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梵网经)
◎现代生活十则──
( 1)嘴巴甜一点 (2)脑筋活一点 (3)行动快一点
(4)效率高一点 (5)做事多一点 (6)理由少一点
( 7)肚量大一点 (8)脾气小一点 (9)说话轻一点
( 10)微笑露一点。
◎何谓为道德?信为道,制身、口、意为德。(三慧经)
菩萨的生命
◎处堪忍世界要修生忍、法忍。生忍就是众生忍,可得无量福,法忍就是对一切法要忍,可得无量慧。修学众生忍,要学慈悲观;修学法忍要修因缘观。
◎古德说:“劝君学佛莫生嗔,法中无我亦无人。”
◎佛说:“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法无所有。”
◎持戒和忏悔是消业障的良方。
◎坚持名号,怒火就化为清凉池。
◎常恐惧者伤肾,太多的脾气伤肝,过份的忧伤伤肺,若对一件事老是念念不忘则伤脾;气愤则易引起肝癌,过分的喜悦伤心脏。
◎凡事忍气吞声比较容易得癌症;凡事会讲出来,发发脾气就没事的人,其缺点易引起心脏病。
◎婚姻的过程,就是学习耐心、爱心以及忍辱。
◎“征服情海”:“从爱欲中解脱出来”。
◎拿破仑将军能征服半个世界,却不能征服他自己的心。唯有能够征服自心的人,才能真正走上出家(修行)之道。所以说英雄好当,和尚难做。
◎“情人眼中出西施”,只要业缘成熟,中阴身见到老母猪,也会看成绝代的美女,何况是人?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诸佛菩萨,业尽情空,没有半点障碍,生理组织也随起了变化,因此六根优胜,故能三明六通一时齐发。
◎其实所有佛教的理念都是建立在悲心上。佛陀的一切教法可用两句话来表明。第一句是:“你必须助人。”这包括了所有大乘法。第二句是:“若不能助人,亦应不害人。”这是全部的小乘法。这表达了一切道德的基础,那就是不害人。大乘法和小乘法都是立基于爱心和悲心。
◎开始修行时,我应以克制自己为基础,再来,即应以积极助人为目标。
◎闻、思、修的结合与保持均衡发展是必要的。“我在闻法时,也致力于思、修。我在思法时,也求多闻和从事修行。我在修行时,并不放弃闻法和思法。”
◎修菩萨行的人是以承担别人(众生)的痛苦为己任。你害怕时,可作此想:“别人也有同样的恐惧;愿我能承担他们所有的恐惧。”
◎佛法中常说你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你办不到的事。
◎〈劝发菩提心文〉:“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知乃翁之痛?”
◎〈法句经〉:“若见他人过,心常易忿者,增长于烦恼;去断惑远矣。”
◎“我立志为佛教、为众生--人类而修学佛法。”--印顺导师。
缘起
◎缘起的法则要以因果相依来解释。“缘”是“相依”的意思,“起”是说“起源”。这个法则是讲所有宇宙的有为法的存在,都是各种因缘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说法的重要性在于它预先排除了两种可能性,一是事物无中生有,无因无缘的可能性;二是事物由造物主或超绝的设计者所造的可能性。这两种可能性都被否定了。
◎透过因果相依的角度加深理解缘起法性,我们就能承认接受“业”的作用,也就是主宰人类行为的业力因果法则。这个法则解释了痛苦的经验是如何自恶的业、思想与行为的结果而产生的;以及想要的经验如快乐及欢喜是如何从正面的行动、情绪与思想的结果而产生的。
◎每个生命体都是由于自己的愚痴无明,造作诸多恶业而衍生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一直牵引著自己生生世世的轮回,其本身是没有实在性,也没有一个外在的神在主宰我们。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无我”。
◎无论是有情生命,或是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皆为缘生缘灭,无法独立存在,如果离开因缘和合,就找不到实存的东西,而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现象,也都存在著生灭无常变化,所以人生就像一场梦。
◎幸福的背后,其实隐藏著悲伤的阴影--那是终有一天要承受失去的痛楚,无人得以幸免“无常”的召唤。最深刻的无常就是死亡,认清世事的无常性,该是此生的重要任务。
◎“学会面对死亡,就学会如何好好地活著。”
◎不要抱著你是在帮助灾民的心态来做救援工作,而是感激对方给你示现,他在为你诉说无常法,以其惨痛的经历,让你学会人生的经验,毋庸支付昂贵的代价,就得以从中体会圆融人生的智慧。无情与有情,在这次的九二一地震中,皆说了深刻的法。
◎用大量的物质与实际的救援在对灾民的“身”作实际的协助,更应安抚他们的“心”,例如宗教界的诵经、祈祷及心灵的辅导、思想的教育。
◎最好的慈善事业就是与教育合而为一,以文化、教育来培养人才,宣传教义,从思想见解上改造人心,这才是根本之道,得以发挥宗教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
