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筆記下冊(海濤法師編著)▪P3

  ..續本文上一頁本質

  ◎慈悲是在人間實現的。

  ◎慈悲不是脫離汙濁的世間,而必須向這生死罪惡的世界中投入。

  ◎把他人的痛苦引爲自身的痛苦,是獻身愛他人的極致。

  ◎慈悲行的實踐者是“苦他人之苦的人”。

  ◎“菩薩爲諸有情,于生死堪受一切苦”。

  ◎菩薩行者須立誓做他人的替身。

  ◎“願我念他所愛,如念自壽命。

  願我念衆生,萬倍勝自愛。

  願彼所作惡,于我果報熟”。——《寶行王正論》

  ◎“是故大人王,于一切衆生,當起慈悲心,施與無怖畏,當滿世尊意,廣起舍利塔”。——(比丘勸阿育王)

  ◎“行慈心者,即得見文殊”——《文殊師利涅槃經》

  ◎慈悲的完全俱現者就是佛。所以佛不會懲罰惡人,且對惡人更加憐愍。因而惡人得救,乃是惟有佛教才有可能的事。

  ◎自己的救度,存在于不斷實踐修行之中。

  ◎信仰應成爲行爲上的努力而顯現出來。

  ◎覺悟一切諸法皆是實相平等,叫做上求菩提,

  悲憐衆生迷妄無知,故名爲下化衆生。

  ◎在佛前發誓,要實踐大慈悲!

  ◎出家者,必須親身體現佛慈悲的人!

  ◎“但學佛祖行履,菩薩慈悲,慚愧于諸天善神所冥照,任佛製而行,一切無所謂苦”——道元禅師《正法眼藏隨聞記》。

  ◎慈悲會由于修行而與身俱。

  ◎慈悲是修行者的本質。

  ◎道心第一,身體第二,學業第叁。

  ◎大乘佛教徹底強調實踐必須以空觀爲基礎。

  ◎所謂“高僧”者,不犯淫愛之不淫,不食嗅肉之不潔,堅持戒行,舍名利邪念,修佛道大道,大悲心與佛菩薩相等,憐一切衆生,日夜願救之,誰不敬之。

  ◎僧從父母受其寶貴身體,奉佛祖,修大道,繼續慈悲廣大願行,永遠不惜自己身命。入佛法大海,爲扶助多身衆生,投舍我一身,稱爲舍身,是爲棄恩入無爲時真實報恩。是名出家之孝。——鐵眼禅師

  ◎被稱爲高僧的人是生身佛,爲信徒所崇拜。

  ◎慈悲爲六種完全之德(六波羅蜜)之根基。

  ◎“佛子,菩薩摩诃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娑婆苦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大悲爲本,處于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于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華嚴經》

  ◎“以慈悲、正直、堪忍等叁勸自身,則人也見習,不教而自然導進”。——白隱禅師

  “不如平日安易,持慈悲心、正直、堪忍叁項,努力以使出息入息,無所勉強。”

  ◎身體受苦也要修行,爲大衆說教,才是真慈悲。

  ◎佛教既然是一個思想體系,就得靠傳授才能弘揚,所以傳法就是慈悲。

  ◎說法是慈悲行,也是宗教的社會性實踐的開展,“扇慈風于當代”。

  ◎佛法在日常生活的實踐即是守戒律,行八正道。

  

  用智慧經營生命

  ◎持戒的目的,是成佛的階梯,而依持戒至成佛的過程,目的就是在圓滿、淨化凡夫的身、口、意叁業。

  ◎“若一切衆生,初入叁寶海,以信爲本;住在佛家,以戒爲本;初入菩薩位,以戒爲入門;戒者,是一切善行功德藏根本,正向佛道果一切菩薩行之根本。是戒能除一切大惡,所謂斷一切見慢、執著心。

  諸根(六根)不具者,一切黃門、淫男、淫女、奴婢、變化人皆得受(心地)戒,因皆有心向故。一切衆生持心地戒,必感未來六根具足、清淨。”

  ◎“戒以心爲體”、“以智慧爲本的心地戒。”

  ◎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惡,而是無知--根本無明。

  ◎“以信心爲根本,以施、戒爲立身社會的事行,以聞、慧爲趨向解脫的理證。”--印順導師

  在家五法--信、戒、施、聞、慧。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一切都不染著,卻充滿了愛心--蓮花心。

  ◎真正永不褪色的美--一顆解脫自在且慈悲柔軟的心。

  ◎放下愛恨,一切順其自然。

  ◎不嗔得兩種勝利!勝過自己,亦勝過對方。

  ◎情緒→情感→情操→慈悲。

  ◎正思惟--我們必須有堅定而熱切的願力,超越我們的孤立,並視衆生的幸福有如自己的幸福。

  ◎在佛陀的心目中,真理的價值不是道德的,而是如實的。欺騙不是好事,因爲它減損我們的實性。應立即斷然舍棄所有矯飾性的虛言、妄語。必須明了躲在圍牆後面過活,是使生命淪爲虛假和不自在的原因。

  ◎脫下假面具吧!

