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毅力,常积极实践所学的,但智者不应过于自信,直至痛苦已全消失。”
◎“贪爱友伴和睡眠、松懈怠惰、轻易动怒,这是痛苦之源。”
◎“唯当你能做到你所教导别人的,那么你抑制了自己,你便能抑制他人。的确,抑制自己是艰难的。”
◎“你自己一定要监视自己,你自己一定要审察自己,守护自己,保持正念啊!行者,你将活在快乐中。”
◎“平心静气,心神集中,纯净及不受污染,仁慈对待所有众生,这是达到最高境界之道。”
◎“你应该发展对敌友一致的爱心,当爱心发展到完美时,你会证得正觉。”
◎“我对无脚的有爱心,我对有双脚的亦有爱心,对那些四只脚及多只脚的,我也有爱心。”
◎“一切众生,一切生物,愿大家都有好运,不遭受任何伤害。”
◎“经常快乐的是智者,他内心完全自由,不为感官之欲染污,他平静,并且不执著。”
◎“摆脱贪欲、超越所有感官之欲,是世间之乐。但弃除自负的“我是”,为至上之乐。”
◎“空的东西才发出声音,盈满的常常平静无声。愚者有如半满之壸,智者则像又深又静之池。”
◎“保持身体寂静、言语寂静、心念寂静及毫无污点,贤者从寂静中受惠,真正地洗掉罪恶。”
◎“和平、沉默与自制、静默少言,不傲慢自负--这人除去所有罪恶,有如风刮尽树的叶子。”
◎“佛陀在这世间出世,在这世间成长与居住,但不为尘世所污染,好比莲花不为浊水所污染。”
自性
开展生命自觉的实践
◎体悟“生命共同体”的真实感受,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
◎明天与死亡究竟哪一个最先到来。透过死亡来思维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众生相依的关系。
◎唯有正视苦难的存在,人们才会份外珍惜原先为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一切。苦的觉悟是佛陀人生观的起点,而以解脱为最后的目的。
◎如实面对无常的提醒,而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注定迟早都要来扣门,更产生反省与惜福的心。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在于财物的多寡,亦不在于地位名誉的高下,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珍惜每一个当下,疼爱每一个与我们今世有缘相聚的众生。
◎面对无常,一般人有两种方式:一是消极逃避,一是积极面对。前者只会带来焦虑、恐惧、挫折与沮丧;后者却能勇于承担苦难,唤起无畏的自信与动力。
◎面对无常,我们应该感谢,它提醒我们生命的可贵与有限,让我们格外地懂得以慈悲喜舍心与人相处的意义。
◎面对无常,我们还是应该感谢,让我们知道苦迫的痛苦,知道烦恼的原因,知道烦恼可转成涅槃寂静,知道有方法可解脱烦恼,彻底迈向涅槃之道。
◎外界的一切天灾人祸都在向世间说法,都在说色身危脆,都在说我们的生命是苦、空、无常。
◎我们当以最寂静的心回向世间的苦难。
◎“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
◎对于心外的空间不必去争执、占取,重要的是,必须去体会心内的空间。
◎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俗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应开展心内的世界,扩大心内的空间。
◎〈五苦章句经〉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这是说明三涂六道都取决于人心的一念。
◎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
◎〈劝发菩提心文〉说:“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最大。”
◎布施,是自己发财之道;持戒,是自己平安之道;忍辱,是自己做人之道。精进,是自己成功之道;禅定,是自己安心之道;般若,是自己明理之道。
◎〈华严经〉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自心即佛法
◎菩萨在布施食物的同时,希望接受者获得长寿、美丽、幸福、力量、智慧,乃至最高涅槃之果。
◎菩萨给予饥渴者饮料,以使接受者熄灭情感的贪欲。
◎菩萨给予需求者衣服,以使获得道德上的惭与愧。
◎菩萨给予他人方便,以使修习神通。
◎菩萨给予他人名声,以使品味道德的芳香。
◎菩萨给予受者鲜花和香油,同时希望受者得到佛陀善德的尊荣。
◎菩萨给予他人座位,以使成就觉悟。
◎菩萨布施众生住处,希望他人与自己成为世界的皈依处。
◎菩萨给予他人光明,以使得到五眼:即:肉眼、慧眼、天眼、佛眼、知一切眼。
◎菩萨给予他人相貌,以使具有佛陀的庄严。
◎菩萨给予他人声悦,以使修习美妙的梵音。
◎菩萨布施他人美味,以使深受大众喜爱。
◎菩萨给予他人亲近,以使获得佛陀妙相。
◎菩萨布施众生医药,同时希望病者成就涅槃。
◎菩萨解放奴隶,同时希望人们不再受情感的奴役。
◎菩萨舍离自己的孩子,以使对一切众生施以父母之情。
◎菩萨舍离自己的妻子,以使成为世界的主人。
◎菩萨抛弃自己的国家,以使继承真理的王国。--出自于〈行藏论疏〉
◎目犍连尊者常劝告大众说:“慎莫不孝父母师长,口业以及心恶念不可不慎。否则,自作自受,业报难逃。”
◎唯有爱心才能对治嗔恚;唯有慧剑才能斩断无明。唯有慈爱才能克服仇恨。唯有教化的心灵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举止、言语和想法。
◎修行的重心是观察动机、审视心灵。
从心开始、从心出发、过心生活。
◎看经、听经、读经皆要消归自性。
◎〈心地观经〉:“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要善用其心,不得斜用心!
