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筆記下冊(海濤法師編著)▪P5

  ..續本文上一頁子言慈,對友言信。”

  ◎佛學是出自于人生而止于人生。

  ◎人們若能以佛陀的遺教來自我反省,以佛教的戒律來約束自己,以“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等四攝法來廣利一切衆生,以佛陀的慈悲心來包容一切衆生,那麼世界將和平。

  ◎“悲心救苦,慈愛與樂”,才是學佛人應有的目的。

  ◎佛陀回答淨飯王說:“當一個人悟道之後,他就屬于聖者家族的成員,他高貴的身份不是依靠外在華麗的服飾而是智慧與慈悲。”

  ◎卡拉卡尼(巴利文,譯爲“不幸”)的故事:給孤獨長者對家人說:“一個人不是由他的名字來決定的,迷信的人以名字來判斷一個人,智者卻是以他是否有一顆善良的心來判斷一個人。”事後,長者又說:“所以我說啊,不是因爲名字或財富使他成爲一個人,乃是他的心。”

  ◎佛陀多次提醒給孤獨長者說:“大量的布施財物並不是最重要的,還有比布施更重要的是慈愛與正見。”

  

  生命的升華

  ◎佛陀--人格發展的極致,最高的人格,生命升華的最高境界。

  ◎完人的教育過程--根據轉*輪經,釋尊本身是依四谛之觀法,進行見道→修道→正覺的叁個階段的。

  ( 1)見道:第一階段揭示四谛如實的理論性理解:

  “知此是苦,知此是苦集,知此是苦滅,知此爲至苦滅之道。”

  ( 2)修道:第二階段敘述應如實地實修體驗四谛:

  “苦應遍知,集應舍斷,滅應實證,道應修習。”

  ( 3)正覺(無學之證悟):第叁階段敘述已完成四谛之實修體驗:

  “苦已遍知,集已斷舍,滅已實證,道已修習。”

  ◎修行道——叁學。

  ( 1)戒--“身心的調整”,戒律是佛教的生命。

  ( 2)定--將精神統一集中,使之不散亂地等持,而置于專心的叁昧狀態之意。

  ( 3)慧--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即是了知緣起與四谛理法的心的作用,是知識與實踐結合的身證體驗。“無執著而以無礙自在心住。”

  ◎中阿含一八二,馬邑經中說修行道程有下列十七階段--(出家衆適用)

  ( 1)漸愧具足:是對世間,對自己的內心要知恥而具足正確的良心,出家者的第一要件。(2)身行清淨:八正道中之正業。(3)語行清淨:“正語”。(4)意行清淨:“正思惟”。(5)活命清淨:“正命”。(6)守護根門。(7)于食知量。(8)警寤精進:“正精進”。(9)正念正知具足:“正念”。(10)獨住遠離、五蓋舍斷。(11)-(14)初禅至第四禅。(15)宿住隨念智。(16)天眼智。(17)漏盡智。

  ( 1)-(8)屬于“戒學”,(9)-(14)屬于“定學”,(15)-(17)屬于“慧學”。

  ◎在家信徒的實踐修道法--四不壞淨(四證淨)之信仰。即“四種絕對確實的信仰。”是深信:

  ( 1)佛陀是真正具備如來十號德行的世間的大導師。

  ( 2)法是適合于任何世,任何地方的永恒之真理。

  ( 3)僧是作爲佛之代理者而足以指導民衆的完美的人格者。

  ( 4)戒律是佛教的生命,守戒是佛教徒最重要的事,而堅信不疑,並自己持戒絕對不犯爲要。

  ◎施戒生天叁論。“在家八法”--( 1)方便具足;(2)守護具足;(3)善友具足;(4)正命具足;(5)信具足;(6)戒具足;(7)施具足;(8)慧具足。

  ◎“諸法無我”--是一切萬物無有固定的自性,也就是任何存在皆無絕對性、孤立性、獨存性,一切皆在相對的、相關的、依存的、協同的狀態。強調無我的實踐。

  ◎應依真理的標准不斷地自我反省,反覆有我與無我,而向人格完成的究極理想邁進。

  ◎做人最爲理想的是不管是就各人的學問技術,或有關整個人格,有我與無我二者得以發展到最高度,即是最高度的有我(智慧經驗)被最高度的無我活用,完全地實踐顯現。

  

  愛與奉獻的修行

  ◎人生苦短,所以生命最重要的目標是修行。

  ◎以佛法爲洲,實現佛法在自己的生命,進而以自己爲洲。

  ◎要有實修實證的修行生命體驗!

  ◎《慈悲經》:“如母親奉獻生命,爲了保護子女;我們應以無量心護持衆生,讓慈悲心照遍世界。”

  ◎我們的目標永遠是解脫與平等。

  ◎直接導向修行,以法作爲我們的洲島和依止處。

  ◎皈依是個精神上的避難所,一個安全的地方,皈依已證悟的覺者(佛陀),皈依教法(法)、皈依開悟或出家佛弟子的團體(僧)。

  ◎佛教的理論是爲了能幫助修行。

  修行跟日常生活應該要配合起來!

