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呼吸上,“吸气,我放下;吐气,我微笑。阿弥陀佛!”每次一辆车或红灯在面前时,我看到佛陀的眼睛对我闪耀、微笑,我就用呼吸和微笑以对。
◎禅修就是要练习如实觉知当下,在面对花朵、蓝天和孩童时都能随时随处充满喜乐。我们应该训练自己,使能除静坐与非静坐之间的藩篱。
我们应该能把禅房的静心带到日常生活之中,让它渗入你每分每秒每个细胞中。
◎行禅时,不要去想过去和未来的事,慢慢你就会觉知生命就在当下此刻。
觉醒的心
如果以正念来拥抱一个小时的痛苦,
它会在几分钟内转化,
只要去呼吸和对它微笑便可以。
觉醒的心
◎没有毁灭,就不会有新生命,就不会有生命的奇迹。
◎爱是超过语言文字和思想的。
他是一个经验、一个认识,与人、地球,乃至大我的联系。
它是欲达与自己较高关系的努力。
◎学著每一个自己,当你接纳他们时,你也正在把它们并入你的大我。
◎进化了的人是非常温善良。
◎一个不快乐的人一定会进入欲望,欲望是不快乐的头脑追求快乐的方式。
◎爱是以一种自然的礼物状态,自然来到,它是生灭相续,一执著,爱就死了。
◎爱带来自由,一个不带自由的爱不是爱。
◎在法界中,每个生命互为一体。(你把婴孩照顾好,也是把每件事照顾好)。
◎如果以正念来拥抱一个小时的痛苦,它会在几分钟内转化,只要去呼吸和对它微笑便可以。
◎我们也许不能神圣到去爱敌人,但是为了我们的健康与快乐,最好能原谅它们并忘记他们,这样才是明智之举。
◎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不会生气的人才是智者。每晚睡前,必须原谅所有的人与事。
◎没有任何人能侮辱我们或困扰我们──除非我们自己允许。
◎正念的练习即是爱的练习。
◎棍杖石头可以打断我的骨头,但语言休想动我分毫。
◎修行者应该感谢有情众生给我们无穷的机会,来修行菩提心及培养功德,若是没有众生,菩萨就不能成佛。
◎试著放松身心,尝试不受不相干的事情烦扰,让它们随来随去。
◎若人想很快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佛名号。
◎培养柔软心,随顺众生。
◎过去所做好坏都放下,只要具有信心。坚持到临命终,深信有个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从今以后,不论遇到任何顺逆境界,永不忘失求生极乐世界的好乐心,早晚至少念五分钟佛号。一心专念,发菩提心。
生命的觉醒
◎觉悟是你停止希求时出现的。
◎学佛是为了开采永恒的生命。
◎佛陀说:“我只教导一件事,那就是──苦与灭苦之道。”
◎你越是放弃自我,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
◎自我是一切苦的根源。
◎没有人真的拥有色、受、想、行和识。
◎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埋没在老病生死大海。
◎自我造成一切纷争与动乱。
◎世界以身有,身以心有,心以惑有。
◎心就只有生起和停止,没有滞留著实体。
c
◎大部份的人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自我。了解到自我的人,就是了解到“既无所谓的自我,也没有任何事物属于自我”的人。
◎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
◎因为执著自我,又产生“我所有”这就是真正的囚牢。
◎“生”的意义──不是由血肉之躯的母亲所生的“肉体之生”,而是从精神的母亲所生的“精神之生”。所谓精神的母亲,主要是指渴爱、无明与执取。渴爱为母,无明为父,这二者结合的结果就是“我”的“生”。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破除“自我”。
◎当“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心中的轮回就出现了。
◎根除自我,正是佛法的核心。
◎一切众生,皆由著我,因而幻起,六趣升沉。
◎并不是五蕴本身苦,而是执著它们为“自我”──那才是苦。
◎泯除自我的限制,就是涅槃的境界。
生命的目的
◎希望知道生命的目的,就必须透过你自己的经验和内观去研究。
◎要了解生命的目的,你必须了解人性及其生存的生命界。
◎直观洞察是人的官能发展以后的一部份。
连佛陀也必须培育他的心去体悟真正的人性。
所觉得他所住的世界是个疯狂世界,这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
◎人必须从内心的幻梦中觉醒。
◎人必须觉醒同时了解他自己,是一种数不尽的思想和行为反覆的结果。
他不是现成的;他在变而且继续在变。
他的人格是由他自己选择而决定的。
他形成的思想行为也是由他所选择。
◎人是进化树上的最高果实。
人到此阶段,他应去理解他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了解他生命的真义。
◎要了解生命的真正目的,人必须学习了解生命实质。了解生命,必须面对和了
解死亡。
◎我们深一层去想生命,我们会了解到所有世俗的幸福是一种幻觉。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须转向宗教,他必须选择和信仰一个宗教。
