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拘定其人数,为无量人说如是,为一人说亦如是,所谓搏象用全力,博兔亦用全力,此经即为善生子一人说。因善生长者子受父遗嘱,每日早起在水边向六方礼敬,并诵祷词,佛观其孝思所宜,即因机施教,就礼六方为喻,说此人群善法。不同其余有学问者不肯轻以与人,如大学教授必须有入大学之程度的学生才肯教之,又如云“你不够资格与我谈话”,执自己之高贵,不能随机利人。二、大智度论有四悉檀义:一、世间悉檀,即随世间一般众生的习俗而为说法。二、各各为人悉檀,即随各个人之善根机宜习惯程度而为说法。三、对治悉檀,即对治众生之烦恼病而为说法,如众生有贪病即为说布施功德,有嗔病即为说慈悲功德等。四、第一义悉檀,若众生已闻如上诸法,已除如上诸病,即为开说诸法胜义。此经乃属各各为人悉檀,应善生之机为说人生善法,亦即世出世间之菩提根本。三、佛所说之法,教人修习实行的唯在世出世间之善法,其教人了知的法,则通于十法界因果事理。佛法约可分为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声闻乘法,四、缘觉乘法,五、菩萨乘法。人乘法即修中品十善行以得人生,又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及来生不失此人生。佛是应化在人间,故所教的众生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基本,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此人乘乃人与人之间互相资助关系的人伦道德,在本经中即是说明此义。经中的六方,与儒家五伦相似,亦可称为六伦。此人伦道德之善法,亦可上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等出世善法之基础,此为佛说此经之别义。
乙、就今讲此经以明 如今年在庐山讲的孛经,前年在汉口讲的十善业道经,此皆向来无人讲说到的经。佛所说之经,每部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机宜,应将大藏中不常见闻之经,都提来讲说流通。今讲此经亦为适机,如提婆菩萨所造之百论,第一舍罪福品明恶止善行法,先令破除种种邪见,使恶行止息,俾净善法自然生起,此在前四悉檀中为第三对治悉檀。但就现在的世界人类或中国人民的机宜上看起来,尚不能用此法,须先用善生恶灭之法,使其培植善根,增长福德,得到人伦道德之基础,然后再来止恶。因为现在人类正是五浊增盛诸恶丛集之时,欲遽除其恶,势有不能。如人病重之时不能以剧剂立除其病,必须先培养元气,增长生机,然后再为治病。又如俗云“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现在正是小人道长之时,欲即除小人而进君子,事所难能,必先培养君子之道,使君子道长,小人之道乃可消矣。今中国之人民急欲培修善因善业以补人道元气,今讲善生经,正是为应此机。
复次、现在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种种灾乱困苦交迫之中,世界人类皆在生死存亡之间。要想救济,或求之能帮助于人类之力,如科学利用物质的力量来救济,凡能有利于吾人者必设法以致之。再如求之于超人的天神佛菩萨之力量,为精神上的救济,设坛诵经,祈祷神天之庇佑,诸佛菩萨之感应,然此皆假借果上所已成就之力量来谋救济,而非根本救济之法。前言人是由中品十善业因而生,应常行十善以保兹福果,若违反善行则人类之福减,故灾祸即随之而至。今欲救脱人类灾祸,仍须修行人类互相资助之十善业,使福报增长,转灾为祥,转祸为福,善生灾自灭矣。且以十善行为人类之本性,不假他力,人人可以做到,较之求佛天求科学尤为可靠。今讲此善生经,即为人世之根本救灾也。
四、明此经译史
佛生于印度,以印度语而说法。当时所记录之文字,今流传有两种:一梵文,二巴利文。由印度语文,经过一番翻译,才成为中国文的经,故经首对于译人的资格籍贯及翻译的年代,皆有记载。因为世间有许多假托的伪经,如由某乩坛写出的,或某处天上坠下一石上有经文,或某人自己创说的,都称为经,或冒称佛说,故须考查其历史,是否佛说,是何人于何时翻译来华的;若历史不明,则不能令人起信,不能起信即不能依教奉行,此经即为无用。今先稽诸译:一、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所译,名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即善生义。二、西晋沙门支法度译,名善生子经。三、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名善生经,在长阿含十一卷中。二、考今译:今所讲本,乃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所译,亦名善生经,出中阿含三十三卷大品中。罽宾国在北印度,有处译为迦湿弥罗国。瞿昙此云日,或云甘蔗,乃释迦之古姓;僧伽此云众,提婆此云天;众天是名,彼以释迦之姓为姓,故如是称。
