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言慈,对友言信。”
◎佛学是出自于人生而止于人生。
◎人们若能以佛陀的遗教来自我反省,以佛教的戒律来约束自己,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等四摄法来广利一切众生,以佛陀的慈悲心来包容一切众生,那么世界将和平。
◎“悲心救苦,慈爱与乐”,才是学佛人应有的目的。
◎佛陀回答净饭王说:“当一个人悟道之后,他就属于圣者家族的成员,他高贵的身份不是依靠外在华丽的服饰而是智慧与慈悲。”
◎卡拉卡尼(巴利文,译为“不幸”)的故事:给孤独长者对家人说:“一个人不是由他的名字来决定的,迷信的人以名字来判断一个人,智者却是以他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来判断一个人。”事后,长者又说:“所以我说啊,不是因为名字或财富使他成为一个人,乃是他的心。”
◎佛陀多次提醒给孤独长者说:“大量的布施财物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有比布施更重要的是慈爱与正见。”
生命的升华
◎佛陀--人格发展的极致,最高的人格,生命升华的最高境界。
◎完人的教育过程--根据转*轮经,释尊本身是依四谛之观法,进行见道→修道→正觉的三个阶段的。
( 1)见道:第一阶段揭示四谛如实的理论性理解:
“知此是苦,知此是苦集,知此是苦灭,知此为至苦灭之道。”
( 2)修道:第二阶段叙述应如实地实修体验四谛:
“苦应遍知,集应舍断,灭应实证,道应修习。”
( 3)正觉(无学之证悟):第三阶段叙述已完成四谛之实修体验:
“苦已遍知,集已断舍,灭已实证,道已修习。”
◎修行道——三学。
( 1)戒--“身心的调整”,戒律是佛教的生命。
( 2)定--将精神统一集中,使之不散乱地等持,而置于专心的三昧状态之意。
( 3)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即是了知缘起与四谛理法的心的作用,是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身证体验。“无执著而以无碍自在心住。”
◎中阿含一八二,马邑经中说修行道程有下列十七阶段--(出家众适用)
( 1)渐愧具足:是对世间,对自己的内心要知耻而具足正确的良心,出家者的第一要件。(2)身行清净:八正道中之正业。(3)语行清净:“正语”。(4)意行清净:“正思惟”。(5)活命清净:“正命”。(6)守护根门。(7)于食知量。(8)警寤精进:“正精进”。(9)正念正知具足:“正念”。(10)独住远离、五盖舍断。(11)-(14)初禅至第四禅。(15)宿住随念智。(16)天眼智。(17)漏尽智。
( 1)-(8)属于“戒学”,(9)-(14)属于“定学”,(15)-(17)属于“慧学”。
◎在家信徒的实践修道法--四不坏净(四证净)之信仰。即“四种绝对确实的信仰。”是深信:
( 1)佛陀是真正具备如来十号德行的世间的大导师。
( 2)法是适合于任何世,任何地方的永恒之真理。
( 3)僧是作为佛之代理者而足以指导民众的完美的人格者。
( 4)戒律是佛教的生命,守戒是佛教徒最重要的事,而坚信不疑,并自己持戒绝对不犯为要。
◎施戒生天三论。“在家八法”--( 1)方便具足;(2)守护具足;(3)善友具足;(4)正命具足;(5)信具足;(6)戒具足;(7)施具足;(8)慧具足。
◎“诸法无我”--是一切万物无有固定的自性,也就是任何存在皆无绝对性、孤立性、独存性,一切皆在相对的、相关的、依存的、协同的状态。强调无我的实践。
◎应依真理的标准不断地自我反省,反覆有我与无我,而向人格完成的究极理想迈进。
◎做人最为理想的是不管是就各人的学问技术,或有关整个人格,有我与无我二者得以发展到最高度,即是最高度的有我(智慧经验)被最高度的无我活用,完全地实践显现。
爱与奉献的修行
◎人生苦短,所以生命最重要的目标是修行。
◎以佛法为洲,实现佛法在自己的生命,进而以自己为洲。
◎要有实修实证的修行生命体验!
◎《慈悲经》:“如母亲奉献生命,为了保护子女;我们应以无量心护持众生,让慈悲心照遍世界。”
◎我们的目标永远是解脱与平等。
◎直接导向修行,以法作为我们的洲岛和依止处。
◎皈依是个精神上的避难所,一个安全的地方,皈依已证悟的觉者(佛陀),皈依教法(法)、皈依开悟或出家佛弟子的团体(僧)。
◎佛教的理论是为了能帮助修行。
修行跟日常生活应该要配合起来!
