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拘定其人數,爲無量人說如是,爲一人說亦如是,所謂搏象用全力,博兔亦用全力,此經即爲善生子一人說。因善生長者子受父遺囑,每日早起在水邊向六方禮敬,並誦禱詞,佛觀其孝思所宜,即因機施教,就禮六方爲喻,說此人群善法。不同其余有學問者不肯輕以與人,如大學教授必須有入大學之程度的學生才肯教之,又如雲“你不夠資格與我談話”,執自己之高貴,不能隨機利人。二、大智度論有四悉檀義:一、世間悉檀,即隨世間一般衆生的習俗而爲說法。二、各各爲人悉檀,即隨各個人之善根機宜習慣程度而爲說法。叁、對治悉檀,即對治衆生之煩惱病而爲說法,如衆生有貪病即爲說布施功德,有嗔病即爲說慈悲功德等。四、第一義悉檀,若衆生已聞如上諸法,已除如上諸病,即爲開說諸法勝義。此經乃屬各各爲人悉檀,應善生之機爲說人生善法,亦即世出世間之菩提根本。叁、佛所說之法,教人修習實行的唯在世出世間之善法,其教人了知的法,則通于十法界因果事理。佛法約可分爲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叁、聲聞乘法,四、緣覺乘法,五、菩薩乘法。人乘法即修中品十善行以得人生,又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及來生不失此人生。佛是應化在人間,故所教的衆生以人爲對象,以人爲基本,初成道時即先爲提謂長者等說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此人乘乃人與人之間互相資助關系的人倫道德,在本經中即是說明此義。經中的六方,與儒家五倫相似,亦可稱爲六倫。此人倫道德之善法,亦可上通于天乘,進而可爲聲聞、緣覺等出世善法之基礎,此爲佛說此經之別義。
乙、就今講此經以明 如今年在廬山講的孛經,前年在漢口講的十善業道經,此皆向來無人講說到的經。佛所說之經,每部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的機宜,應將大藏中不常見聞之經,都提來講說流通。今講此經亦爲適機,如提婆菩薩所造之百論,第一舍罪福品明惡止善行法,先令破除種種邪見,使惡行止息,俾淨善法自然生起,此在前四悉檀中爲第叁對治悉檀。但就現在的世界人類或中國人民的機宜上看起來,尚不能用此法,須先用善生惡滅之法,使其培植善根,增長福德,得到人倫道德之基礎,然後再來止惡。因爲現在人類正是五濁增盛諸惡叢集之時,欲遽除其惡,勢有不能。如人病重之時不能以劇劑立除其病,必須先培養元氣,增長生機,然後再爲治病。又如俗雲“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現在正是小人道長之時,欲即除小人而進君子,事所難能,必先培養君子之道,使君子道長,小人之道乃可消矣。今中國之人民急欲培修善因善業以補人道元氣,今講善生經,正是爲應此機。
複次、現在在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種種災亂困苦交迫之中,世界人類皆在生死存亡之間。要想救濟,或求之能幫助于人類之力,如科學利用物質的力量來救濟,凡能有利于吾人者必設法以致之。再如求之于超人的天神佛菩薩之力量,爲精神上的救濟,設壇誦經,祈禱神天之庇佑,諸佛菩薩之感應,然此皆假借果上所已成就之力量來謀救濟,而非根本救濟之法。前言人是由中品十善業因而生,應常行十善以保茲福果,若違反善行則人類之福減,故災禍即隨之而至。今欲救脫人類災禍,仍須修行人類互相資助之十善業,使福報增長,轉災爲祥,轉禍爲福,善生災自滅矣。且以十善行爲人類之本性,不假他力,人人可以做到,較之求佛天求科學尤爲可靠。今講此善生經,即爲人世之根本救災也。
四、明此經譯史
佛生于印度,以印度語而說法。當時所記錄之文字,今流傳有兩種:一梵文,二巴利文。由印度語文,經過一番翻譯,才成爲中國文的經,故經首對于譯人的資格籍貫及翻譯的年代,皆有記載。因爲世間有許多假托的僞經,如由某乩壇寫出的,或某處天上墜下一石上有經文,或某人自己創說的,都稱爲經,或冒稱佛說,故須考查其曆史,是否佛說,是何人于何時翻譯來華的;若曆史不明,則不能令人起信,不能起信即不能依教奉行,此經即爲無用。今先稽諸譯:一、後漢安息國叁藏安世高所譯,名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屍迦羅越即善生義。二、西晉沙門支法度譯,名善生子經。叁、姚秦叁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名善生經,在長阿含十一卷中。二、考今譯:今所講本,乃東晉罽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所譯,亦名善生經,出中阿含叁十叁卷大品中。罽賓國在北印度,有處譯爲迦濕彌羅國。瞿昙此雲日,或雲甘蔗,乃釋迦之古姓;僧伽此雲衆,提婆此雲天;衆天是名,彼以釋迦之姓爲姓,故如是稱。
釋經
甲一、證信緣起
乙一、證信序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在饒蝦蟆林。”
