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僧义广论▪P2

  ..续本文上一页法:成佛后所说的法为教法。佛居纯净土由平等性智示现微妙功德他受用身,为住十地的诸大菩萨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普令受用大乘法乐;以至为二乘六道有情示现化身说法(对人现人身、对天现天身、对畜生现畜生身、一切总是随类应化普度群机);对九法界的一切众生皆教化令向佛道。所说诸法,皆无所不遍,又无所不包。然佛以王子身降生人间,说法的主要点亦在人类,故留遗的教法在人间集成现在的大藏经典──三藏十二分的圣典──为法宝。此证法教法亦可以分做“教、理、行、果”的四种差别。“教法”的教典中,即包含理法;从理起行乃可以“证”到诸法实相,所以“证法”亦包含行法,果法。三乘圣人所证的虽同是证法,但没有佛证得的圆满究竟而已。从证教二法分析成教、理、行、果四法:教法就是依佛说教化众生的法;因有教化的原故,所以众生能了解佛所教的理,再依理来实行实修;可以得证所期望的果。大概就佛依自证而施教,曰证法和教法;依有情闻教解理修行证果,曰教、理、行、果。此两类皆可普遍包括一切诸法。“法”的意义,归纳概括起来就是这样的。

  甲、一切经律,皆源本佛所宣说之声教,由佛徒历次结集而成者。

  在三藏中不能收摄的典籍,可称为杂藏。西藏文于教典分经律论为“甘珠尔”、“敦珠尔”,这样分析颇有意义,因经律原为佛说,论是由佛灭度后许多弟子依据经律所作而成的。所以今亦先从一切经律来说。经是由佛在世时,说法教化一切众生所施设的,由弟子结集起来成为经。原名“修多罗”,此云契经,上符诸佛理,下应众生机。律是佛在世时,依弟子应有的行为订共守的戒条,也是弟子依之作修行轨范的法规。佛在世时,弟子们在行为上大多是很正当的,但因有些弟子发生了不正当的行为,随所犯的那一种过,佛就随时制之以为律,从此以后再不许犯,于是就制成共守的戒律,经佛制定后,弟子总要一致遵行不得稍有违犯,这就是戒律,嗣后如有同类事情发生,就照律处理。在每一条戒律,叙述其许多层次的缘起变增,所以除读诵的戒本以外更有广律,成为庞大的律藏。

  佛在世说一切教法的时候,是没有文字的;教导一切人天大众,都是以声音为体──宣说出来,这就是声教。今人看经律论藏时、可以无声的色法──文字──为体。可是佛在世的时候,是一切皆以声教;戒律也是依佛声的教诫。经是由佛亲口说出以后,再由弟子在佛灭度后会诵,经大众一致证明认为丝毫不错,就录成为经。经律有多数次的结集;最初是由佛灭后不久,经大迦叶等在七叶窟中结集而成;其时在七叶窟外,亦更有富楼那众结集起来的。至佛灭一百年后,当时有少数弟子不遵律行,有大多数的弟子出来否认,遂有二次结集。如是二次三次至第四次才整理完成为大小乘各藏经律。现今这许多经律,并非一两次结集成功的。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藏经的编成历代不同,唐、宋、明、清各有目录可考。中国及西藏各处,皆有大藏经的篡集。

  乙、佛徒结集佛说,初亦口颂相传;用文字写成书本则时先后不一,以佛徒时代不同,故小乘与大乘之经律亦写成先后有殊。

  佛在世的时候,是由口诵相传。佛灭后,弟子会诵结集仿佛与现在开会相同。当时是以大迦叶为主席,设高座为座,推阿难陀尊者诵经,优婆离尊者诵戒,依佛所说的朗诵出来,经五百圣弟子的大众证明不错,认为刊定之说。不必就用文字录成经本或戒本,或仍是流传口诵而已。

  复次,佛在世的时候,已有文字的经律流传,如律载佛在世时,某长者及甘尔夫人夜中燃灯诵经事。又每逢十五、三十日布萨诵律,当时常有记录成本的。故早之则佛在世时就有录成的经律,迟之则佛后数百年或仍由口诵相传。因时代先后不同的关系,所以录成的文字亦不相同。各时代主持教团,宏扬佛教的人材不同,所以各时代盛行出来的经法也就有异。先是依迦叶、阿难这一部分的人宏扬出来的,所以就为小乘经律。后从上座部分出大众部来,到五六百年间有马鸣、龙树菩萨出来主持宏扬的是大乘佛法,大乘法宝也就流布于世。因时间先后的不同,加以弟子根机又有大小的差别,甚至小乘又有二十部的差别,所以经律流传有异。但归纳起来,要知皆出于佛之声教。

  丙、信超人天之圣人必有非常之胜事,故经律所言不思议事皆应确信为实事,不得以凡识疑议之。

  通常人都以佛教混杂在鬼神中和种种邪见外道等同类而论,这全是盲从误解,不了解佛学人的乱说。寻常社会人士认为最高的哲学、科学:总是以人们眼所见到的、耳所闻到的──以五官所感触到的,或意识依以思想及推论到的,以及古时传说下来的,凡此都是以人的思想知识为标准。现在科学进步,虽知有日球月球与虚空中很多的星球,但还全是以有漏五识与第六意识研究推测起来的。而佛法那就大大不同,相去很远了。一切经典全是佛由证智普遍觉悟证到的诸法实相,为觉悟众生亲宣出来,是从无漏圣智亲证的境界流出。声闻但证生空无我,法执犹在;菩萨是双证我法二空,但仍未究竟;直到究竟圆满佛果位上的时候,才能证到佛佛道同的圆满真理。在小乘圣人所证的偏空涅槃,就已非人们的思想所能及到,亦已有非常人所能为的一切胜事,何况超过三乘圣众究竟圆满的佛果!当然佛是更可有非常的胜事,为常人意识不到的。故于一切大乘经律中所言的超人天胜事,及超三乘圣人的不思议事,皆要确确切切信为实有的事理,更不得以凡情来推测和疑惑。这是吾人对于佛法第一要具有的正确观念。丁、诸论及撰述语录皆贤圣佛徒修证有得、宗依佛说而阐扬诠释者,故今亦可凭佛说亲证而研究抉择之。

