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成佛後所說的法爲教法。佛居純淨土由平等性智示現微妙功德他受用身,爲住十地的諸大菩薩現大神通,轉正*輪決衆疑網,普令受用大乘法樂;以至爲二乘六道有情示現化身說法(對人現人身、對天現天身、對畜生現畜生身、一切總是隨類應化普度群機);對九法界的一切衆生皆教化令向佛道。所說諸法,皆無所不遍,又無所不包。然佛以王子身降生人間,說法的主要點亦在人類,故留遺的教法在人間集成現在的大藏經典──叁藏十二分的聖典──爲法寶。此證法教法亦可以分做“教、理、行、果”的四種差別。“教法”的教典中,即包含理法;從理起行乃可以“證”到諸法實相,所以“證法”亦包含行法,果法。叁乘聖人所證的雖同是證法,但沒有佛證得的圓滿究竟而已。從證教二法分析成教、理、行、果四法:教法就是依佛說教化衆生的法;因有教化的原故,所以衆生能了解佛所教的理,再依理來實行實修;可以得證所期望的果。大概就佛依自證而施教,曰證法和教法;依有情聞教解理修行證果,曰教、理、行、果。此兩類皆可普遍包括一切諸法。“法”的意義,歸納概括起來就是這樣的。
甲、一切經律,皆源本佛所宣說之聲教,由佛徒曆次結集而成者。
在叁藏中不能收攝的典籍,可稱爲雜藏。西藏文于教典分經律論爲“甘珠爾”、“敦珠爾”,這樣分析頗有意義,因經律原爲佛說,論是由佛滅度後許多弟子依據經律所作而成的。所以今亦先從一切經律來說。經是由佛在世時,說法教化一切衆生所施設的,由弟子結集起來成爲經。原名“修多羅”,此雲契經,上符諸佛理,下應衆生機。律是佛在世時,依弟子應有的行爲訂共守的戒條,也是弟子依之作修行軌範的法規。佛在世時,弟子們在行爲上大多是很正當的,但因有些弟子發生了不正當的行爲,隨所犯的那一種過,佛就隨時製之以爲律,從此以後再不許犯,于是就製成共守的戒律,經佛製定後,弟子總要一致遵行不得稍有違犯,這就是戒律,嗣後如有同類事情發生,就照律處理。在每一條戒律,敘述其許多層次的緣起變增,所以除讀誦的戒本以外更有廣律,成爲龐大的律藏。
佛在世說一切教法的時候,是沒有文字的;教導一切人天大衆,都是以聲音爲體──宣說出來,這就是聲教。今人看經律論藏時、可以無聲的色法──文字──爲體。可是佛在世的時候,是一切皆以聲教;戒律也是依佛聲的教誡。經是由佛親口說出以後,再由弟子在佛滅度後會誦,經大衆一致證明認爲絲毫不錯,就錄成爲經。經律有多數次的結集;最初是由佛滅後不久,經大迦葉等在七葉窟中結集而成;其時在七葉窟外,亦更有富樓那衆結集起來的。至佛滅一百年後,當時有少數弟子不遵律行,有大多數的弟子出來否認,遂有二次結集。如是二次叁次至第四次才整理完成爲大小乘各藏經律。現今這許多經律,並非一兩次結集成功的。
佛教傳入中國後,大藏經的編成曆代不同,唐、宋、明、清各有目錄可考。中國及西藏各處,皆有大藏經的篡集。
乙、佛徒結集佛說,初亦口頌相傳;用文字寫成書本則時先後不一,以佛徒時代不同,故小乘與大乘之經律亦寫成先後有殊。
佛在世的時候,是由口誦相傳。佛滅後,弟子會誦結集仿佛與現在開會相同。當時是以大迦葉爲主席,設高座爲座,推阿難陀尊者誦經,優婆離尊者誦戒,依佛所說的朗誦出來,經五百聖弟子的大衆證明不錯,認爲刊定之說。不必就用文字錄成經本或戒本,或仍是流傳口誦而已。
複次,佛在世的時候,已有文字的經律流傳,如律載佛在世時,某長者及甘爾夫人夜中燃燈誦經事。又每逢十五、叁十日布薩誦律,當時常有記錄成本的。故早之則佛在世時就有錄成的經律,遲之則佛後數百年或仍由口誦相傳。因時代先後不同的關系,所以錄成的文字亦不相同。各時代主持教團,宏揚佛教的人材不同,所以各時代盛行出來的經法也就有異。先是依迦葉、阿難這一部分的人宏揚出來的,所以就爲小乘經律。後從上座部分出大衆部來,到五六百年間有馬鳴、龍樹菩薩出來主持宏揚的是大乘佛法,大乘法寶也就流布于世。因時間先後的不同,加以弟子根機又有大小的差別,甚至小乘又有二十部的差別,所以經律流傳有異。但歸納起來,要知皆出于佛之聲教。
丙、信超人天之聖人必有非常之勝事,故經律所言不思議事皆應確信爲實事,不得以凡識疑議之。
通常人都以佛教混雜在鬼神中和種種邪見外道等同類而論,這全是盲從誤解,不了解佛學人的亂說。尋常社會人士認爲最高的哲學、科學:總是以人們眼所見到的、耳所聞到的──以五官所感觸到的,或意識依以思想及推論到的,以及古時傳說下來的,凡此都是以人的思想知識爲標准。現在科學進步,雖知有日球月球與虛空中很多的星球,但還全是以有漏五識與第六意識研究推測起來的。而佛法那就大大不同,相去很遠了。一切經典全是佛由證智普遍覺悟證到的諸法實相,爲覺悟衆生親宣出來,是從無漏聖智親證的境界流出。聲聞但證生空無我,法執猶在;菩薩是雙證我法二空,但仍未究竟;直到究竟圓滿佛果位上的時候,才能證到佛佛道同的圓滿真理。在小乘聖人所證的偏空涅槃,就已非人們的思想所能及到,亦已有非常人所能爲的一切勝事,何況超過叁乘聖衆究竟圓滿的佛果!當然佛是更可有非常的勝事,爲常人意識不到的。故于一切大乘經律中所言的超人天勝事,及超叁乘聖人的不思議事,皆要確確切切信爲實有的事理,更不得以凡情來推測和疑惑。這是吾人對于佛法第一要具有的正確觀念。丁、諸論及撰述語錄皆賢聖佛徒修證有得、宗依佛說而闡揚诠釋者,故今亦可憑佛說親證而研究抉擇之。
