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毅力,常積極實踐所學的,但智者不應過于自信,直至痛苦已全消失。”
◎“貪愛友伴和睡眠、松懈怠惰、輕易動怒,這是痛苦之源。”
◎“唯當你能做到你所教導別人的,那麼你抑製了自己,你便能抑製他人。的確,抑製自己是艱難的。”
◎“你自己一定要監視自己,你自己一定要審察自己,守護自己,保持正念啊!行者,你將活在快樂中。”
◎“平心靜氣,心神集中,純淨及不受汙染,仁慈對待所有衆生,這是達到最高境界之道。”
◎“你應該發展對敵友一致的愛心,當愛心發展到完美時,你會證得正覺。”
◎“我對無腳的有愛心,我對有雙腳的亦有愛心,對那些四只腳及多只腳的,我也有愛心。”
◎“一切衆生,一切生物,願大家都有好運,不遭受任何傷害。”
◎“經常快樂的是智者,他內心完全自由,不爲感官之欲染汙,他平靜,並且不執著。”
◎“擺脫貪欲、超越所有感官之欲,是世間之樂。但棄除自負的“我是”,爲至上之樂。”
◎“空的東西才發出聲音,盈滿的常常平靜無聲。愚者有如半滿之壸,智者則像又深又靜之池。”
◎“保持身體寂靜、言語寂靜、心念寂靜及毫無汙點,賢者從寂靜中受惠,真正地洗掉罪惡。”
◎“和平、沈默與自製、靜默少言,不傲慢自負--這人除去所有罪惡,有如風刮盡樹的葉子。”
◎“佛陀在這世間出世,在這世間成長與居住,但不爲塵世所汙染,好比蓮花不爲濁水所汙染。”
自性
開展生命自覺的實踐
◎體悟“生命共同體”的真實感受,發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
◎明天與死亡究竟哪一個最先到來。透過死亡來思維生命存在的意義與衆生相依的關系。
◎唯有正視苦難的存在,人們才會份外珍惜原先爲我們所習以爲常的一切。苦的覺悟是佛陀人生觀的起點,而以解脫爲最後的目的。
◎如實面對無常的提醒,而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注定遲早都要來扣門,更産生反省與惜福的心。
◎真正的幸福其實不在于財物的多寡,亦不在于地位名譽的高下,而在于我們是否能珍惜每一個當下,疼愛每一個與我們今世有緣相聚的衆生。
◎面對無常,一般人有兩種方式:一是消極逃避,一是積極面對。前者只會帶來焦慮、恐懼、挫折與沮喪;後者卻能勇于承擔苦難,喚起無畏的自信與動力。
◎面對無常,我們應該感謝,它提醒我們生命的可貴與有限,讓我們格外地懂得以慈悲喜舍心與人相處的意義。
◎面對無常,我們還是應該感謝,讓我們知道苦迫的痛苦,知道煩惱的原因,知道煩惱可轉成涅槃寂靜,知道有方法可解脫煩惱,徹底邁向涅槃之道。
◎外界的一切天災人禍都在向世間說法,都在說色身危脆,都在說我們的生命是苦、空、無常。
◎我們當以最寂靜的心回向世間的苦難。
◎“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
◎對于心外的空間不必去爭執、占取,重要的是,必須去體會心內的空間。
◎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俗謂“宰相肚裏能撐船。”我們應開展心內的世界,擴大心內的空間。
◎〈五苦章句經〉說:“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這是說明叁塗六道都取決于人心的一念。
◎發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願,做事才有目標。
◎〈勸發菩提心文〉說:“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最大。”
◎布施,是自己發財之道;持戒,是自己平安之道;忍辱,是自己做人之道。精進,是自己成功之道;禅定,是自己安心之道;般若,是自己明理之道。
◎〈華嚴經〉雲:“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自心即佛法
◎菩薩在布施食物的同時,希望接受者獲得長壽、美麗、幸福、力量、智慧,乃至最高涅槃之果。
◎菩薩給予饑渴者飲料,以使接受者熄滅情感的貪欲。
◎菩薩給予需求者衣服,以使獲得道德上的慚與愧。
◎菩薩給予他人方便,以使修習神通。
◎菩薩給予他人名聲,以使品味道德的芳香。
◎菩薩給予受者鮮花和香油,同時希望受者得到佛陀善德的尊榮。
◎菩薩給予他人座位,以使成就覺悟。
◎菩薩布施衆生住處,希望他人與自己成爲世界的皈依處。
◎菩薩給予他人光明,以使得到五眼:即:肉眼、慧眼、天眼、佛眼、知一切眼。
◎菩薩給予他人相貌,以使具有佛陀的莊嚴。
◎菩薩給予他人聲悅,以使修習美妙的梵音。
◎菩薩布施他人美味,以使深受大衆喜愛。
◎菩薩給予他人親近,以使獲得佛陀妙相。
◎菩薩布施衆生醫藥,同時希望病者成就涅槃。
◎菩薩解放奴隸,同時希望人們不再受情感的奴役。
◎菩薩舍離自己的孩子,以使對一切衆生施以父母之情。
◎菩薩舍離自己的妻子,以使成爲世界的主人。
◎菩薩抛棄自己的國家,以使繼承真理的王國。--出自于〈行藏論疏〉
◎目犍連尊者常勸告大衆說:“慎莫不孝父母師長,口業以及心惡念不可不慎。否則,自作自受,業報難逃。”
◎唯有愛心才能對治嗔恚;唯有慧劍才能斬斷無明。唯有慈愛才能克服仇恨。唯有教化的心靈才能擁有快樂、健康的舉止、言語和想法。
◎修行的重心是觀察動機、審視心靈。
從心開始、從心出發、過心生活。
◎看經、聽經、讀經皆要消歸自性。
◎〈心地觀經〉:“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
◎“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要善用其心,不得斜用心!
