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P2

  ..续本文上一页疑未了,佛乃重重破之耳。当知其破处,正是显此金刚智体处;破后即较量功德者,以妄破则体显,体显则用生,用生故出生无量无边之福德也。

  二、逐疑解释答,即十二段中之第二段至第十二段是。更总为二:甲、就菩萨法明,自第二段至第七段是,亦即原分自第五分至第十七分是。乙、就如来法明,自第八段至第十二段是,亦即原分自第十八分至第三十二分前半是。先就菩萨法明,有六段。

  (二) 从度生所求佛果明──第五、第六分上文云无众生可度,空生遂疑:菩萨得证佛果,无不由度众生而来,既云无生可度,菩萨从何而证佛果。佛遂问之曰:可以身相见如来不?空生经佛一问,即悟如来身相本来空寂,不应于此相上执著分别。下文所有问答之意,大约相同。盖诸佛法身,本来离一切相、一切分别,故不可见;即佛之自受用身,亦周遍法界,等同虚空,不可得见;佛他受用身及应化身,虽不可见,然随各人所见各各不同,以其本无定相可见,不过随心变现,究竟是一种虚妄之法,非金刚般若本体,以本体不可以相见故。若见诸相非相者,破一切虚妄也。即见如来者,妄破而体显也。体显则智用生,故下即云一念生净信,得福无量,此净信本于空一切妄想而生,故其得福德亦等同法性无量无边矣。下复就无四相等明者,重显一切法相无不空寂,究竟不应取著耳。

  (三) 就佛果所证所说明──第七、第八分据上二段而言,则菩萨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空生遂疑:今者如来又由何所证而说法耶?不知金刚般若体性,本非妄见所能取,亦非语言可能道。凡一切法,皆无有决定相可取可说,以法即非法故。无为法、指金刚智体;差别、指金刚智用。此明降伏其心。下明应如是住,此四句偈,一一字皆显金刚体性,故受持之福德殊胜。此经即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之金刚般若体用,故佛法全体即此经,诸佛之法无不从此经出。实则诸佛之法既即此经,并无能出所出,佛法亦即非佛法。

  (四) 就证说所果所行明──第九、十、十一、十二分此第九分就小乘所证之果,所修之行,以明当体空寂常住不动之金刚般若体性。因上文言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遂疑既云无为法,云何复有差别耶?佛乃以其所证者一一征问之,空生遂悟四果当体全空,毫无自性,虽有其名,并无其实。是以四果非果,差别非差别,亦无所修之行,以实无所行,乃名之曰阿兰那行耳。

  第十分就大乘果行以明金刚智体。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从果上显。菩萨庄严佛土,从因上显。以果因皆不可得,显出非因非果之法身自性。菩萨庄严佛土,即是以大慈悲心灭度一切众生;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即是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以一切毕竟空寂,显现本来之妙真如性,即是清净心,具足万法;一有所住,即为法缚,而不清净矣。譬如手能执一切物,若执一物,余物皆不能执,则成专执此物之手矣。大身指报身言。非身名大身者,谓遍满法界法皆是非身,而大身即以此一切法为其身,故名大身。

  上九、十两分皆明不空之真空,此十一、十二两分明非有之妙有。以一切所证之理,所说之义,若因若果,无不空寂。妄想空故,智体显现;智体显现故,智用殊胜,得福无量。以此经全是显佛之法身,故此经即佛法身舍利,一字一句,皆系佛之法性身所现,故经典所在之处,即为三宝所在处也。

  (五) 就现在当处所闻所见明──第十三分此疑余者可空,而现在当前闻佛所说之金刚般若波罗密之法相,及所见依报之佛土,正报之佛身,总不可空。佛乃显其无不皆空,故云:般若波罗密,非般若波罗密,即空此法相也。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以依报空寂,显金刚智体;三十二相非三十二相,以正报空寂,显此金刚智体;体显用生,故福德无量。

  (六) 就后先能持能修明──第十四、十五、十六分此就后世众生持此经,及佛过去修此行,而明此金刚智体。实相无相,非生因之所生,及了因之所了,必信心清净不著于相,乃能生此非相之实相。来世众生取著一切相,皆不能了解此义,故不能受持;真能受持者,必能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得诸佛平等法身,故名诸佛。第一波罗密,即般若波罗密;以相即非相,故般若非般若。上就当来众生言,下就佛过去修忍辱行而言,以显离相之功用。若心有所住,即非依所教而住,故应无住而住,无修而修。此法无实虚者,以本无所得故。十五、十六两分,皆显不住相修持之福德无量耳。

  (七) 就菩萨能行自身明──第十七分前数段,皆就所行之因果明其空寂,以显金刚智体,此则就菩萨能行之自身而言,所谓前空所空,今空能空。故须菩提重兴前问,佛重申前答,以明一切法当体皆是平等真如,常住法身,是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无一法非佛法。又恐其执著有一了达法即非法之菩萨,故言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若通达人法二无我者,真是菩萨。(八) 就如来妙智观机明──第十八、十九分此下就如来法明,有五段。五眼明佛能观机之妙智,无数世界中无数众生之无数心,明所观之机。众生若干种心,本无空间之表现,只有时间之相续,而过去既过去,未来尚未来,现在又不住,故心相差别虽多,而毫无自体可得。以其实体即如来所证之平等法性涅槃妙心故,故无不悉知悉见。又恐执于空无,故云:福德无即福德多。并可例知诸心即非心,非心即真心也。

  (九) 就如来现身说明法──第廿、廿一分佛之身相无论如何庄严,皆由众生妄想所见;故应了身相即非身相,始与离相之法身相应。既无身相可得,亦无有法可说。空生遂疑:未来众生,恐不易信此空而不空,有而不有之甚深妙法,佛遂以众生本非众生,何有生信与不生信破之。(十) 就如来证果修因明──第廿二、廿三、廿四分此明如来证即无证,修即非修。无修而修,修此因行;无得而得,得此大果。故持此经,福不可量。

  (十一) 就如来度生应化明──第廿五、廿六、廿七、廿八分若有一度众生之念,必取著于众生相,即有四相矣。有我乃凡夫之见,然凡夫亦无实相,以当体空寂故。以相即非相,故应不即三十二相以观如来。以一切诸相既本来平等,当体即是如来法身本体,本无有生,从何有灭?故不应灭相以观如来。能将此一切法无我之理,忍可于心,行于六度,不贪著福德,而所受之福德自无量矣。(十二) 就如来威仪住持知见明──第廿九、卅、卅一、卅二前半分上破取色身相,此去来等破取作用相。以如来真空无住之平等法身,远离一切诸相,云何可以去来等假相见之?合微尘为世界,碎世界为微尘;微尘实有,不应从碎世界而成;世界实在,不应合微尘而成;互相假借,两皆非实。若世界实有者,即是幻合多体而成之一个体相,此一合相,既非实有,如空中花,故不可说。所可说者,皆其假名,但凡夫颠倒,执为实在耳。前四相就所取言,四见就能取言,其实能所皆同出一妄心,凡有所知所见、能知能见,皆系妄想分别执著而生。故一切知见,皆虚妄法,皆无实体,当体即妙真如性,如是知见,即显现金刚般若之无相妙体。此无相体性,不可知见,不可取著;以可知见取著者,皆是有为有相之法耳。一切有为之法,无不似有而有,有即非有,于此非有之妙有中而行于六度,即是发生金刚般若之无住妙用,亦即降伏其心、安住其心之究竟法矣。

  上来正宗分竟。自“佛说是经已”,至“信受奉行”,为流通分。如常释。(大勇记)(见海刊二卷十二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大乘宗地图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