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笔记下册(海涛法师编著)▪P6

  ..续本文上一页尽铅华,脸上绽放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白色白光、广植内心的净莲。

  ◎幸福在心中,不在别人眼中,何必学虚荣?

  ◎多说一句鼓励的话,少说两句指责的话。一声赞美,你我都欢喜。

  ◎小小的好事,做出来就变成大大的好处。

  ◎你让步,我让步,条条是大路。

  ◎律己严,多反省自己;待人宽,少责怪他人。

  ◎多微笑、少皱眉,乐观才是幸福。微笑,是心境上的晴天。

  ◎为恶之良心谴责,较任何处罚的力量要大,为善之心境安适,比任何良药的功效要好。

  ◎有第一等知识,也要有第一等道德。

  ◎看重自己,照顾别人。净化自己,关怀众生。

  ◎微笑著听人说话,谦和地对人说话。见面欢欢喜喜,说话和和气气。

  ◎开口一笑,怒气全消;忍让一分,事事都好。微笑是最漂亮的表情。

  ◎诚心对人说话,耐心听人讲话。

  ◎有多少度量,就有多少福气。

  ◎心无忧虑,逍遥如佛祖;身无病痛,快乐似神仙。

  ◎无私的奉献,是人性最美的光辉。

  ◎赞扬别人的优点,宽恕别人的缺点。

  ◎学习别人的长处,体谅别人的短处,少评论别人短处。

  ◎谢谢!是最受欢迎的一句话;微笑,是最令人喜欢的表情。

  ◎光明来自太阳,喜乐来自心中的爱。

  ◎阳光可以融化冰雪,宽容可以化解仇恨。

  ◎乐观与微笑,是面对逆境最有力的武器。

  ◎做事要有恒心,做人要有爱心。

  ◎不说人闲话,是一种厚道。

  ◎忙中对人不冷淡,累时对人不厌烦。

  ◎怨可不计,仇可不报,恩不能忘。

  ◎谦则能和,傲则易怒;和为做人成功之本,怒乃处世失败之根。

  

  福慧人生(二)

  ◎“尊重、诚信、关爱”是群我伦理的基本精神。

  ◎别人就是另一个“我”,为别人设想就是为自己著想。

  ◎和人比修养、奉献,不要比地位、财富。

  ◎心胸要放宽、度量要放大,脚步要放稳,目光要放远。

  ◎多检讨、多进步;多忍让、多祥和。

  ◎说实话、不说大话;说真话,不说谎话。

  ◎慈悲温暖人心,善行光明社会。

  ◎吝啬是金钱的奴才,行善是精神的富翁。

  ◎施比受快乐,有福气的人,请多分福给别人。

  ◎主妇持家勿忘自修,男人创业勿忘照顾家庭。

  ◎饶人一分便是添福一分;贪人一分,便是种祸一分。

  ◎伤人一刀,身上留痕;伤人一言,心上留痕。

  ◎记人好处,能忘恨;记人坏处,会生怨。爱心生?百恨消;邪念动,万恶来。

  ◎一句刺人的话,能使人终身心痛;一句感人的话,能使人一生难忘。

  ◎财富破产可重建,人格破产难再立。

  ◎积德、积德!心不邪思,积心德;口不邪言,积口德;行不邪事,积行德。

  ◎不想坏事,心乐;不说坏事,意乐;不做坏事,身乐。

  ◎不怕没时间看书,只怕偷懒不翻书。读书会励志,赌博会丧志。

  ◎怕苦,苦一辈子,不怕苦,快乐一辈子。困苦是激素,能吃苦才能有成就。

  ◎布衣暖、菜根香,好书滋味长。知识,就是力量与尊严。

  ◎手边有好书的人,是最快乐的人:智愚之分,在读书与不读书。

  ◎运动健身、读书益智。读书,使我们了解别人,看重自己。

  ◎成功,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成就。要成大事,应先做好小事。

  ◎学历要紧,能力更要紧;学养要好,教养更要好。

  ◎成功缘于小心,失败来自大意。

  ◎人的价值,看他肩负多少责任。

  ◎能吃苦,苦尽甘来;贪享乐,乐极生悲。

  ◎凭身手创事业,摸心肝讲公道。

  ◎读好书,交好友,学好人,做好事。

  ◎说公道话,做正经事,学好榜样。

  ◎为人要有正气,做事要有朝气,交友要有义气。

  ◎错误最多者,莫过于不承认错误的人。人最大的弱点是姑息自己,苛求别人。

  ◎以德为富,以道为贵;以安为福,以仁为寿。

  ◎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以报。

  ◎只要怀有慈悲心,人人皆是观世音。

  ◎戒“气”是修养的功夫,戒“贪”是人格的表现。微笑是人生百病的良药。

  ◎以坚定的意志处世,用柔软的心情待人。

  

  甘露雨

  ◎正思惟,是生命的一种革命!需要依靠别人而活就是不自由!

