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筆記下冊(海濤法師編著)▪P4

  ..續本文上一頁

  ◎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梵網經)

  ◎現代生活十則──

  ( 1)嘴巴甜一點 (2)腦筋活一點 (3)行動快一點

  (4)效率高一點 (5)做事多一點 (6)理由少一點

  ( 7)肚量大一點 (8)脾氣小一點 (9)說話輕一點

  ( 10)微笑露一點。

  ◎何謂爲道德?信爲道,製身、口、意爲德。(叁慧經)

  

  菩薩的生命

  ◎處堪忍世界要修生忍、法忍。生忍就是衆生忍,可得無量福,法忍就是對一切法要忍,可得無量慧。修學衆生忍,要學慈悲觀;修學法忍要修因緣觀。

  ◎古德說:“勸君學佛莫生嗔,法中無我亦無人。”

  ◎佛說:“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于法無所有。”

  ◎持戒和忏悔是消業障的良方。

  ◎堅持名號,怒火就化爲清涼池。

  ◎常恐懼者傷腎,太多的脾氣傷肝,過份的憂傷傷肺,若對一件事老是念念不忘則傷脾;氣憤則易引起肝癌,過分的喜悅傷心髒。

  ◎凡事忍氣吞聲比較容易得癌症;凡事會講出來,發發脾氣就沒事的人,其缺點易引起心髒病。

  ◎婚姻的過程,就是學習耐心、愛心以及忍辱。

  ◎“征服情海”:“從愛欲中解脫出來”。

  ◎拿破侖將軍能征服半個世界,卻不能征服他自己的心。唯有能夠征服自心的人,才能真正走上出家(修行)之道。所以說英雄好當,和尚難做。

  ◎“情人眼中出西施”,只要業緣成熟,中陰身見到老母豬,也會看成絕代的美女,何況是人?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諸佛菩薩,業盡情空,沒有半點障礙,生理組織也隨起了變化,因此六根優勝,故能叁明六通一時齊發。

  ◎其實所有佛教的理念都是建立在悲心上。佛陀的一切教法可用兩句話來表明。第一句是:“你必須助人。”這包括了所有大乘法。第二句是:“若不能助人,亦應不害人。”這是全部的小乘法。這表達了一切道德的基礎,那就是不害人。大乘法和小乘法都是立基于愛心和悲心。

  ◎開始修行時,我應以克製自己爲基礎,再來,即應以積極助人爲目標。

  ◎聞、思、修的結合與保持均衡發展是必要的。“我在聞法時,也致力于思、修。我在思法時,也求多聞和從事修行。我在修行時,並不放棄聞法和思法。”

  ◎修菩薩行的人是以承擔別人(衆生)的痛苦爲己任。你害怕時,可作此想:“別人也有同樣的恐懼;願我能承擔他們所有的恐懼。”

  ◎佛法中常說你是自己的主宰;沒有你辦不到的事。

  ◎〈勸發菩提心文〉:“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知乃翁之痛?”

  ◎〈法句經〉:“若見他人過,心常易忿者,增長于煩惱;去斷惑遠矣。”

  ◎“我立志爲佛教、爲衆生--人類而修學佛法。”--印順導師。

  

  緣起

  ◎緣起的法則要以因果相依來解釋。“緣”是“相依”的意思,“起”是說“起源”。這個法則是講所有宇宙的有爲法的存在,都是各種因緣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說法的重要性在于它預先排除了兩種可能性,一是事物無中生有,無因無緣的可能性;二是事物由造物主或超絕的設計者所造的可能性。這兩種可能性都被否定了。

  ◎透過因果相依的角度加深理解緣起法性,我們就能承認接受“業”的作用,也就是主宰人類行爲的業力因果法則。這個法則解釋了痛苦的經驗是如何自惡的業、思想與行爲的結果而産生的;以及想要的經驗如快樂及歡喜是如何從正面的行動、情緒與思想的結果而産生的。

  ◎每個生命體都是由于自己的愚癡無明,造作諸多惡業而衍生的一股力量,這股力量一直牽引著自己生生世世的輪回,其本身是沒有實在性,也沒有一個外在的神在主宰我們。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無我”。

  ◎無論是有情生命,或是世間的一切物質現象,皆爲緣生緣滅,無法獨立存在,如果離開因緣和合,就找不到實存的東西,而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現象,也都存在著生滅無常變化,所以人生就像一場夢。

  ◎幸福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悲傷的陰影--那是終有一天要承受失去的痛楚,無人得以幸免“無常”的召喚。最深刻的無常就是死亡,認清世事的無常性,該是此生的重要任務。

  ◎“學會面對死亡,就學會如何好好地活著。”

  ◎不要抱著你是在幫助災民的心態來做救援工作,而是感激對方給你示現,他在爲你訴說無常法,以其慘痛的經曆,讓你學會人生的經驗,毋庸支付昂貴的代價,就得以從中體會圓融人生的智慧。無情與有情,在這次的九二一地震中,皆說了深刻的法。

