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理要略▪P2

  ..续本文上一页随水漂流非能自主。三界有情普遍如此,故三界有情皆有行苦。行苦、就粗相上说是生老病死,就细相上说即刹那生灭。如生非非想天者寿经八万大劫,不唯八万大劫终有罄尽,而在此八万大劫中亦刹那迁流不止。故能了知三界诸行无常,即见毕竟是苦,更不于三有果因生起贪爱,法华经云:“ 三界所生,贪欲为本”。对于三界之业果既不生贪爱,即成决定出离流转心,而可出离流转矣。

  乙、诸法无我

  爱三界生死的贪爱中,有境界爱与自体爱。要先有自体爱然后方有境界爱。如云我我所爱,自体爱即我爱,乃生死根本。故佛法中尤注重将所爱著之自我,谛观之为非有,因所爱著之自我,纯由无明妄见为有而实非有也。如观任何有情,五蕴中无我,十二处中、十八界中亦皆无我;既内中皆无确实之自我,即无可爱著之自体,更何有爱著其所受用之境界?──故观察无我为遣除爱,以有自体爱则生境界爱而流转生死。──且此五蕴十二处等诸法皆是和合相续都无我体,亦无自在力。既无自在力。故不能随自意乐,而根本是苦,则断除三界贪爱,生出离流转心。亦由此引生我空慧,真正证得我空真如,即出离三界六道流转之生死也。

  丙、涅槃寂静

  涅槃虽有多义,此处却指择灭。谓遍知诸行无常等。灭除无明妄见及所引解脱果,故名涅槃(涅槃有灭静妙离义)。寂静、即永久安宁。如前在三界中皆无永久安宁,虽生非非想天亦不过八万大劫,而证涅槃后即得永久安宁矣。故此安宁者,即苦已灭尽也。

  此三法印摄苦、集、灭、道四谛: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苦谛,其生苦因即集谛,涅槃寂静即灭谛,其证灭因即道谛。

  又发生此出离流转心,有两方面:1.知三界苦可灭;2.了知苦灭后得永久安宁:由此乃发出离流转心。──以上皆明三乘共法。

  三、大乘法──普度成佛心

  此依大乘法所发心,又迥胜前出离流转心。以前心见三界苦,或唯自求出离。或虽见三界众生皆是苦,然不能发起普度众生同出离之决心,故亦无须求成无上正遍觉之佛。此大乘法中则发普度成佛心,以见三界众生皆在苦中,为求共同出离之法,而修共同出离之行,故名大乘。大乘者即大车。如人但为自己行路即不须造火车铁路等事,为便利大众交通故造火车轮船等。大乘意义即如是,纯为大众非为自己。不独为拔除自己生死苦,普为大众拔除生死苦,此为普度大众究竟出离的道理。

  在大乘法中之发心,即普度成佛心,亦即菩提心,──菩提应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即无上正遍觉。──发起此心即为发成佛之志愿,为欲普度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故求成佛也,若非为普度众生则不须成佛,反之、若不成佛亦不能普度众生,故必成佛方能真正究竟普度众生。此普度众生心即大慈悲心,由见三界一切众生在生死苦中,为欲拔除,生同体悲悯。于是以种种善巧方便修积资粮,誓求成佛。

  甲、一切法自性空义

  此即三法印之究竟意义。盖前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指有为法,诸法指有为无为法,即此诸行诸法本来自性空寂,即是本来不生不灭涅槃寂静。故诸行诸法皆是因缘假现,都无自性。前之三法印彻底观之,即此一切法自性空义。──谓见诸行毕竟无常,诸法毕竟无我,皆毕竟空无自体本来涅槃寂静;虽诸法本来性空而不拨因缘生,正以缘生故其性皆空,所谓缘生即空、空即缘生是也。此即大乘般若,以了达此义,乃有大乘空慧。有此究竟智慧,则能运大车普度众生,而亦不见有实众生可度,以知一切皆无自性故。

  乙、一切法唯识现义

  由前义故,能令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平等皆自性空、涅槃寂静,故能普度一切众生无自他分别心。今此唯识现义,即空中幻起之因缘有法,亦即因缘生法之究竟义,此唯识现之现义有二:1 变现,2 显现。变现者、如向来非尔今变为尔,或向来未有今变为有。显现者、为原来常如而体相未显,今显现之,如黑夜中不见桌等,由灯故见,此桌非灯所生不过因灯而现耳。识证真如性亦如是。此中“识”通八识王所,今谓一切因缘生之依他起有为法,皆是唯识变现;即此能变所变一切法中所显本来如是的真如性,即唯识显现,故总谓一切皆唯识现也。能明一切法唯识现,即能不离自识而发同体大悲心,广修普度一切众生行,转识成智证见真如,即成无上菩提。

  丙、一切法大总持义

  “总持”即陀罗尼义。普通指陀罗尼为咒,是取狭义。然陀罗尼义实甚广,如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忍陀罗尼等。此中所明一切法大陀罗尼,即指陀罗尼中之大陀罗尼也。非但指密宗之咒,──密咒中有是大陀罗尼,亦有仅为一事一用之小陀罗尼。一切法皆大总持义,如天台圆教一色一香皆法界义,贤首圆教事事无碍法界义,皆任何一法包一切法,等于密教大陀罗尼。何以故?如云随拈一法皆为法界,今拈一纸亦即摄一切法;盖任拈一法既皆法界,则一切法皆不能出此法界外也,又如事事无碍,则任何一事物即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亦即一事物,即境即心,即身即佛。

  此一切法大总持即大乘之妙用,融会前二而成就。前二为体与相,此即为用。又所谓大总持,谓一众生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即一众生,一刹那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刹那等。明此则更无空界时劫拘限,速疾圆成佛果,普度众生之大用。

  如是大乘法三义甚深甚广,今为初学粗略而谈,广如性、相、台、贤、禅、密各宗义中说。例如密宗,也不过发挥此法法皆大总持之妙用;欲界特盛之贪莫过淫欲,最重之恶莫过忿杀,──欲界魔所恃以害修行人的极凶工具亦莫过淫杀,而无上密宗即以淫杀为大修行法,则魔失其恃而即魔成佛矣。最狠毒之鬼亦成近卫,最污秽之物亦成上供,可谓极乎烦恼即菩提之能事;然亦实现此无法非大总持之功用耳。若知佛是乾屎橛,道在屎溺,则更何足怪哉!

  四、结论

  又前三心乃展转相依,由向上增进心方有出离流转心,若无向上增进心即纵任懒怠放逸堕落,何能立“出离流转”决心!故须向上增进心为基本,乃可发起出离流转心、及大乘成佛心。若无出离流转心,则不能有誓求究竟成佛决心,──常人虽亦谈平等博爱,然终不出人天因果,以未知三界皆苦决心出离故,非能普度众生达究竟离苦之果。──故能发成佛心,必先有出离流转之心也。故此三心次第相依,若无前二必无后心。常人所谓发大乘心,为众生发心等,若果未了三界众生生死之苦,决非究竟成佛之菩提心也。

  研究此佛理要略,可参考佛学概论。

  (碧松记)(原见海潮音月刊十八卷十一期)

  

  

《佛理要略》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学概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