  ◎佛陀將“創造”追溯到原始的無知(無明)與意志活動(行)。

  ◎佛陀要每一人在沈默中正視自己,以求達到正覺的路。

  ◎人們經常爲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如職業、副業、嗜好,有規律地訓練自己。至于爲生命本身去接受訓練,則往往不被重視。

  ◎原始佛教中最重要的修持:自律、自製、道德的陶冶和心靈的進展。

  ◎覺悟的完成要透過放下外緣。

  ◎“我于諸法無所得”

  “如來無量不思議,普現世間無所依。”

  ◎人仍可憑著他的意志、決心及今生的行爲去改變他的命運。

  ◎“親近善士”,馴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將它和一頭已經訓練好的象拴在一起。

  

  愛心與悲心─人性的中心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指菩薩普度衆生所應具備的四種精神;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以無量的與樂心、拔苦心、歡喜心和包容心來廣度一切有情。

  ◎“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

  ◎大乘的修行基本上最主要的是悲心!對他人的愛心,對他人痛苦的關心,以及自私心的減退。

  ◎你若能奉獻自己,盡可能爲他人服務,則你就有了大乘之源。對他人的真正悲心與愛心,全發自這種舍己爲人的態度。

  ◎你若日常過著善良的生活,誠實、有愛心、有悲心、自私心少,那麼這種生活就會自動導致涅槃。

  ◎發展愛心與悲心是根本之道。愛心是最主要的動機,悲心是宗教的真髓。善良的生活須有善良的動機,我們必須分擔他人的痛苦。

  ◎動機非常重要!單純的宗教觀是愛心,尊重他人和誠實,這不僅限于宗教,也包括政治、經濟、商業、科學、法律、醫學等各行各界。動機純正,各行各業都能利益人群;動機不正,則反之。

  ◎心存狡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正義與誠實。內心自私還要利他,也是辦不到的事。

  ◎內心的轉化雖不易完成,但絕對值得一試。我們應試圖以愛心──真正的愛心──和較少的私心爲基礎,建立一個較佳的人類社會。

  ◎一切全靠善意來成就!

  ◎唯一真正的控製力在于內心,那是對自己未來的關心和責任感,以及對他人福祉的關懷。

  ◎悲心與利他的心態,就是當你面臨必須在自己與他人的福祉之間作一抉擇時,你把他人福祉放在自己福祉之上的那種感覺。

  ◎佛教爲發此利他之心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名爲自他平等易位法,另一種名爲因果七要義。

  ◎一般人心中主要是將他人分爲叁類:友、敵、非友非敵。對此叁類,我們所持的態度是:貪、嗔、漠不關心。一有此叁種態度,利他之心就無從生起。因此,消除貪、嗔與冷漠,實屬重要。

  ◎因果七要義:( 1)承認一切衆生爲母親(知恩)(2)思維一切有情衆生的恩德(念恩)(3)觀修回報衆生的恩德(報恩)(4)觀修慈心(發愛心)(5)觀修悲心(6)發殊勝的利他心(7)發爲利他而成正覺的菩提心。

  

  菩薩行

  ◎菩薩之十種修行─

  (1)信,信仰佛法。 (2)悲,拔衆生苦。 (3)慈,施樂與衆生,對諸衆生而起衆生緣;知衆生無實體,無自性而起法緣;觀五蘊之空而起無緣(衆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 (4)舍,行內外二施,令衆生心安。 (5)不疲倦,指行世間,出世間之行而不疲倦。 (6)知經書,指知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 (7)知世間智,知曉世間實際之事.義。 (8)慚愧,恥罪過而生慚愧。 (9)堅固力,自守佛道而不退失,更能向上轉進。 (10)供養,供養諸佛及如其教說修行。(菩薩地持經)

  ◎十行攝善法

  (1)慈悲行(不殺生) (2)少欲行(不偷盜)

  (3)淨梵行(不邪淫) (4)谛語行(不妄語)

  (5)明慧行(不飲酒) (6)護法行(不說人過)

  ( 7)息惡推善行(不自贊毀他)(8)財法俱施行(不悭法財)

  (9)忍辱行(不嗔恚) (10)贊叁寶行。

  ◎財施爲衆生所愛,法施常爲世間所敬重。財施爲愚人所愛,法施爲智者所愛。財施壞財之貧窮,法施壞功德之貧窮。此二種施,誰不敬重。財施能與現樂,法施能與天道涅槃樂。樂愛悲者,能愛一切衆生,愛一切衆生者,即是愛己。(大丈夫論)

  ◎說法者,應行四法:

  ( 1)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

  ( 2)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

  ( 3)得禅定與智慧,隨順諸經法而無诤。

  ( 4)不增不損,如所說法。(十住毗婆娑論)

  ◎善男子!若欲樂施當破五事:

  一者嗔心。二者悭心。二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樂布施。(優婆塞戒經)

  ◎菩薩摩诃薩,見來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則名爲施波羅蜜。菩薩施時,離于悭心,名屍波羅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羅蜜。所施之物,手自授與,名精進波羅蜜。至心系念,觀于解脫,名禅波羅蜜。不擇一切怨親之相,名般若波羅蜜。(優婆塞戒經)

  ◎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無所畏避。……戒行之德,福應自然,天神擁護,感動十方。(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善男子!受自命者,則不殺生,愛自財者不盜他物,愛自妻者,不侵他妻…

《修行筆記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