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都能得到安乐与解脱。
◎佛陀是沉默的圣人,智慧的化身,兼具冷静的头脑和炽热的心。
◎罪恶是我们自己去做的,痛苦只有我们自己来承受,停止错误只有靠我们自己,要变成纯洁只有靠我们自己。
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救我们,没有人能也没有人会;
我们自己必须走上正道;佛陀只不过指示了道路。
◎心如工厂,有严格的品管,正常的作业流程,良好的环保观念,必定能制造出上好的产品。生活里,拥有一颗经过品管的“不动之心”,没有是非的污水,没有烦恼的黑烟,如此清净,人人才欢喜亲近“放光的人”。
◎任何的修行法门,都意在使我们改心换性,令刚强得柔软,诤论化祥和,嗔恨转慈悲,愚痴成智慧,具足健全的人格,所谓“人成即佛成”。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我们行道的眼目、度往彼岸的舟航。
◎换个角度,世界就光明。一池落花、一轮明月,两样心情。
◎《华严经》说:
如来的心“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
凡夫的心原与如来并无二致,只要懂得化悭心为舍心,化嗔心为喜心,化贪心为施心,化杀心为慈心,自然解冤消愁。改变外在的环境,不如改变我们内在的心境。
◎佛是觉人觉世的大觉悟者,所要推动的是觉济人类的宗教运动与工作,我们应奉献自己整个身命,参加觉人济世的运动,以坚定的信仰来接受,来服从,来拥护,从事佛法的实行与教化,所以常说“信受勤奉行”。
佛法与人生
◎佛教是以佛陀为模范、为导师,而从真理的了解体验与道德的实践中,完成自己的究竟解脱。
◎“佛教之正法,以教证为体。”
◎探究人生意义而到达深处,即是宗教。
◎成佛,是体悟真理,实现自由。佛陀说法,即是宣扬此真理与自由之光。
◎诸佛皆在人间成佛,开演教化,使人类同得正觉。
◎惟有人类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学者。
◎佛是人间的正觉者,是由人成佛的,是净化人性而达到正觉解脱的。
所以人人可以由人成佛,到达“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结论。
◎人间有什么特胜?
( 1)环境──苦乐参半的人间,知苦而能厌苦,有时间去考虑参究,才是体悟真理与实现自由的道场。
( 2)惭愧──止息意──梵行胜。
人趣有惭愧心,惭愧是自顾不足,要求改善的同上心。
( 3)智慧──忆念胜。人能从经验的记忆中,发抉择,量度等慧力,能设法解决问题,改善环境、身心,进而探求人生的秘奥,到达彻底的解脱。
( 4)坚忍──勇猛胜。于娑婆世界,趋向自利利他的善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直达圆满至善的境地。以人类的三特胜,完成佛陀的三德──大悲、大智、大雄力。
◎有精勤的实行者,就有现觉法性者。
◎应重视人间,为正觉的解脱,而励行理智的德行。
正见与正行
◎一切法都在变化中,有衰败,令人不安,因此而有忧恼 ,此是苦的本意。
◎凡夫得失心重,即使拥有一切,但喜悦的后面,即是忧虑──怕失去所得,缺乏安全、安稳的感受。
所以佛陀说苦,不是消极的态度,是要众生认识人生的事实真相,进一步去找出原因,消除苦恼。
◎凡是因缘所生,本性毕竟空寂。
◎诸法的本体自性不可得,但并不是否定因缘的作用。
◎要以不执著、不贪著的心境修福修慧。
◎把握流转缘起的原因,于是控制他、转变他。
此流转中的缘起法,其性本空,无实体性。
◎在十二因缘中所说的“爱”,是指以自我为中心与自我利益为主的感情作用,而不同于以慈悲心为主的大爱。
◎佛陀教诫弟子要“守护根门”。
在根境相触时,如有智慧的观照,就称为“明相应触”,那就能从此透出,截断十二缘起的连锁。
◎没有智慧以外的真理,也没有真理以外的智慧;一切法的自性均是不可得。
菩萨依智慧行──悟空理,修中道行──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消除身心、自我、物我间的种种错误,即拔除了苦的根本,不怖于生死。
◎佛教戒律的特色,是道德的感化与法律的制裁,两者统一起来。
是在充满道德精神的感化之下,有一种法律制裁的限制。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一般人有三种挂碍:
( 1)对身的挂碍。
学佛并不是保证大家不病不死,其真正目的是要消人心中的无明和执著,把痛若和烦恼之根拔掉。
( 2)对名的挂碍。
好出名、好清誉均是个挂碍。“誉之所至,谤亦随之。”例:襌师养弃婴。
( 3)对情的挂碍。
喜观的挂碍,怨恨的也挂碍。佛法并不否定世间人情的重要,但盲目的感情或无智慧的感情,是烦恼之源,应设法使之升华和净化,将私爱转为慈悲。
◎释尊所创建的根本佛教,包含了两个内容:
( 1)法。(2)律。“尊之以法,齐之以解”,
这二者的相应协调,才是佛法的整体。
◎“见和同解”──如缘起、无我、平等、大悲、自觉、觉他、救人救世等。
◎戒,其实是最好的环保专家,为我们预约美好的今生和来生。
◎真正的戒律,是用于开发自我光明的本性,人格圆成的规矩。
◎修行,学习一份清净心,何谓清净心呢?