◎修行,或者禅坐,是在心理完成的,不是在身体。
◎“歇即菩提”,“诸佛毫光照大千。”“一念清净即法身显现。”
◎戒是指戒掉妄想。“罪由心忏”,造罪既是由心造,忏悔也是由心忏。心空即忏。
◎〈华严经〉:“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雨,润泽自心;应以妙法,治净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卑下自心;应以禅定,清净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德,发起自心;应以平等,广博自心;应以十力四无所畏,明照自心。”“自心即一切法”
人性的光辉
◎世界和平唯有靠人格的完成。以完成人格为目标的宗教则有佛教。而人格的完成则唯赖智慧,慈悲与勇气(菩提信愿)三者之调和方可达到。
◎充满欲望的人所建的宫殿并非佛的住所。即使是月光会漏进来的简陋小屋,若以直心人为主人,就成为佛住的地方。
◎唯有透过心灵和平的开发,方能达成我们个人及我们周遭世界的真正和平。
◎血迹不能以血洗净,怨恨不能以怨恨止息。唯有忘掉怨恨才能止息怨恨。“不可久看,不可短急,怨恨唯独以无怨恨才能消除。”(长寿王对长生王子所说)
◎只要以忍为胄甲,“毁谤七日而消失。”
◎西方哲人说:“真正的爱,不是在双方凝目注视之中,而是双方朝同一方向注视。”
◎“退两步再向前跳,比原地跳成绩更好。”
“门若打不开,不妨拉一下再开。”
◎宝石从地而生,德从善而现,智慧从清净心而生。
◎佛口蛇心--外面如菩萨,内心如夜叉。
◎不忘失利他的菩提心,又能针对止息烦恼而自利修道,当是佛教徒永远要努力的课题。
◎不必太在意死后的事,只需重视眼前所发生的事,然后一一克服,如此也等于在解决未来的事。
◎毋须忧虑肉体死亡后的“生”,反而应该认真探讨肉体死亡前的“生”。
◎将觉醒放入心中,如果心是觉醒的话,它将安住于平静之中。
◎我们必须和变迁同住。心就是如此~不断地变迁!
◎感觉是不稳定的,它们是变异(无常),不圆满(苦)和无主(无我)的。
◎众生的情爱胜于智慧。菩萨发菩提心,以智慧净化情爱,发为进趣菩提,救度众生的愿乐。
◎众生以情爱为本;佛离一切情执而究竟正觉,所以以大觉为本。
◎由于悲心的激发,立是度生宏愿,以佛陀为轨范,修学大悲大智大勇大力以救度一切众生,名为发菩提心。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诗曰:“以春风接人,以秋霜慎自。”
◎法句经:“勿见别人邪曲,勿见别人做此不做彼,应思自己何为何不为。”
◎大乘的僧宝是根据“缘起法则”,拒绝自以为是的自我疏离与断绝心态的生活。互相确认自己是命运共同体的一环,努力与他人融合无间,以成为构成世界和平一份子为指标。
◎归依悟性(觉性),归依真理、归依和合之众生。能以正智看见四圣真理。我们应把握住“三宝”的现代意义。
◎发扬佛陀本怀的即人成佛的佛教。--印顺导师
摧毁自我爱惜的巨魔
◎爱惜自我,是一切苦难之源;爱惜他人,则是所有功德之本。要多修习自他相换法门。
◎“你的存心是,一切做为,都是为了所有众生。”--转换关心的对象--众生。
◎禅思今天你就会死亡——那么你要如何安排人生呢?
◎系住这一颗心,就系住所有老虎、狮子、象、蛇、仇敌、地狱的守卫、巫魔。(寂天菩萨)
◎一旦降服了内心,心流中不再有嗔恨,就不会有外在的仇敌。
◎护心以外的任何行为,有什么用?
◎我们的整个问题在于不明白诸法的实相,而活在幻想中;不了解一切如幻,是根本的幻想。这个颠倒见、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它促动造业,所造的业在心识留下种子,成为轮回的肇因。
◎务必觉察:一切缘起法本质上是短暂的,而且本质上自性空。 禅观“心经”
◎“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若能解此者,则得真实道。”(马胜比丘)
◎“因缘生万法,凡再…
《修行笔记下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