因为宗教是奋斗者的表现,宗教是人们最伟大的力量,它逐渐地领导人去完成自我。
它使得卑贱者变得崇高;使自私者变得不自私;使自大者变得谦逊;使傲慢者变得节制;使贪婪的变得慈悲布施;使残忍的变得善良;使主观的变得客观。
◎宗教是人类艺术和文化灵感的泉源。
◎死亡只是暂时存在的暂时结束。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财富、奢侈、高级职位和上流社会中找寻幸福。
我们把影子当成实质。
◎西方人寻求征服宇宙是为了物质的目标,佛教和东方哲学则努力与大自然协调,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我们必须择取一种宗教来清净,我们的感官并使内心和平。
◎佛陀说过:“胜利产生了嗔恨,因为被征服者是不幸福的。
放弃了胜利和失败的执著才是满足和愉快。”──《法句经》
◎静下感官的秘诀是排除贪欲,因为贪欲是烦恼的根本。
◎世俗的快乐找不到永恒的幸福,因为世间任何东西是无常的。
◎钱可买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
钱可买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
钱可买到食物,但买不到食欲;
钱可买到装饰,但买不到庄严;
钱可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安;
钱可买到医药,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买到奢侈,但买不到平静;
钱可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幸福;
钱可买到宗教,但买不到解脱。
◎若你能学到知足,静下你的感官和定下你的心,你就能发现到生活真正的目的──寻求永恒的幸福。
◎知足是控制感官疯狂倾向的唯一办法,我们不应做感官的奴隶,须做感官的主人。
◎生活的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但是目的不是来自于外在,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做习惯的主人
◎习惯最初是蛛丝,最后变成巨索。
◎人类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克服自己最大的缺点时。
◎正当的习惯,大都由自制和自我的训练而养成。
◎习惯是一个人行为与思想的真正领导者。
◎一个人在能移动世界之前,必须先移动自己才行。
◎好习惯有四:准时、正确、恒心和迅速。
缺少了第一种,光阴就要被浪费;
不具备第二种,就要错误百出;
没有第三种,就无法获致良好的成果;
没有第四种,就会错过良机。
◎偷一根针的人,也将会偷一头牛。
◎别让自己成为习惯的产物。
◎好习惯即是福。
◎行为会养成习惯,习惯会造成性格,性格会缔造命运。
◎有习气就是众生,无习气就是圣贤。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
◎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
◎性格其实是习惯的延伸。
◎我们要做“习惯”的主人,不要做“习惯”的仆人。
◎学道之人,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恶是猛虎,欲是深渊。
◎正确的修行应该能塑造完美的人格,圆融的生活态度,与一切无碍的智慧。
◎纵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来。
◎佛陀说:“信心是我所播的种子,智慧是我所耕的犁;抑制身口意的恶业,就是在我心田里除草,精进是我所牵的牛,去而不返,进而行慈,将我运到安祥的境地。”
超越与实践
◎佛陀在他的教诲中,提供了我们道德行的准则,他认为人们虽然生活在无常的痛苦中,然而只要我们学会了认清自我,并且依循佛法去自我持守,便能体会到实质的幸福、喜乐。
◎佛教不是要拿来作学问的,而是要人在寻常生活中引导自己发掘生命的意义及目的。
◎佛教乃渡过生命之河的旅程,是从无知、贪婪和死亡的常识性河岸到智慧和启悟的彼岸的一次转运。
◎“一个又一个浪花永恒地在追逐著。”
“生命是一个旅程。死亡是复归于泥土。宇宙像旅店,过去的岁月尘埃。”
◎如果一个完全超越了个人中心,那么除了慈悲之外还有什么呢?
◎菩萨是一位决心不遗弃世间“直到连草木都悟了道的人物。”
◎菩萨的心愿──
让我做病人的慰藉者,医治者和服务者直到病痛永不再犯;
让我用食物和饮料之雨,来解除众生饥饿和干渴的苦;
让我做时代终结时饥荒中的饮料和食粮;
让我变成一间穷人的永无匮乏的仓库,为他们的需要配备多样的物品来服务他们。
我自己个人的存在以及快乐,所有我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正直,
我都无动于衷地放弃了,但愿众…
《真理手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