通常經中有六種或五種證信,此經只有四種:一、舉親聞證信,即我聞如是四字是,此是阿難結集之語,我聞乃阿難親從佛聞,顯非虛妄。阿難爲佛侍者。凡佛所說之法,皆得親聞;即阿難未爲侍者以前所說之法,佛皆爲阿難重說,故一切經首皆稱我聞如是或如是我聞,謂如是經中所說,是我親聞也。二、舉說時證信,即一時二字是。如記某一事,必須有其年月日;但經中不指出確定的日時者,以佛法流通廣遍,世界各國古今曆法不同,故此一時即機教相應、說聽俱訖之時。叁、舉說主證信,即佛字是。佛者,梵語佛陀,此雲覺者,即對于宇宙萬有事理因果,能究竟覺悟者稱之爲佛。此佛字本是十方諸佛之通稱,但此閻浮提內之教法,皆釋迦牟尼佛所說,故此經中佛字專指說主的釋迦牟尼佛。四、舉說處證信,即王舍城饒蝦蟆林是。蝦蟆林在王舍城附近水邊,蝦蟆甚多,故名之。王舍城是大地名,如武昌城;蝦蟆林是小地名,如佛教正信會。王舍城之靈鹫山及竹林精舍,皆佛常說法之處。
乙二、緣起序
丙一、述父囑
“爾時善生居士子,父臨終時,因六方故遺勑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終後,汝當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善生居士子聞父教已,白父言:“唯!當如尊勑”。”
此段敘善生子受父遺囑。善生居士,有處譯爲善生長者,中國今以在家學佛者稱居士,而印度之稱居士長者,並不一定是學佛的人。長者乃一、年高,二、德長,叁、學識才智過人之稱。居士系農工商中素封端居之士所稱,善生居士子因父得名,亦名善生,如舍利(鹙)弗(子)因母得名。善生長者臨終時,以禮敬六方囑其子。六方之義深遠,世間凡能成一具體之物者,皆有六方:如一人有前後左右上下,即是六方,前後爲南北,左右爲東西,頭足爲上下;在數學上之叁度空間,亦即六方,如南北爲長短度,東西爲廣狹度,淺深厚薄爲上下度;乃至微塵、原子、電子,小之不可測,大之不可量,皆有六方。故平常所謂不是東西者,即不成其爲一物也。此六方即宇宙一切物之普遍相,善生長者使其子禮六方者,即對于宇宙萬事萬物起敬心也。善教善诃者,教善令作,诃惡令止。業報相續謂之命,一期報盡,色心分散,謂之命終。
禮不離乎心,心中有誠敬,則口發贊詞,身行跪拜,故禮通于叁業。志誠恭敬是意業,稱揚贊歎是語業,叉手合掌是身業。此中口出禱詞,謂我盡恭敬供養者,一盡自己的身命財産以供養之,二盡一切衆生而禮敬之。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者,即感應之道。凡有生氣之物皆有感應,而有心識之情感應更速,爾以志誠恭敬對人,人亦以志誠恭敬與爾;爾以欺诳凶惡對人,人必亦以凶惡欺诳相報。在心行上雖然視無形而聽無聞,而實最能互相感通,如關系密切之人,每能不言而喻,心心相印,聲氣相通,信義相孚,故衆生得成爲共業所感之社會國家。此可見人類本是互相關聯的,應以善行相資相助,方盡爲人之道。
東方如是,南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亦複如是,則世界即成爲和樂安善之世界矣。居士子聞父教已,即答曰唯,唯者答應甚速,謂當遵其教勑也。
丙二、正行禮
“于是善生居士子父臨終後,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此段敘善生長者命終後,其子依教奉行。于是、謂由此也。平旦即天初曉,日初出東方將明之際。沐浴而著新刍摩衣者,表其恭敬,刍摩衣此雲麻衣。拘舍葉是印度樹名,生者乃新鮮而非枯死之葉也。手執此葉用作供養;又表吉祥之義。
丙叁、述佛見
“彼時世尊過夜半平旦,著衣持缽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時,遙見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刍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
此段敘佛早起乞食時見到善生子禮敬,聽到善生子禱告。世尊乃佛之尊稱,梵語薄伽梵,即智慧圓滿,福德廣大,爲世所尊之義。遙見者,遠遠看見,形容見時的情境。
丙四、佛垂問
“世尊見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問曰:“居士子!受何沙門梵志教,教汝恭敬供養禮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執生拘舍葉,往至水邊叉手向六方禮:“東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衆生者,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我盡恭敬供養禮事彼已,彼亦當恭敬供養禮事我耶”?”
此段敘佛見已,問彼受何人教而作如是禮如是禱…
《《佛說善生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