經律二種是由佛親口所宣說出來的,而論大都是由二乘或大乘賢聖位中的佛子修有心得而發表出來的。論有二種:一、宗論,如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就是依佛所說的經律大意編述闡揚。二、釋論、如十地經論、大智度論等,皆是關于佛教經典注釋的傑作。顯真破似,全靠宗論;釋論來樹立教理,顯明經義。至中國曆代撰述或語錄,亦皆依多聞熏習進而精進持戒降伏煩惱的人如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賢聖者,以及叁乘聖位中的聖者,爲悟他而著述。故今之學者,亦可依佛所說的經律或內心的修證去研究抉擇,使人顯明而易解。戊、大乘諸宗之各標其勝,在集中其理解于一念而起觀行;建宗趣行或殊,真本覺果無二。
佛滅後一兩百年間,印度的小乘共分二十部之多,學說紛紛不一,現姑不論。單就現在中國通行的大乘各宗而言,在大乘諸宗各各皆分門別戶,標樹一宗特殊的勝義。唯識宗是將宇宙萬法總攝歸納爲唯識所變。天臺宗歸納起來修一心叁觀。淨土宗是以念佛求生西方,上中下根皆可往生,就是造五逆十惡的人命終十念成就,亦可往生;衆生根機善惡差別,而往生見佛聞法開悟時間亦有長短不同。總之,都可以蓮花化生,入不退地。無論那一宗,都有最殊勝的宗致,才能成立一宗。各宗所修的路途不同,但所趣向目的無非是唯一佛果,亦皆以真如實相爲本,這就是殊途同歸。所以無論修學那一宗,都有莫大的利益,不得專贊此而謗斥彼宗,應當不相障礙。各宗各闡揚其特殊的勝義,同時並了知真本覺果之無二無別。倘使能悟平等性發大悲心而修證,不管走那一條路,總可證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都是沒有差別,平等平等。所以中國佛教有大乘八宗者,亦是曆代菩薩祖師依佛開的方便法門而施設。衆生喜歡那一宗法門就隨意擇取修行,各各皆可起殊勝的觀行,證無二的真理及成無上的佛果。己,菩薩藏法與聲聞藏法,境行果皆別,然聲聞境行果亦爲菩薩所含攝。
菩薩乘與聲聞乘是各有經典的,唯獨覺乘無有經典,附屬于聲聞乘。大乘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普度一切衆生證人法二無我,修行六度萬行,以成佛爲究竟目的。
小乘單證人空,成阿羅漢果爲究竟位。然小乘所修行的人無我智,亦爲菩薩乘中的一部分。境行果雖是差別不同,但修學菩薩大心的人,應盡量容納不加誹謗。庚、佛之教法、發源于佛及聖衆之無漏智果、故不得視同其余出于有漏凡識之教學,但于余教學皆可或破或攝以助顯無上義。
佛及大菩薩聖衆從無漏智中流出來的聖教量,不得以我們有漏凡夫的淺知淺見來測度。──如世間上認爲最高的學識就是科學哲學,而這些學說如去其封執亦可收攝爲佛學中一部份的學理。──我們以有漏的凡識不能證知無漏的妙理,故不能就說沒有這種無上深奧的妙理。但亦可以拿科學或哲學來證明助顯佛學的真理。我們研究佛法稍微透徹的,隨時隨地就要拿來修行學習,以期悟證佛法真理獲得無上妙覺的佛果。
四、僧觀
前已講明佛法兩觀,今講僧觀。“僧”就是“衆”的意思,音譯爲僧伽,亦譯桑伽耶,簡稱曰僧。中國以叁人爲衆,而佛律須四人以上方可名僧,中國常人的習慣上稱一個出家人爲僧,或者以僧爲姓,如稱僧某某,不很確當;但稱出家人爲“僧人”也是可以的,言其是僧衆之中的一個人,如軍人是軍隊中的某人。佛教出冢徒衆成爲有組織有規律有系統的團體,乃可名僧,實在就是佛教的教團的意思。故此所雲“衆”並非尋常所說的衆,這“衆”是要具有事理和合之義的:第一、出家的僧衆于事行上須具六和合,才能共住集成僧衆的團體。何謂事行上的六和合?(一)身和共住──對諸佛菩薩要共同禮拜修行,以身作則,同作佛事。(二)口和無诤──同信佛贊法及歌詠叁寶,與同住大衆共學佛法,不相诤吵。(叁)意和同悅──同一信心追求佛法的真理,發一共同生活的歡喜心。(四)戒和同持──同修持一切戒法,期達佛果。(五)見和同解──對一切法寶共同解說,使大衆都能盡知。(六)利和同均──有財物等利、須共同平均受用。具此六和義,方得成爲依佛法修行的僧團、這是在事行上的六種和合。第二、理和,是同證生法二空擇滅無爲的真理。如是乃爲事理清淨的和合衆。對于僧先要有這些正確的觀念。
《佛法僧義廣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