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净土,所以净土范围是很广阔而普遍。如药师经中有琉璃净土,上方有香积净土,弥勒如来有内院补处净土等等,皆是净土。可是净土唯大乘教法中有,声闻中无。所谓净土摄受,是由佛菩萨果上的功德妙用;依大悲愿力而方便摄受下位众生,使其至临命终时,往生而不退转。所以我们修行净土,好比欲去净土中留学一样。但欲留学,须先预备资格,方可进入。故修习净土亦然,须积福德资粮。且修净土现身亦可证得,如修得三昧时便可现身得入净土中,非决定要临命终时始有净土可生。十方净土,种种非一,在西藏之三大寺中,大概发愿往生兜率净土,亦有发愿往生十方净土者。如法华经所谓「临命终时,千佛授手」,故知净土法门是包摄无量数的净土行,不斤斤乎念弥陀生西方也。
修真言行,能使现世发生许多功用,而修净土行,则必能使其心有一定的归宿,得到简易的安心。所以修真言能发用,修净土能安心。
上来所说的四行:律仪与禅观,是由自力而向上增进;真言与净土,是由他力为加持。至于其余的观行,如一心三观,法界观等等,皆可收摄于禅观中。故佛法中所有行门,皆此四行摄尽,是四行为一切行门的大纲。
丁、证果
既说修行,应谈证果,但证果的阶类亦无量,现在以「信」、「戒」、「定」、「慧」四级来包括:
1.信果
对于佛教最初发起的信心,即为第一果。因无论其为七众中何众弟子,必须具有信心,方称为佛弟子。虽这信果是从研教究理而得,而要使信果圆满,非到究竟佛果位不可。所以信果是由研究教理所得之果,同时亦是修律仪等行所得之果。凡学佛者,具足信心为必要的条件,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学佛者具有真正的信心,方为真正的佛子。
2.戒果
此从律仪上所得之果,亦通禅观上所得之果。如修禅观成定共戒,修习真言成密戒,修净土成净戒,由修行证果而成道共戒。戒极重要,七众弟子各有应持之戒,尤其是出家比丘最为完具。其所以与俗人不同者,全在乎戒;其所以能住持佛教者,亦在乎斯。所以僧众特殊的性质皆建筑在律仪之上!傥能持戒即得戒果,得了戒果才可为僧众而住持佛教,弘扬佛法,为世福田。故出家僧众对于戒律,应当特别注意。须知教理通达而无信,则不为佛子;即有信而无戒,亦不成住持僧宝。
3.定果
此特别是禅观所得之果。但亦通于律仪、真言等所共得的定果,如由戒生定而得定等。可是得具足戒能成僧众,而得定果便成贤众。僧众和贤众不同,贤众是因伏烦恼而得定,如最低得初禅定,亦能伏了欲界烦恼;乃至得上界定,更不消说了。故佛法中所明得定,和凡夫或外道不同,凡夫外道或入邪定得邪通邪见;而佛教中得定,最低限度要伏欲界烦恼。故修定得定,为佛教中最重要的事,如资粮、加行等位中,皆是与定相应。佛法中有内凡位和外凡位,凡修定得定,皆入于内凡的贤位,与定相应。所以得定为贤众,僧俗皆同。
4.慧果
此中所谓慧果,乃上来信、戒、定果的果上之果。所以非普通一般人所说的慧,而是圣位上所得的慧果:最低限度亦要入见道,得三乘果,证入圣众──大乘圣果是在初地菩萨,而小乘圣果则在须陀洹果。
故佛法中研究重在修证而得果:由信果则得七众弟子之列;由戒果则得入住持佛教的僧众,若无戒果即无僧众;由定果则有已伏烦恼的贤众;由慧果则有断智德成的圣众。佛法究竟的目的,在得慧果──诚为难能之事!但若为佛教徒连最低的信果都未做到,便失去了为僧众的资格,不应滥厕僧伦,或自动退僧返俗;否则、须自励自勉,勇猛精进才可。故为佛子最低限度,须具有信果,然后依此修习而得戒、定、慧果。所以欲今后的佛学建立起来,须以这信、戒、定、慧果为目标。四种都能做到,固不易易,而必须信果与戒果做到,能师表人天,为世人所信仰皈依。定果或慧果,虽难能完全做到,而亦要有少数人做到、得到方好。因为在四果上都有人做到、得到,才能建立今后的佛教;否则、佛教便无从建立,那是何等悲痛的的事!所以既为佛教徒,应生惭愧,发足大心,勇猛精进,毫无畏惧的振作精神向前去!我们试观现在中国一般的佛教徒,非特慧、定、戒果没有做到,即具足信果的亦如晨星硕果!故现在的佛学,在世界上、在社会上、须要重新建立才可;现在再不从事建立,则佛学将来在世界上,恐怕就难以存在!虽然,若能得到四果而有真正的建立,则佛学在将来的世界上,不患无「放大光明」的一日,同时亦能降伏一切魔障!