打坐念佛、礼忏诵经,只是使我们得到一时的清净而已,真正的清净心,就是菩萨心,充满服务奉献的心。
◎“朝念八大觉,晚诵般若经;皈依虔发愿,随息念佛眠。”
出家与正觉
◎释尊的出家,是感觉到“世间大苦”的深切经验,是将自己的痛苦与众生的痛苦打成一片,见众生的痛苦而想到自己的痛苦。
自悯悯人,于是不忍再享受王宫的福乐,为了探索解脱自我与众生共进的大道,决意摆脱一切去出家。
◎出家,是勘破家庭私欲占有制的染著,难舍能舍,难忍能忍,解放自我为世界的新人。
◎热肠而冷眼的去透视人间。锻炼自己,作得主,站得稳,养成为世为人的力量。
◎不从自我的立场看世间,才能真正的理解世间,救护世间。
◎戒三种憍逸而出家──青春之憍逸、健康之憍逸、生存之憍逸。
◎“我由释迦族之家出家,并非渴望俗世的欲望而来。”
◎出家,不是逃避现实,是忘却我所有的世间,勘破自我。
◎否定了定乐与苦行,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的缘起观,完成圆满的正觉。
◎正觉的本质是“缘起”,而所谓缘起就是存在的法则──永远之法则。所谓存在的法则是和存在永久共存的。其本质,就是“相依性”的,就是“关系性”的,或者原因结果(因果)的法则。
◎一切万物是以缘的存在而存在,所以消灭缘即可以消灭为缘所存在的一切。
◎归依法可分为三:真谛法、中道法、解脱法。
◎老、死(苦)就是“缘生”,有“缘”即生、老、死。
因此消灭“缘”(无知、无明),即可以消灭老、死。
跃动的生命
学习活在当下。
体验当下的快乐。
欣赏当下的一切。
跃动的生命
跃动的生命
◎学习活在当下,体验当下的快乐,欣赏当下的一切。
◎接受现况,乃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
◎岁月最宽大的恩宠,就是逝去的过往不再回头。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握无限,刹那即永恒。
◎所谓的生活,应该是专心活在当下,把握当下,因为它一去不复返。
◎一个今天抵得上两个明天。撕一张日历,很简单,把握住一天,却不容易。
◎用心过活每一天,就像那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把一天当一辈子用吧!
◎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今天总合而成,每个今天都充实地过,一生便会充实。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今天的一颗蛋,胜过明天的一只鸡。
◎学习成长的机会不在未来,而在每一个活著的当下。
◎追悔过去,不如把握现在,奋斗将来!。
◎人生中最美的时刻就是──现在。不要浪费生命!
◎世上没有所谓的小事,宇宙是由“小事”环环相接而成。
◎时间就是我们当下的呼吸,每一刻都应该全心全意地生活。
◎后念不生,前念自绝,三世无物,无心无佛。
◎人无百岁寿,常怀千岁忧。
◎未来是属于勤勉于现在的人。千古在于此一日。
◎“禅”就是活在现前这一刹那,不前瞻亦不后顾。
◎体悟每天都是生命最好的一刻,才能算是了解人生的人。
◎欲知过去,但看现在;欲知未来,但看现在。
◎解脱不要等未来,解脱是现在的课题,不是死后才能得到。
◎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掌握现在,拥有一切,拥有生命。
◎自私的心田里,永远长不出同情的花朵。
◎寂寞使人发现自己,觉悟的达成来自于远离。
◎正当的动机远比正当的行为更重要。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
◎饥饿是最好的调味料,痛苦是修行者的好朋友。
◎人生是由微笑和啜泣所构成。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成功却一定要努力。
◎真正的成功,是使自己成功,也让对手成功。
◎我们从自然手上收到的最大礼物就是生命。
◎爱你所做的一切,不要做你所爱的一切。
◎不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真实的生命
◎呼吸连结我们的身和心,有时我们的身在做一件事,心却在想著另一件事,身心不能合一;经由集中意识地呼吸,我们把身心唤回一处;因此觉知的呼吸是使身心合而为一的重要桥梁。
◎“呼吸!你如实地活著”,如此就能完全回归本我,活在当下。
◎看著糟透了的…
《真理手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