◎真切的皈依是纯然地奉献、感恩和尊敬。
◎皈依三宝后,我们感到终于找到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这教法明确地指出有个方法能止息我们的苦,止息经常纠缠著我们的烦恼。
◎我们为了佛、法、僧而搬的石头,这样的石头感觉起来就不会那么重。那是为了最高的理想而工作。能量来自于确定和肯定,来自于全心全意的工作。
◎修行直接牵涉到我们生命的本质,它需要心灵和意识完全的投入。用意识去了解爱、用心灵去感受爱。只有理性和感性的融合,才能让我们走得很稳健。
◎“皈依佛——佛陀真如是:止息诸烦恼,圆满诸功德;广大清净智,无量慈悲行;善行永如是,无上人天师;己悟及悟他,善巧说法要。”
“皈依法——世尊圆满宣说法,此时此处得见闻,不论古与今,引导众生见,以法住心中,智者自得证。”
“皈依僧——世尊僧团入正道,世尊僧团入直道,世尊僧团入实道,世尊僧团入善道。四双与八辈,僧团善得果,应供应敬礼,世间无上田。”
◎在我们的心中雕塑一尊庄严、慈悲、圆满、放光的佛陀的像,然后把它放在我们的心中。这可以帮助我们去爱自己,同时也帮助我们去爱别人。
◎当我们感到感恩、奉献和尊敬时,我们的心中就有爱。爱和尊敬在修行的道上是并肩而行的。
◎除非我们能不舍昼夜地培养“对每个我们所遇见的人都能产生爱心”,不然我们会错过了生命中最能令我们喜悦的部份。
◎看看那些置身热恋的人,一定有颗快乐的心。当我们爱三宝时,就像是一场永不会失恋的恋爱;清楚了解到三宝对我们的意义,那时,爱和奉献会在我们心中生起。能够皈依不但稀有,而且是本身有善业报的表现。
真理、誓愿与慈悲
◎印顺导师说:“读经要懂得经义,念佛要知道佛的本愿功德。”
◎般若经:“此是学时,非是证时。”
◎具足慈悲喜舍就是菩萨从因到果修行的心路历程。
观世音菩萨是“上契诸佛同一慈心,下合众生同一悲仰”。
◎无论修净土、修任何法门,只要把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精神彻底表现在生活行为中,就是阿弥陀佛。
◎〈悲华经〉中,观音菩萨对一切众生高呼立誓愿说:“我以所有善根功德回向菩提,若有众生受诸苦恼,于恐怖不安状态时,若一称我名,唱我名字,吾在任何处所,都以天耳闻,以天眼见,救济彼之苦恼。若有一人未能免脱其苦,吾永远不得成佛。”
◎于现世除一切苦厄,离恐怖不安,表示观音慈悲心,是济度众生之誓愿。
由菩萨生誓愿,由誓愿生菩萨。常实践誓愿之所行,为菩萨之生命。
为菩萨者,首先要生起誓愿。首先确立誓愿才能显示菩萨的功德。所以菩萨之誓愿常具有其生活力,有其存在之基本,是其性格中心要点,一言以蔽之,即菩萨之力量也。
◎观音菩萨在“普门品”中所说的功德是:除七难、离三毒、满足二求。七难是水、火、风、刀杖、鬼、枷锁、怨贼之七种;“普门品”说除七难在于“称名”,离三毒在于“观想念观音”,得二求在于“礼拜”。总之,现世世界绝大的苦难及缺乏,依于一称、一念、一礼,就能被救济,因此,观音之功德利益,在此现实人生中即有最大、最高之功效。
◎观音慈悲行以具体的“普门示现”、“救现在之事”、“去除一切恐怖不安”三方面为主体。从普门示现说:任何众生在任何苦恼灾害中,菩萨皆能垂下慈悲救护之手应现万类。
从现世的救济说,这是观音信仰实际的魅力。舍离秽土回归极乐净土是以信仰弥陀为主要点;但于秽土中去除其黑暗面,安顿于今日的如意境界中,转回于安乐生活中,一称南无观世音、一念观音、一礼拜观音,就能灭除了事实上的烦恼,为观音成就现世利益的有力信仰。
从“去除一切恐怖不安”之心理,观音是“施无畏者”,更含有救现实苦难之力量。
◎“观”字,是观智,是浑融于朗照、清净智慧与感情之认识主观心。
“世”是客观世界之一切法。“音”是众生之根机,亦指一般众生要求上的心态与功劳。
◎观智所洗炼的观音,是依据在具体人人内心的反省体验,才能显示出活生生人格之效能。摄取观音之真理与慈悲而转回为光明欢喜之生活。
◎真理是现实世界事事物物之存在,更不可忘却宗教本来的使命。
福慧人生(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佛经上说,世间有二种清净人,一种是断除诸恶的圣贤;一种是犯错能改过的人。这二种人,同等尊贵,同等清白。
◎犯罪畏罪的人,虽然逃得了一世,却永远住在心的牢狱,得不到平安和幸福。所以承担自己的错误,勇于修正改过,救自己的心,挣脱内在的牢狱,得到心灵的自由,为自己换来平安和幸福。生命的胜利者--勇于认错的人!
◎悦西法师的故事--慈悲在哪里?救济众生身体上的饥寒,不过是初级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对每一个众生恭敬,没有净秽好恶的分别。菩萨为度众生,愿常处秽土,遍洒悲情甘露。南无阿弥陀佛,并没有放弃这块情欲的泥沼,王居士,身入青楼妓院,用念佛声,使她们卸…
《修行笔记下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