹子是法的全部,你鋸不開也咬不斷的。可不可以解釋呢?可以,古人之所以不肯解釋,因這極爲現成;如果是佛法人格化了的人,不需要解釋,他已到達不疑之地,不再懷疑。

  有兩個小故事,可以說明庭前柏樹子的公案。

  宋朝有位五祖演禅師,有一次,一位提刑(官吏)來問佛法。演禅師說:提刑讀過小豔詩嗎?提刑問哪一句?演祖說:頻呼小玉原無事,只叫檀郎認得聲。小豔詩屬于情詩,說有一位小姐帶著丫環在看戲,發現她的情郎在附近,小姐便一直呼喚:小玉!小玉!丫環問小姐什麼事?小姐也不答,只是一直喊小玉。有什麼事?沒事,只是希望她的男朋友聽到她的聲音,知道她在這裏,如此而已。聽了這個故事,一思索庭前柏樹子,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如還不懂,再舉個例:有位禅師每次說法完畢,下堂前,問大家明白嗎?大家都不答話,表示都不懂。于是禅師把桌子「砰!」的拍一下,這一聲和庭前柏樹子的答案完全一樣,只是一種聲音而已。

  還有一種直示法:

  有人問雲門:怎麼樣才能把佛法說得恰到好處?答:胡餅!問的人不懂,旁聽的人似乎更不懂,如果是真正把禅人格化了的人,一聽就懂,爲什麼呢?給你個燒餅吃,把你的嘴巴給堵住不說話,那就好了,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嘛!起心即妄,動念即乖,法過語言文字,不立語言文字……因爲文字是思想的符號,語言是思想的聲音,思想是沒有聲音的語言,這些個啰哩叭嗦的全是障道因緣。你、我爲什麼會形成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態?就是被言語、文字所害的。

  楞伽經上說:任何物體,先有個形狀,給它安上個名字,就會起聯想,就有了妄想的素材。有名字才用語言表達,但語言、文字無論表達得如何恰當,充其量只是相似,絕不全等,且往往使人誤會或看錯,比如團隊做遊戲,一、二百人排成一排或一路,從第一個人開始傳一句話,傳到末尾,面目全非,變成了不是原來的了。所以,語言的功效是極其有限的,表達常識尚可以,表達實相則很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知道雲門餅的答案極其幽默,而且直截了當。

  有兩個人去參趙州從谂禅師。州問一人:曾到此間嗎?答:曾到。州:吃茶去!又問一人:曾到此間嗎?答:不曾到。州:吃茶去!院主見了奇怪,請問趙州:爲什麼曾到、不曾到都叫吃茶去?州:院主!院主:有!州:吃茶去!各位想想:爲什麼都叫吃茶去?陸象山傳裏有句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本來沒啥子事嘛,喝茶去吧!

  禅的語言有各種不同用途,它是人格化而表現爲性格化以後的語言,你未把禅人格化,就是聽不懂,當你把禅人格化、性格化了以後,信口開河都是機鋒,別人看來很玄很妙,懂得禅以後,禅的確是妙趣橫生的。

  有位禅師說法,徒弟問:好象雲門、趙州都不是這麼說,你爲什麼這麼說?師父答:家家門前火把子!家家門前火把子──各人照各人,他照他的,我照我的,這是歇後語,並不難了解。當你進入狀況以後,你去看五燈會元、指月錄,你會看得好笑,爲什麼?極其幽默,並不枯燥,那是活潑生動,是生命的跳躍,是智能的閃爍,也是一種藝術的語言。所以,中華祖師禅的獨特風格,的確是活潑、可愛、引人入勝的。

  (叁)公案禅與參話頭

  唐末、宋初盛行公案禅。黃檗禅師說:既是丈夫漢,應看個公案。所謂公案禅,一如現代的法院判案:有條援條,無條援例。參公案即是看別人是怎麼開悟的?循此快捷方式,認真參去。

  靈雲見桃花悟了;香嚴整地,石頭打到竹子上出聲,悟了;還有長慶把簾子卷起,悟了……公…

《中華禅風的演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參學正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