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质
◎慈悲是在人间实现的。
◎慈悲不是脱离污浊的世间,而必须向这生死罪恶的世界中投入。
◎把他人的痛苦引为自身的痛苦,是献身爱他人的极致。
◎慈悲行的实践者是“苦他人之苦的人”。
◎“菩萨为诸有情,于生死堪受一切苦”。
◎菩萨行者须立誓做他人的替身。
◎“愿我念他所爱,如念自寿命。
愿我念众生,万倍胜自爱。
愿彼所作恶,于我果报熟”。——《宝行王正论》
◎“是故大人王,于一切众生,当起慈悲心,施与无怖畏,当满世尊意,广起舍利塔”。——(比丘劝阿育王)
◎“行慈心者,即得见文殊”——《文殊师利涅槃经》
◎慈悲的完全俱现者就是佛。所以佛不会惩罚恶人,且对恶人更加怜愍。因而恶人得救,乃是惟有佛教才有可能的事。
◎自己的救度,存在于不断实践修行之中。
◎信仰应成为行为上的努力而显现出来。
◎觉悟一切诸法皆是实相平等,叫做上求菩提,
悲怜众生迷妄无知,故名为下化众生。
◎在佛前发誓,要实践大慈悲!
◎出家者,必须亲身体现佛慈悲的人!
◎“但学佛祖行履,菩萨慈悲,惭愧于诸天善神所冥照,任佛制而行,一切无所谓苦”——道元禅师《正法眼藏随闻记》。
◎慈悲会由于修行而与身俱。
◎慈悲是修行者的本质。
◎道心第一,身体第二,学业第三。
◎大乘佛教彻底强调实践必须以空观为基础。
◎所谓“高僧”者,不犯淫爱之不淫,不食嗅肉之不洁,坚持戒行,舍名利邪念,修佛道大道,大悲心与佛菩萨相等,怜一切众生,日夜愿救之,谁不敬之。
◎僧从父母受其宝贵身体,奉佛祖,修大道,继续慈悲广大愿行,永远不惜自己身命。入佛法大海,为扶助多身众生,投舍我一身,称为舍身,是为弃恩入无为时真实报恩。是名出家之孝。——铁眼禅师
◎被称为高僧的人是生身佛,为信徒所崇拜。
◎慈悲为六种完全之德(六波罗蜜)之根基。
◎“佛子,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娑婆苦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著。以大悲为本,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华严经》
◎“以慈悲、正直、堪忍等三劝自身,则人也见习,不教而自然导进”。——白隐禅师
“不如平日安易,持慈悲心、正直、堪忍三项,努力以使出息入息,无所勉强。”
◎身体受苦也要修行,为大众说教,才是真慈悲。
◎佛教既然是一个思想体系,就得靠传授才能弘扬,所以传法就是慈悲。
◎说法是慈悲行,也是宗教的社会性实践的开展,“扇慈风于当代”。
◎佛法在日常生活的实践即是守戒律,行八正道。
用智慧经营生命
◎持戒的目的,是成佛的阶梯,而依持戒至成佛的过程,目的就是在圆满、净化凡夫的身、口、意三业。
◎“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初入菩萨位,以戒为入门;戒者,是一切善行功德藏根本,正向佛道果一切菩萨行之根本。是戒能除一切大恶,所谓断一切见慢、执著心。
诸根(六根)不具者,一切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变化人皆得受(心地)戒,因皆有心向故。一切众生持心地戒,必感未来六根具足、清净。”
◎“戒以心为体”、“以智慧为本的心地戒。”
◎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根本无明。
◎“以信心为根本,以施、戒为立身社会的事行,以闻、慧为趋向解脱的理证。”--印顺导师
在家五法--信、戒、施、闻、慧。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一切都不染著,却充满了爱心--莲花心。
◎真正永不褪色的美--一颗解脱自在且慈悲柔软的心。
◎放下爱恨,一切顺其自然。
◎不嗔得两种胜利!胜过自己,亦胜过对方。
◎情绪→情感→情操→慈悲。
◎正思惟--我们必须有坚定而热切的愿力,超越我们的孤立,并视众生的幸福有如自己的幸福。
◎在佛陀的心目中,真理的价值不是道德的,而是如实的。欺骗不是好事,因为它减损我们的实性。应立即断然舍弃所有矫饰性的虚言、妄语。必须明了躲在围墙后面过活,是使生命沦为虚假和不自在的原因。
◎脱下假面具吧!