  ◎真切的皈依是純然地奉獻、感恩和尊敬。

  ◎皈依叁寶後,我們感到終于找到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這教法明確地指出有個方法能止息我們的苦,止息經常糾纏著我們的煩惱。

  ◎我們爲了佛、法、僧而搬的石頭,這樣的石頭感覺起來就不會那麼重。那是爲了最高的理想而工作。能量來自于確定和肯定,來自于全心全意的工作。

  ◎修行直接牽涉到我們生命的本質,它需要心靈和意識完全的投入。用意識去了解愛、用心靈去感受愛。只有理性和感性的融合,才能讓我們走得很穩健。

  ◎“皈依佛——佛陀真如是:止息諸煩惱,圓滿諸功德;廣大清淨智,無量慈悲行;善行永如是,無上人天師;己悟及悟他,善巧說法要。”

  “皈依法——世尊圓滿宣說法,此時此處得見聞,不論古與今,引導衆生見,以法住心中,智者自得證。”

  “皈依僧——世尊僧團入正道,世尊僧團入直道,世尊僧團入實道,世尊僧團入善道。四雙與八輩,僧團善得果,應供應敬禮,世間無上田。”

  ◎在我們的心中雕塑一尊莊嚴、慈悲、圓滿、放光的佛陀的像,然後把它放在我們的心中。這可以幫助我們去愛自己,同時也幫助我們去愛別人。

  ◎當我們感到感恩、奉獻和尊敬時,我們的心中就有愛。愛和尊敬在修行的道上是並肩而行的。

  ◎除非我們能不舍晝夜地培養“對每個我們所遇見的人都能産生愛心”,不然我們會錯過了生命中最能令我們喜悅的部份。

  ◎看看那些置身熱戀的人,一定有顆快樂的心。當我們愛叁寶時,就像是一場永不會失戀的戀愛;清楚了解到叁寶對我們的意義,那時,愛和奉獻會在我們心中生起。能夠皈依不但稀有,而且是本身有善業報的表現。

  

  真理、誓願與慈悲

  ◎印順導師說:“讀經要懂得經義,念佛要知道佛的本願功德。”

  ◎般若經:“此是學時,非是證時。”

  ◎具足慈悲喜舍就是菩薩從因到果修行的心路曆程。

  觀世音菩薩是“上契諸佛同一慈心,下合衆生同一悲仰”。

  ◎無論修淨土、修任何法門,只要把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精神徹底表現在生活行爲中,就是阿彌陀佛。

  ◎〈悲華經〉中,觀音菩薩對一切衆生高呼立誓願說:“我以所有善根功德回向菩提,若有衆生受諸苦惱,于恐怖不安狀態時,若一稱我名,唱我名字,吾在任何處所,都以天耳聞,以天眼見,救濟彼之苦惱。若有一人未能免脫其苦,吾永遠不得成佛。”

  ◎于現世除一切苦厄,離恐怖不安,表示觀音慈悲心,是濟度衆生之誓願。

  由菩薩生誓願,由誓願生菩薩。常實踐誓願之所行,爲菩薩之生命。

  爲菩薩者,首先要生起誓願。首先確立誓願才能顯示菩薩的功德。所以菩薩之誓願常具有其生活力,有其存在之基本,是其性格中心要點,一言以蔽之,即菩薩之力量也。

  ◎觀音菩薩在“普門品”中所說的功德是:除七難、離叁毒、滿足二求。七難是水、火、風、刀杖、鬼、枷鎖、怨賊之七種;“普門品”說除七難在于“稱名”,離叁毒在于“觀想念觀音”,得二求在于“禮拜”。總之,現世世界絕大的苦難及缺乏,依于一稱、一念、一禮,就能被救濟,因此,觀音之功德利益,在此現實人生中即有最大、最高之功效。

  ◎觀音慈悲行以具體的“普門示現”、“救現在之事”、“去除一切恐怖不安”叁方面爲主體。從普門示現說:任何衆生在任何苦惱災害中,菩薩皆能垂下慈悲救護之手應現萬類。

  從現世的救濟說,這是觀音信仰實際的魅力。舍離穢土回歸極樂淨土是以信仰彌陀爲主要點;但于穢土中去除其黑暗面,安頓于今日的如意境界中,轉回于安樂生活中,一稱南無觀世音、一念觀音、一禮拜觀音,就能滅除了事實上的煩惱,爲觀音成就現世利益的有力信仰。

  從“去除一切恐怖不安”之心理,觀音是“施無畏者”,更含有救現實苦難之力量。

  ◎“觀”字,是觀智,是渾融于朗照、清淨智慧與感情之認識主觀心。

  “世”是客觀世界之一切法。“音”是衆生之根機,亦指一般衆生要求上的心態與功勞。

  ◎觀智所洗煉的觀音,是依據在具體人人內心的反省體驗,才能顯示出活生生人格之效能。攝取觀音之真理與慈悲而轉回爲光明歡喜之生活。

  ◎真理是現實世界事事物物之存在,更不可忘卻宗教本來的使命。

  

  福慧人生(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佛經上說,世間有二種清淨人,一種是斷除諸惡的聖賢;一種是犯錯能改過的人。這二種人,同等尊貴,同等清白。

  ◎犯罪畏罪的人,雖然逃得了一世,卻永遠住在心的牢獄,得不到平安和幸福。所以承擔自己的錯誤,勇于修正改過,救自己的心,掙脫內在的牢獄,得到心靈的自由,爲自己換來平安和幸福。生命的勝利者--勇于認錯的人!

  ◎悅西法師的故事--慈悲在哪裏?救濟衆生身體上的饑寒,不過是初級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對每一個衆生恭敬,沒有淨穢好惡的分別。菩薩爲度衆生,願常處穢土,遍灑悲情甘露。南無阿彌陀佛,並沒有放棄這塊情欲的泥沼,王居士,身入青樓妓院,用念佛聲,使她們卸…

《修行筆記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