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理手冊(海濤法師編著)▪P3

  ..續本文上一頁生都能得到安樂與解脫。

  ◎佛陀是沈默的聖人,智慧的化身,兼具冷靜的頭腦和熾熱的心。

  ◎罪惡是我們自己去做的,痛苦只有我們自己來承受,停止錯誤只有靠我們自己,要變成純潔只有靠我們自己。

  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救我們,沒有人能也沒有人會;

  我們自己必須走上正道;佛陀只不過指示了道路。

  ◎心如工廠,有嚴格的品管,正常的作業流程,良好的環保觀念,必定能製造出上好的産品。生活裏,擁有一顆經過品管的“不動之心”,沒有是非的汙水,沒有煩惱的黑煙,如此清淨,人人才歡喜親近“放光的人”。

  ◎任何的修行法門,都意在使我們改心換性,令剛強得柔軟,诤論化祥和,嗔恨轉慈悲,愚癡成智慧,具足健全的人格,所謂“人成即佛成”。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我們行道的眼目、度往彼岸的舟航。

  ◎換個角度,世界就光明。一池落花、一輪明月,兩樣心情。

  ◎《華嚴經》說:

  如來的心“離諸谄诳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

  凡夫的心原與如來並無二致,只要懂得化悭心爲舍心,化嗔心爲喜心,化貪心爲施心,化殺心爲慈心,自然解冤消愁。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

  ◎佛是覺人覺世的大覺悟者,所要推動的是覺濟人類的宗教運動與工作,我們應奉獻自己整個身命,參加覺人濟世的運動,以堅定的信仰來接受,來服從,來擁護,從事佛法的實行與教化,所以常說“信受勤奉行”。

  

  佛法與人生

  ◎佛教是以佛陀爲模範、爲導師,而從真理的了解體驗與道德的實踐中,完成自己的究竟解脫。

  ◎“佛教之正法,以教證爲體。”

  ◎探究人生意義而到達深處,即是宗教。

  ◎成佛,是體悟真理,實現自由。佛陀說法,即是宣揚此真理與自由之光。

  ◎諸佛皆在人間成佛,開演教化,使人類同得正覺。

  ◎惟有人類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學者。

  ◎佛是人間的正覺者,是由人成佛的,是淨化人性而達到正覺解脫的。

  所以人人可以由人成佛,到達“一切衆生皆成佛道”的結論。

  ◎人間有什麼特勝?

  ( 1)環境──苦樂參半的人間,知苦而能厭苦,有時間去考慮參究,才是體悟真理與實現自由的道場。

  ( 2)慚愧──止息意──梵行勝。

  人趣有慚愧心,慚愧是自顧不足,要求改善的同上心。

  ( 3)智慧──憶念勝。人能從經驗的記憶中,發抉擇,量度等慧力,能設法解決問題,改善環境、身心,進而探求人生的秘奧,到達徹底的解脫。

  ( 4)堅忍──勇猛勝。于娑婆世界,趨向自利利他的善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直達圓滿至善的境地。以人類的叁特勝,完成佛陀的叁德──大悲、大智、大雄力。

  ◎有精勤的實行者,就有現覺法性者。

  ◎應重視人間,爲正覺的解脫,而勵行理智的德行。

  

  正見與正行

  ◎一切法都在變化中,有衰敗,令人不安,因此而有憂惱 ,此是苦的本意。

  ◎凡夫得失心重,即使擁有一切,但喜悅的後面,即是憂慮──怕失去所得,缺乏安全、安穩的感受。

  所以佛陀說苦,不是消極的態度,是要衆生認識人生的事實真相,進一步去找出原因,消除苦惱。

  ◎凡是因緣所生,本性畢竟空寂。

  ◎諸法的本體自性不可得,但並不是否定因緣的作用。

  ◎要以不執著、不貪著的心境修福修慧。

  ◎把握流轉緣起的原因,于是控製他、轉變他。

  此流轉中的緣起法,其性本空,無實體性。

  ◎在十二因緣中所說的“愛”,是指以自我爲中心與自我利益爲主的感情作用,而不同于以慈悲心爲主的大愛。

  ◎佛陀教誡弟子要“守護根門”。

  在根境相觸時,如有智慧的觀照,就稱爲“明相應觸”,那就能從此透出,截斷十二緣起的連鎖。

  ◎沒有智慧以外的真理,也沒有真理以外的智慧;一切法的自性均是不可得。

  菩薩依智慧行──悟空理,修中道行──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消除身心、自我、物我間的種種錯誤,即拔除了苦的根本,不怖于生死。

  ◎佛教戒律的特色,是道德的感化與法律的製裁,兩者統一起來。

  是在充滿道德精神的感化之下,有一種法律製裁的限製。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一般人有叁種挂礙:

  ( 1)對身的挂礙。

  學佛並不是保證大家不病不死,其真正目的是要消人心中的無明和執著,把痛若和煩惱之根拔掉。

  ( 2)對名的挂礙。

  好出名、好清譽均是個挂礙。“譽之所至,謗亦隨之。”例:襌師養棄嬰。

  ( 3)對情的挂礙。

  喜觀的挂礙,怨恨的也挂礙。佛法並不否定世間人情的重要,但盲目的感情或無智慧的感情,是煩惱之源,應設法使之升華和淨化,將私愛轉爲慈悲。

  ◎釋尊所創建的根本佛教,包含了兩個內容:

  ( 1)法。(2)律。“尊之以法,齊之以解”,

  這二者的相應協調,才是佛法的整體。

  ◎“見和同解”──如緣起、無我、平等、大悲、自覺、覺他、救人救世等。

  ◎戒,其實是最好的環保專家,爲我們預約美好的今生和來生。

  ◎真正的戒律,是用于開發自我光明的本性,人格圓成的規矩。

  ◎修行,學習一份清淨心,何謂清淨心呢?