◎修行,或者禅坐,是在心理完成的,不是在身體。
◎“歇即菩提”,“諸佛毫光照大千。”“一念清淨即法身顯現。”
◎戒是指戒掉妄想。“罪由心忏”,造罪既是由心造,忏悔也是由心忏。心空即忏。
◎〈華嚴經〉:“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雨,潤澤自心;應以妙法,治淨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卑下自心;應以禅定,清淨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德,發起自心;應以平等,廣博自心;應以十力四無所畏,明照自心。”“自心即一切法”
人性的光輝
◎世界和平唯有靠人格的完成。以完成人格爲目標的宗教則有佛教。而人格的完成則唯賴智慧,慈悲與勇氣(菩提信願)叁者之調和方可達到。
◎充滿欲望的人所建的宮殿並非佛的住所。即使是月光會漏進來的簡陋小屋,若以直心人爲主人,就成爲佛住的地方。
◎唯有透過心靈和平的開發,方能達成我們個人及我們周遭世界的真正和平。
◎血迹不能以血洗淨,怨恨不能以怨恨止息。唯有忘掉怨恨才能止息怨恨。“不可久看,不可短急,怨恨唯獨以無怨恨才能消除。”(長壽王對長生王子所說)
◎只要以忍爲胄甲,“毀謗七日而消失。”
◎西方哲人說:“真正的愛,不是在雙方凝目注視之中,而是雙方朝同一方向注視。”
◎“退兩步再向前跳,比原地跳成績更好。”
“門若打不開,不妨拉一下再開。”
◎寶石從地而生,德從善而現,智慧從清淨心而生。
◎佛口蛇心--外面如菩薩,內心如夜叉。
◎不忘失利他的菩提心,又能針對止息煩惱而自利修道,當是佛教徒永遠要努力的課題。
◎不必太在意死後的事,只需重視眼前所發生的事,然後一一克服,如此也等于在解決未來的事。
◎毋須憂慮肉體死亡後的“生”,反而應該認真探討肉體死亡前的“生”。
◎將覺醒放入心中,如果心是覺醒的話,它將安住于平靜之中。
◎我們必須和變遷同住。心就是如此~不斷地變遷!
◎感覺是不穩定的,它們是變異(無常),不圓滿(苦)和無主(無我)的。
◎衆生的情愛勝于智慧。菩薩發菩提心,以智慧淨化情愛,發爲進趣菩提,救度衆生的願樂。
◎衆生以情愛爲本;佛離一切情執而究竟正覺,所以以大覺爲本。
◎由于悲心的激發,立是度生宏願,以佛陀爲軌範,修學大悲大智大勇大力以救度一切衆生,名爲發菩提心。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詩曰:“以春風接人,以秋霜慎自。”
◎法句經:“勿見別人邪曲,勿見別人做此不做彼,應思自己何爲何不爲。”
◎大乘的僧寶是根據“緣起法則”,拒絕自以爲是的自我疏離與斷絕心態的生活。互相確認自己是命運共同體的一環,努力與他人融合無間,以成爲構成世界和平一份子爲指標。
◎歸依悟性(覺性),歸依真理、歸依和合之衆生。能以正智看見四聖真理。我們應把握住“叁寶”的現代意義。
◎發揚佛陀本懷的即人成佛的佛教。--印順導師
摧毀自我愛惜的巨魔
◎愛惜自我,是一切苦難之源;愛惜他人,則是所有功德之本。要多修習自他相換法門。
◎“你的存心是,一切做爲,都是爲了所有衆生。”--轉換關心的對象--衆生。
◎禅思今天你就會死亡——那麼你要如何安排人生呢?
◎系住這一顆心,就系住所有老虎、獅子、象、蛇、仇敵、地獄的守衛、巫魔。(寂天菩薩)
◎一旦降服了內心,心流中不再有嗔恨,就不會有外在的仇敵。
◎護心以外的任何行爲,有什麼用?
◎我們的整個問題在于不明白諸法的實相,而活在幻想中;不了解一切如幻,是根本的幻想。這個顛倒見、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它促動造業,所造的業在心識留下種子,成爲輪回的肇因。
◎務必覺察:一切緣起法本質上是短暫的,而且本質上自性空。 禅觀“心經”
◎“一切諸法本,因緣生無主,若能解此者,則得真實道。”(馬勝比丘)
◎“因緣生萬法,凡再…
《修行筆記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