四、今后僧教育的建立
要实施现在的僧教育,须先行僧教育的改良,第一层是要有中学毕业程度者,方许出家。因曾经在中学毕了业,则对于各种常识,如社会常识、世界常识、国民常识等,已相当的具备;所以一出了家,只要对于佛学去专门学习,便可自度度世。且于佛理能稍了解,乃能对佛法生起正确信心,然后出家入僧,才能对他实施僧教育。施设僧教育的次第程序,有四层:
甲、律仪院
在律仪院约二年:初半年先受沙弥戒,学习沙弥律仪,但须要实行工作,如兵士天天操练一样;同时对于出家所应学的事情,皆应修学。次一年半则受比丘戒,学习比丘律仪,但亦要做实践的工作。一方面,对于出家僧众应备的常识,亦兼学习。律仪院等于现在大学的预科,要学习为僧众应备的知识与道德。
乙、普通教理院
普通教理院约四年,其性质是等于现在的大学。其研究工作,则对于现在世界的科学、哲学等一切学说,亦有相当学习;但须以研究佛学为主体。如第一年则学五乘共法,第二年学三乘共法,第三年学大乘不共法中的性相空有教义,第四年学大乘的行果。所以在普通教理院中,应作如此之支配,则对于全部佛教的教法,就可得其普通的了解。
丙、高等教理院
高等教理院约三年,其性质等于大学以上研究院。因经历了普通教理院,对于全部教法已得到相当的了解;所以到高等教理院则缩小了范围,作专门研究某一部或某一派的工作,精刻深造,须经三年。
丁、参学处
因经过了以上的学习,所以第四只可名为参学处。就是专门参访年高德长的大德、大善知识,依之而修持。但参学处本无一定时间,现在亦不妨把它定为三年。所以由预科程度的律仪院,直到参学处,要经过十二年,僧教育方可完成。
虽然,学者亦不必定经十二年,如经历了初两年,便有普通僧众的常识,亦可以来在僧众中作佛教事业。或因学有余力,则可由此而普通、而高等、而参学处;但亦可中途出来服务佛教事业。根据中学以上程度来施设僧教育,以前曾详细说过,现在不过略说说而已。
五、今后教制的施设
如上文所说的四果:贤和圣,皆是出世果位的施设;而世间则在信众和僧众的施设。倘无信众,则佛教不容易普遍于世界,无僧众,便没有住持佛教的中坚。但信众可多,如世界人尽为信众更好;而僧众则不必多,只要有少数中坚分子能住持佛教便够了。
如前所讲的十二年,在十二年中修学时代,皆可名「学僧」。在十二年后,位于学僧之上,则皆可名「职僧」,以其能尽僧职去干「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的工作。再位于职僧之上,则可名「德僧」,以其对于一切的学问、经验、行持、道德,都有充份圆满的修养,为众所欣敬,故为德僧。又若以年龄来支配,在三十以内,皆可为学僧的地位,从三十以上,乃至达到终点,皆可为职僧和德僧的地位;但以最后为德僧地位。这是近于佛教中所谓「上、中、下座」的性质。佛弟子本有七众,但现在从大体讲信众和僧众二种;而在僧众中又把他分为学僧、职僧、德僧的三级,应当这样去施设教制。
对于我所讲的施设僧教育的方法,和住持佛教的责任等等,你们现在求学时代,须留心牢记。将来果能去实行工作,便可作为前途的指针!但是上面所说的五层义理,是很简单而约略的。若要充份的圆满和彻透的明了,还须你们自已去修习研究,身体力行!
(守志记)(见海刊十四卷三期)
《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