  打坐念佛、禮忏誦經,只是使我們得到一時的清淨而已,真正的清淨心,就是菩薩心,充滿服務奉獻的心。

  ◎“朝念八大覺,晚誦般若經;皈依虔發願,隨息念佛眠。”

  

  出家與正覺

  ◎釋尊的出家,是感覺到“世間大苦”的深切經驗,是將自己的痛苦與衆生的痛苦打成一片,見衆生的痛苦而想到自己的痛苦。

  自憫憫人,于是不忍再享受王宮的福樂,爲了探索解脫自我與衆生共進的大道,決意擺脫一切去出家。

  ◎出家,是勘破家庭私欲占有製的染著,難舍能舍,難忍能忍,解放自我爲世界的新人。

  ◎熱腸而冷眼的去透視人間。鍛煉自己,作得主,站得穩,養成爲世爲人的力量。

  ◎不從自我的立場看世間,才能真正的理解世間,救護世間。

  ◎戒叁種憍逸而出家──青春之憍逸、健康之憍逸、生存之憍逸。

  ◎“我由釋迦族之家出家,並非渴望俗世的欲望而來。”

  ◎出家,不是逃避現實,是忘卻我所有的世間,勘破自我。

  ◎否定了定樂與苦行,以敏銳的智慧,從中道的緣起觀,完成圓滿的正覺。

  ◎正覺的本質是“緣起”,而所謂緣起就是存在的法則──永遠之法則。所謂存在的法則是和存在永久共存的。其本質,就是“相依性”的,就是“關系性”的,或者原因結果(因果)的法則。

  ◎一切萬物是以緣的存在而存在,所以消滅緣即可以消滅爲緣所存在的一切。

  ◎歸依法可分爲叁:真谛法、中道法、解脫法。

  ◎老、死(苦)就是“緣生”,有“緣”即生、老、死。

  因此消滅“緣”(無知、無明),即可以消滅老、死。

  

  躍動的生命

  學習活在當下。

  體驗當下的快樂。

  欣賞當下的一切。

  躍動的生命

  躍動的生命

  ◎學習活在當下,體驗當下的快樂,欣賞當下的一切。

  ◎接受現況,乃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

  ◎歲月最寬大的恩寵,就是逝去的過往不再回頭。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握無限,刹那即永恒。

  ◎所謂的生活,應該是專心活在當下,把握當下,因爲它一去不複返。

  ◎一個今天抵得上兩個明天。撕一張日曆,很簡單,把握住一天,卻不容易。

  ◎用心過活每一天,就像那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把一天當一輩子用吧!

  ◎人的一生是由無數個今天總合而成,每個今天都充實地過,一生便會充實。

  ◎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今天的一顆蛋,勝過明天的一只雞。

  ◎學習成長的機會不在未來,而在每一個活著的當下。

  ◎追悔過去,不如把握現在,奮鬥將來!。

  ◎人生中最美的時刻就是──現在。不要浪費生命!

  ◎世上沒有所謂的小事,宇宙是由“小事”環環相接而成。

  ◎時間就是我們當下的呼吸,每一刻都應該全心全意地生活。

  ◎後念不生,前念自絕,叁世無物,無心無佛。

  ◎人無百歲壽,常懷千歲憂。

  ◎未來是屬于勤勉于現在的人。千古在于此一日。

  ◎“禅”就是活在現前這一刹那,不前瞻亦不後顧。

  ◎體悟每天都是生命最好的一刻,才能算是了解人生的人。

  ◎欲知過去,但看現在;欲知未來,但看現在。

  ◎解脫不要等未來,解脫是現在的課題,不是死後才能得到。

  ◎想編織未來的美夢,現在正是時候,掌握現在,擁有一切,擁有生命。

  ◎自私的心田裏,永遠長不出同情的花朵。

  ◎寂寞使人發現自己,覺悟的達成來自于遠離。

  ◎正當的動機遠比正當的行爲更重要。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學問不透。。

  ◎饑餓是最好的調味料,痛苦是修行者的好朋友。

  ◎人生是由微笑和啜泣所構成。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成功卻一定要努力。

  ◎真正的成功,是使自己成功,也讓對手成功。

  ◎我們從自然手上收到的最大禮物就是生命。

  ◎愛你所做的一切,不要做你所愛的一切。

  ◎不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真實的生命

  ◎呼吸連結我們的身和心,有時我們的身在做一件事,心卻在想著另一件事,身心不能合一;經由集中意識地呼吸,我們把身心喚回一處;因此覺知的呼吸是使身心合而爲一的重要橋梁。

  ◎“呼吸!你如實地活著”,如此就能完全回歸本我,活在當下。

  ◎看著糟透了的…

《真理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