◎佛陀将“创造”追溯到原始的无知(无明)与意志活动(行)。
◎佛陀要每一人在沉默中正视自己,以求达到正觉的路。
◎人们经常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职业、副业、嗜好,有规律地训练自己。至于为生命本身去接受训练,则往往不被重视。
◎原始佛教中最重要的修持:自律、自制、道德的陶冶和心灵的进展。
◎觉悟的完成要透过放下外缘。
◎“我于诸法无所得”
“如来无量不思议,普现世间无所依。”
◎人仍可凭著他的意志、决心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他的命运。
◎“亲近善士”,驯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将它和一头已经训练好的象拴在一起。
爱心与悲心─人性的中心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
◎“自有一双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样平。”
◎大乘的修行基本上最主要的是悲心!对他人的爱心,对他人痛苦的关心,以及自私心的减退。
◎你若能奉献自己,尽可能为他人服务,则你就有了大乘之源。对他人的真正悲心与爱心,全发自这种舍己为人的态度。
◎你若日常过著善良的生活,诚实、有爱心、有悲心、自私心少,那么这种生活就会自动导致涅槃。
◎发展爱心与悲心是根本之道。爱心是最主要的动机,悲心是宗教的真髓。善良的生活须有善良的动机,我们必须分担他人的痛苦。
◎动机非常重要!单纯的宗教观是爱心,尊重他人和诚实,这不仅限于宗教,也包括政治、经济、商业、科学、法律、医学等各行各界。动机纯正,各行各业都能利益人群;动机不正,则反之。
◎心存狡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正义与诚实。内心自私还要利他,也是办不到的事。
◎内心的转化虽不易完成,但绝对值得一试。我们应试图以爱心──真正的爱心──和较少的私心为基础,建立一个较佳的人类社会。
◎一切全靠善意来成就!
◎唯一真正的控制力在于内心,那是对自己未来的关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他人福祉的关怀。
◎悲心与利他的心态,就是当你面临必须在自己与他人的福祉之间作一抉择时,你把他人福祉放在自己福祉之上的那种感觉。
◎佛教为发此利他之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名为自他平等易位法,另一种名为因果七要义。
◎一般人心中主要是将他人分为三类:友、敌、非友非敌。对此三类,我们所持的态度是:贪、嗔、漠不关心。一有此三种态度,利他之心就无从生起。因此,消除贪、嗔与冷漠,实属重要。
◎因果七要义:( 1)承认一切众生为母亲(知恩)(2)思维一切有情众生的恩德(念恩)(3)观修回报众生的恩德(报恩)(4)观修慈心(发爱心)(5)观修悲心(6)发殊胜的利他心(7)发为利他而成正觉的菩提心。
菩萨行
◎菩萨之十种修行─
(1)信,信仰佛法。 (2)悲,拔众生苦。 (3)慈,施乐与众生,对诸众生而起众生缘;知众生无实体,无自性而起法缘;观五蕴之空而起无缘(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 (4)舍,行内外二施,令众生心安。 (5)不疲倦,指行世间,出世间之行而不疲倦。 (6)知经书,指知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 (7)知世间智,知晓世间实际之事.义。 (8)惭愧,耻罪过而生惭愧。 (9)坚固力,自守佛道而不退失,更能向上转进。 (10)供养,供养诸佛及如其教说修行。(菩萨地持经)
◎十行摄善法
(1)慈悲行(不杀生) (2)少欲行(不偷盗)
(3)净梵行(不邪淫) (4)谛语行(不妄语)
(5)明慧行(不饮酒) (6)护法行(不说人过)
( 7)息恶推善行(不自赞毁他)(8)财法俱施行(不悭法财)
(9)忍辱行(不嗔恚) (10)赞三宝行。
◎财施为众生所爱,法施常为世间所敬重。财施为愚人所爱,法施为智者所爱。财施坏财之贫穷,法施坏功德之贫穷。此二种施,谁不敬重。财施能与现乐,法施能与天道涅槃乐。乐爱悲者,能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众生者,即是爱己。(大丈夫论)
◎说法者,应行四法:
( 1)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
( 2)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
( 3)得禅定与智慧,随顺诸经法而无诤。
( 4)不增不损,如所说法。(十住毗婆娑论)
◎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
一者嗔心。二者悭心。二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优婆塞戒经)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则名为施波罗蜜。菩萨施时,离于悭心,名尸波罗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罗蜜。所施之物,手自授与,名精进波罗蜜。至心系念,观于解脱,名禅波罗蜜。不择一切怨亲之相,名般若波罗蜜。(优婆塞戒经)
◎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戒行之德,福应自然,天神拥护,感动十方。(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善男子!受自命者,则不杀生,爱自财者不盗他物,爱自妻者,不侵他妻…
《修行笔记下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