  ◎用大量的物質與實際的救援在對災民的“身”作實際的協助,更應安撫他們的“心”,例如宗教界的誦經、祈禱及心靈的輔導、思想的教育。

  ◎最好的慈善事業就是與教育合而爲一,以文化、教育來培養人才,宣傳教義,從思想見解上改造人心,這才是根本之道,得以發揮宗教真正的意義和價值。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

  ◎慈悲的付出,智慧的布施,生命的教育。

  ◎“空性”是指每個事物與事件産生的方式,只是許多因素的組合而已,皆無獨立性或自主性的存在。

  ◎如果能肯定空性,就可肯定世界的緣起;如果能肯定緣起,那就能肯定苦和其起源的因果關系;進一步就能理解和接受苦會有終結,那麼就能接受個人證悟和體現那個境地是可能的。最後當然就能理解佛陀已真正完美地成就那個滅止的境界。

  

  正念→智慧→慈悲

  ◎智慧的培育與修行的關鍵所在,它就是正念、注意或返觀自照。

  ◎平靜、清醒、無所執、不分別計較的心,自然充滿美德和慈悲。

  ◎把注意力擺在當下,使我們愈來愈清楚地看到身心變化過程的實相。

  ◎唯有透過毫無揀擇的察覺力,方能使我們透視並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

  ◎佛陀入涅槃前最後的教誨是:“精進不懈,保持正念。”精進並不是要努力去改變事相,而是單純地在每一時刻保持清醒。就在當下--保持清醒。

  ◎概念是隨著經驗産生的,正念是專注于過程發生的當下,而不是用概念反映該事物。要警覺當下以及過程本身,它是認識事物真相的唯一下手處。

  ◎培養正念不僅能使我們透視世界的真相和了解煩惱産生的原因,更令我們遠離執著、嗔恚和無明,讓我們的心時時刻刻保持清醒而純淨。最後,我們會體驗到,沒有一個實體在獲得什麼,只有過程變化的自然無常、空、無我。

  ◎佛陀的基本教法——慈悲和智慧。智慧就其消極面而言,是內觀透視所有現象的本質,並且導至內心的平衡穩定。慈悲和愛人則是智慧的積極面,它們是對佛法和自然法則深刻體悟之後,在這世間的流露和展現。

  ◎修行應強調培育內觀,使慈悲隨著內觀的體驗而自然流露。直接體悟到無常,不圓滿、空性,必然會産生慈悲的果實。

  ◎真正的教法都導向體悟身心現象的本來面目。

  ◎一旦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痛苦,對于別人的煩惱也會感同身受,而欲極力爲之排解。

  ◎無所不在的愛來自全然的無私無我,而所有佛教徒的修行皆應以消除貪、嗔、無明爲目標,拔除內心自私自利的根源。

  ◎缺乏慈悲的滋潤,智慧之道將顯得幹澀而理論化,沒有智慧的慈悲又容易流于膚淺或誤導。

  ◎凡有助于息滅自私的修行,像仁愛、世間的善行、慈悲觀、或者導至最深智慧的內觀法門都是屬于佛陀修行的一部分。

  ◎隨著修持的進展,會更清楚的了解到個人的解脫與所有衆生的解脫是息息相關,因爲若只追求個人的解脫,即表示仍妄執有一個可以跟別人分開的自我。

  ◎人們一旦領悟到二元對立的消失以及空性,是深摯的愛將由甚深的智慧中流露,並毫不猶豫地展現他的慈悲于世間。

  ◎精神修煉是一種很單純的心靈培育的功夫,它使我們的內心無貪、無嗔、無癡,或者使其專注、清醒、安定和充滿慈悲。

  ◎從智慧流露出來的喜悅超越所有的知識和力量,它是一種真正內在的祥和與快樂,它不會隨著身心現象的遷流變化而動搖,是一種超越生死的安詳甯靜。

  ◎修行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精進不懈,獲致禅定和開悟。第二種態度是修行本無所得,亦無所求。你愈努力地想求開悟,智慧反而不能生起,因爲智慧不會從欲望中産生單純地存在著,放下觀照,順其自然。就在眼前,就在當下;一切本自現前。智慧是心的自然狀態。

  

  慈愛與正見

  ◎菩薩發十種心——  〈十善業道經〉

  一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

  二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

  叁者、于佛正法,不惜生命,樂守護心。

  四者、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

  七者、于諸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

  ◎“菩薩若行廣大無量忍辱之行,則能出生大菩提果,究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千劫所積聚,布施供養德,及種種善行,一念嗔心起,皆摧毀無余。”

  ◎〈普賢行願品〉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想要成等正覺,首先必須先完成自己的人格,但怎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呢?如佛陀告誡雲:“阿難,受佛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叁寶,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即佛陀教導弟子:“對國言忠,對親言孝,對…

《修行筆記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