  ◎科学家寻求外在力量改造世界,目的是想服务世人,但结果却是破坏的成份居多。宗教家从人内在的心灵作改造,教导我们认识人的尊贵和价值,放弃无谓的追逐和斗争,使人类能享有安全、和乐的生活。

  ◎人活著要能为家人服务,为邻居、朋友及社会上的人做些事。否则,我们为谁而活?当然,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别忘了要为自己而活。

  ◎如果你以为心是自我,那你弄错了,你把仆人当作老板,事实上你自己才是老板。要当心的主人,不要成为心的奴隶。

  ◎休息和放松,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镜子映照人的影像,一旦镜子前的人离去,镜内不会留下任何影像。心也要像镜子一般。

  ◎凡具有慈悲和爱心就容易与人顺利沟通。

  ◎外在事物有时会遮盖人内心的光明和智慧。

  ◎可曾想过你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人,你与任何人一点也没有关系,世俗人所称的亲戚朋友、夫妻 .........等等都只是暂时的聚合,因缘离散则各自分别。所以,不需要执著,这就是认清人真面目的出发点。

  ◎对方从来不属于我,他是独立的个体。肉体中并无“我”的存在,人由于观念错误,带来自己和别人多少苦恼。

  ◎放下我执,当下解脱,喜悦又舒服。

  ◎“无我执”有两种层次:一种是在知识上的认识,透过理智分析,了解五蕴身心皆无我。另一种是从生活当中真实体悟了无我。前者好像学习开车的理论课程,后者如同实际驾车上路。

  ◎每一件事情都不能永远占有。

  ◎自己本身的身、口、意先不清净,才会讨厌别人。

  ◎说话的方式有五种:实际的或不实际的;真实的或不真实的;柔软的或不柔软的;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慈悲的或愤怒的。

  ◎一个人好不好,要看他的行为;学问不代表什么,心清净才是重要的;心清净的人每一句话,都是单纯而无价的。

  ◎保持微笑是最好的良药。微笑的人做事舒服,大家都喜欢他。每天要计划--今天我要微笑,不笑的话,精神会分裂。佛教徒是最快乐的人!

  ◎小狗摇尾巴是爱心和感恩心的具体展现,所以被人类钟爱的饲养而快乐的活下去。

  ◎真正持戒的人不会批评别人,也不会看不起别人。

  ◎佛陀可以七天静默不语,试试看,你会体会出另一种无副作用的快乐感受。

  ◎一个不快乐的修行人,对众生是没有利益的。

  

  修行的智慧

  ◎佛陀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觉者,超越了烦恼痛苦的束缚,达到身心自在解脱。

  ◎学佛真正的目的,是以佛菩萨为榜样,净化心灵,祛除烦恼。

  ◎诵经,是诵念佛陀的教诲,进一步,将经典的教导,加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以求身心的改变与净化。

  ◎慎守口业逢凶化吉;弃恶修善消灾免难;早晚定课自我教育;修学佛法落实生活。

  ◎修行的动机是基于人生的需要,做定课的目的为圆满的自我教育。

  ◎佛陀虽然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却无法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

  ◎能修行佛法,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内心清净,没有烦恼,名“出世间”。

  ◎学佛,具体而言,乃是学习“如何使心灵超越痛苦的智慧。”

  ◎“认识痛苦”--“遍知一切苦,永断生死流。”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往往跟你最亲密的人,却常常让你痛苦、挂怀;反倒是一些忤逆你的人事,却成了砥砺的利器。问题全在于你用那种心态面对。

  ◎佛说:“没有人能束缚我们,只有自己束缚自己。”

  ◎“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有那样东西是你的?!

  ◎追求心灵的超越,就是要破除“我相”,摧毁“自我意识”的空间。心一旦没有执著(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就可以包容一切事物。

  ◎不执著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能真正拥有一切,整个宇宙都是他的财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佛法修持的总纲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修学智慧的次第是:听闻佛法,审慎思惟,实践履行。(闻思修)

  ◎龙树菩萨说:“虽空,幻相法尔可闻可见。”(体、相、用)

  ◎肯定因果,空性解脱。了知一切顺逆无非空幻不可得的缘生缘灭;当下不执著一切诸法,平静接受,如如不动,自性解脱。

  ◎经云:“文殊遇缘则有师。”文殊菩萨就是以因缘为老师。

  ◎菩萨的大悲心就是平等心。“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

  ◎忍耐是天地间最宽大的包容能量。

  ◎〈增阿含经〉:“小儿以啼哭为力,女人以娇媚为力,比丘以忍辱为力,国王以威势为力,罗汉以少欲为力,菩萨以慈悲为力。”

  ◎无常无我是自然界的现象,缘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则,地水火风是自然界的元素,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体。

  ◎六波罗蜜经:“大悲心为父,菩提心为母,善法为知识,能救护众生。”

  ◎“佛法在众生中求。”菩提心以中道实相为体,以四弘誓愿为相,以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为用。

  ◎“我皈依佛陀,佛法与僧团。为我真正之福利,我受持戒律。”

  ◎“智者失去财富,尚能继续生存;富者缺乏智慧,生不如死。”

  ◎“过著不贪婪的生活,让你的心充满仁慈,保持正念,专注一处,及内在平稳、集中。”

  ◎“削瘦身体、节制食量、少欲知足,及泰然自若,驱走奢望与不再执求,如此,无所求者,证得涅槃。”

  ◎“充满著精力与…

《修行笔记下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