  经律二种是由佛亲口所宣说出来的,而论大都是由二乘或大乘贤圣位中的佛子修有心得而发表出来的。论有二种:一、宗论,如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就是依佛所说的经律大意编述阐扬。二、释论、如十地经论、大智度论等,皆是关于佛教经典注释的杰作。显真破似,全靠宗论;释论来树立教理,显明经义。至中国历代撰述或语录,亦皆依多闻熏习进而精进持戒降伏烦恼的人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贤圣者,以及三乘圣位中的圣者,为悟他而著述。故今之学者,亦可依佛所说的经律或内心的修证去研究抉择,使人显明而易解。戊、大乘诸宗之各标其胜,在集中其理解于一念而起观行;建宗趣行或殊,真本觉果无二。

  佛灭后一两百年间,印度的小乘共分二十部之多,学说纷纷不一,现姑不论。单就现在中国通行的大乘各宗而言,在大乘诸宗各各皆分门别户,标树一宗特殊的胜义。唯识宗是将宇宙万法总摄归纳为唯识所变。天台宗归纳起来修一心三观。净土宗是以念佛求生西方,上中下根皆可往生,就是造五逆十恶的人命终十念成就,亦可往生;众生根机善恶差别,而往生见佛闻法开悟时间亦有长短不同。总之,都可以莲花化生,入不退地。无论那一宗,都有最殊胜的宗致,才能成立一宗。各宗所修的路途不同,但所趣向目的无非是唯一佛果,亦皆以真如实相为本,这就是殊途同归。所以无论修学那一宗,都有莫大的利益,不得专赞此而谤斥彼宗,应当不相障碍。各宗各阐扬其特殊的胜义,同时并了知真本觉果之无二无别。倘使能悟平等性发大悲心而修证,不管走那一条路,总可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都是没有差别,平等平等。所以中国佛教有大乘八宗者,亦是历代菩萨祖师依佛开的方便法门而施设。众生喜欢那一宗法门就随意择取修行,各各皆可起殊胜的观行,证无二的真理及成无上的佛果。己,菩萨藏法与声闻藏法,境行果皆别,然声闻境行果亦为菩萨所含摄。

  菩萨乘与声闻乘是各有经典的,唯独觉乘无有经典,附属于声闻乘。大乘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普度一切众生证人法二无我,修行六度万行,以成佛为究竟目的。

  小乘单证人空,成阿罗汉果为究竟位。然小乘所修行的人无我智,亦为菩萨乘中的一部分。境行果虽是差别不同,但修学菩萨大心的人,应尽量容纳不加诽谤。庚、佛之教法、发源于佛及圣众之无漏智果、故不得视同其余出于有漏凡识之教学,但于余教学皆可或破或摄以助显无上义。

  佛及大菩萨圣众从无漏智中流出来的圣教量,不得以我们有漏凡夫的浅知浅见来测度。──如世间上认为最高的学识就是科学哲学,而这些学说如去其封执亦可收摄为佛学中一部份的学理。──我们以有漏的凡识不能证知无漏的妙理,故不能就说没有这种无上深奥的妙理。但亦可以拿科学或哲学来证明助显佛学的真理。我们研究佛法稍微透彻的,随时随地就要拿来修行学习,以期悟证佛法真理获得无上妙觉的佛果。

  四、僧观

  前已讲明佛法两观,今讲僧观。“僧”就是“众”的意思,音译为僧伽,亦译桑伽耶,简称曰僧。中国以三人为众,而佛律须四人以上方可名僧,中国常人的习惯上称一个出家人为僧,或者以僧为姓,如称僧某某,不很确当;但称出家人为“僧人”也是可以的,言其是僧众之中的一个人,如军人是军队中的某人。佛教出冢徒众成为有组织有规律有系统的团体,乃可名僧,实在就是佛教的教团的意思。故此所云“众”并非寻常所说的众,这“众”是要具有事理和合之义的:第一、出家的僧众于事行上须具六和合,才能共住集成僧众的团体。何谓事行上的六和合?(一)身和共住──对诸佛菩萨要共同礼拜修行,以身作则,同作佛事。(二)口和无诤──同信佛赞法及歌咏三宝,与同住大众共学佛法,不相诤吵。(三)意和同悦──同一信心追求佛法的真理,发一共同生活的欢喜心。(四)戒和同持──同修持一切戒法,期达佛果。(五)见和同解──对一切法宝共同解说,使大众都能尽知。(六)利和同均──有财物等利、须共同平均受用。具此六和义,方得成为依佛法修行的僧团、这是在事行上的六种和合。第二、理和,是同证生法二空择灭无为的真理。如是乃为事理清净的和合众。对于僧先要有这些正确的观念。

  

《佛法僧义广论》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创觉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