◎慈悲的付出,智慧的布施,生命的教育。
◎“空性”是指每个事物与事件产生的方式,只是许多因素的组合而已,皆无独立性或自主性的存在。
◎如果能肯定空性,就可肯定世界的缘起;如果能肯定缘起,那就能肯定苦和其起源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就能理解和接受苦会有终结,那么就能接受个人证悟和体现那个境地是可能的。最后当然就能理解佛陀已真正完美地成就那个灭止的境界。
正念→智慧→慈悲
◎智慧的培育与修行的关键所在,它就是正念、注意或返观自照。
◎平静、清醒、无所执、不分别计较的心,自然充满美德和慈悲。
◎把注意力摆在当下,使我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身心变化过程的实相。
◎唯有透过毫无拣择的察觉力,方能使我们透视并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佛陀入涅槃前最后的教诲是:“精进不懈,保持正念。”精进并不是要努力去改变事相,而是单纯地在每一时刻保持清醒。就在当下--保持清醒。
◎概念是随著经验产生的,正念是专注于过程发生的当下,而不是用概念反映该事物。要警觉当下以及过程本身,它是认识事物真相的唯一下手处。
◎培养正念不仅能使我们透视世界的真相和了解烦恼产生的原因,更令我们远离执著、嗔恚和无明,让我们的心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而纯净。最后,我们会体验到,没有一个实体在获得什么,只有过程变化的自然无常、空、无我。
◎佛陀的基本教法——慈悲和智慧。智慧就其消极面而言,是内观透视所有现象的本质,并且导至内心的平衡稳定。慈悲和爱人则是智慧的积极面,它们是对佛法和自然法则深刻体悟之后,在这世间的流露和展现。
◎修行应强调培育内观,使慈悲随著内观的体验而自然流露。直接体悟到无常,不圆满、空性,必然会产生慈悲的果实。
◎真正的教法都导向体悟身心现象的本来面目。
◎一旦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痛苦,对于别人的烦恼也会感同身受,而欲极力为之排解。
◎无所不在的爱来自全然的无私无我,而所有佛教徒的修行皆应以消除贪、嗔、无明为目标,拔除内心自私自利的根源。
◎缺乏慈悲的滋润,智慧之道将显得干涩而理论化,没有智慧的慈悲又容易流于肤浅或误导。
◎凡有助于息灭自私的修行,像仁爱、世间的善行、慈悲观、或者导至最深智慧的内观法门都是属于佛陀修行的一部分。
◎随著修持的进展,会更清楚的了解到个人的解脱与所有众生的解脱是息息相关,因为若只追求个人的解脱,即表示仍妄执有一个可以跟别人分开的自我。
◎人们一旦领悟到二元对立的消失以及空性,是深挚的爱将由甚深的智慧中流露,并毫不犹豫地展现他的慈悲于世间。
◎精神修炼是一种很单纯的心灵培育的功夫,它使我们的内心无贪、无嗔、无痴,或者使其专注、清醒、安定和充满慈悲。
◎从智慧流露出来的喜悦超越所有的知识和力量,它是一种真正内在的祥和与快乐,它不会随著身心现象的迁流变化而动摇,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安详宁静。
◎修行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精进不懈,获致禅定和开悟。第二种态度是修行本无所得,亦无所求。你愈努力地想求开悟,智慧反而不能生起,因为智慧不会从欲望中产生单纯地存在著,放下观照,顺其自然。就在眼前,就在当下;一切本自现前。智慧是心的自然状态。
慈爱与正见
◎菩萨发十种心—— 〈十善业道经〉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生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菩萨若行广大无量忍辱之行,则能出生大菩提果,究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千劫所积聚,布施供养德,及种种善行,一念嗔心起,皆摧毁无余。”
◎〈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想要成等正觉,首先必须先完成自己的人格,但怎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呢?如佛陀告诫云:“阿难,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宝,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即佛陀教导弟子:“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
《修行笔记下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