释经
甲一、证信缘起
乙一、证信序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
通常经中有六种或五种证信,此经只有四种:一、举亲闻证信,即我闻如是四字是,此是阿难结集之语,我闻乃阿难亲从佛闻,显非虚妄。阿难为佛侍者。凡佛所说之法,皆得亲闻;即阿难未为侍者以前所说之法,佛皆为阿难重说,故一切经首皆称我闻如是或如是我闻,谓如是经中所说,是我亲闻也。二、举说时证信,即一时二字是。如记某一事,必须有其年月日;但经中不指出确定的日时者,以佛法流通广遍,世界各国古今历法不同,故此一时即机教相应、说听俱讫之时。三、举说主证信,即佛字是。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即对于宇宙万有事理因果,能究竟觉悟者称之为佛。此佛字本是十方诸佛之通称,但此阎浮提内之教法,皆释迦牟尼佛所说,故此经中佛字专指说主的释迦牟尼佛。四、举说处证信,即王舍城饶虾蟆林是。虾蟆林在王舍城附近水边,虾蟆甚多,故名之。王舍城是大地名,如武昌城;虾蟆林是小地名,如佛教正信会。王舍城之灵鹫山及竹林精舍,皆佛常说法之处。
乙二、缘起序
丙一、述父嘱
“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勑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善生居士子闻父教已,白父言:“唯!当如尊勑”。”
此段叙善生子受父遗嘱。善生居士,有处译为善生长者,中国今以在家学佛者称居士,而印度之称居士长者,并不一定是学佛的人。长者乃一、年高,二、德长,三、学识才智过人之称。居士系农工商中素封端居之士所称,善生居士子因父得名,亦名善生,如舍利(鹙)弗(子)因母得名。善生长者临终时,以礼敬六方嘱其子。六方之义深远,世间凡能成一具体之物者,皆有六方:如一人有前后左右上下,即是六方,前后为南北,左右为东西,头足为上下;在数学上之三度空间,亦即六方,如南北为长短度,东西为广狭度,浅深厚薄为上下度;乃至微尘、原子、电子,小之不可测,大之不可量,皆有六方。故平常所谓不是东西者,即不成其为一物也。此六方即宇宙一切物之普遍相,善生长者使其子礼六方者,即对于宇宙万事万物起敬心也。善教善诃者,教善令作,诃恶令止。业报相续谓之命,一期报尽,色心分散,谓之命终。
礼不离乎心,心中有诚敬,则口发赞词,身行跪拜,故礼通于三业。志诚恭敬是意业,称扬赞叹是语业,叉手合掌是身业。此中口出祷词,谓我尽恭敬供养者,一尽自己的身命财产以供养之,二尽一切众生而礼敬之。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者,即感应之道。凡有生气之物皆有感应,而有心识之情感应更速,尔以志诚恭敬对人,人亦以志诚恭敬与尔;尔以欺诳凶恶对人,人必亦以凶恶欺诳相报。在心行上虽然视无形而听无闻,而实最能互相感通,如关系密切之人,每能不言而喻,心心相印,声气相通,信义相孚,故众生得成为共业所感之社会国家。此可见人类本是互相关联的,应以善行相资相助,方尽为人之道。
东方如是,南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亦复如是,则世界即成为和乐安善之世界矣。居士子闻父教已,即答曰唯,唯者答应甚速,谓当遵其教勑也。
丙二、正行礼
“于是善生居士子父临终后,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善生长者命终后,其子依教奉行。于是、谓由此也。平旦即天初晓,日初出东方将明之际。沐浴而著新刍摩衣者,表其恭敬,刍摩衣此云麻衣。拘舍叶是印度树名,生者乃新鲜而非枯死之叶也。手执此叶用作供养;又表吉祥之义。
丙三、述佛见
“彼时世尊过夜半平旦,著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时,遥见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佛早起乞食时见到善生子礼敬,听到善生子祷告。世尊乃佛之尊称,梵语薄伽梵,即智慧圆满,福德广大,为世所尊之义。遥见者,远远看见,形容见时的情境。
丙四、佛垂问
“世尊见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问曰:“居士子!受何沙门梵志教,教汝恭敬供养礼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耶”?”
此段叙佛见已,问彼受何人教而作如是礼如是祷…
《《佛说善生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