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宗地图释

  大乘宗地图释(注一)

  太虚

  第一章 叙言

  第二章 释题

  第三章 解图

  第一节 教法

  一 历别说明(凡五十二目)

  二 综合说明

  第二节 宗义

  一 总说

  二 历别说明

  甲 性宗

  乙 相宗

  丙 律宗

  丁 禅宗

  戊 天台宗

  己 贤首宗

  庚 真言宗

  辛 净土宗

  三 综合说明

  甲 八对四类门

  乙 四单四复门

  丙 相夺互成门

  丁 平等殊胜门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教法之差别及其会归

  一 差别

  二 会归

  第二节 宗义之成立及其安置

  一 成立

  二 安置

  第三节 今后佛学之安立

  大乘宗地图(一)

  大乘宗地图(二)

  大乘宗地图(三)

  大乘宗地图(四)

  第一章 序 言

  本图创作于民国十二年,后来虽几经略改而大致无异。然此图之作,仅根据于华文佛典,其中虽参酌日本佛教,而日本佛教亦为华文系者,故此图为华文佛法之一总纲,总持华文所诠表之一切佛法也。

  最近所创世界佛学苑,其研究佛法之根据,又较吾昔根据华文者大有扩充,可分为三系:一华文系之佛法,日本、朝鲜等属之;二巴利文系之佛法,锡兰、暹罗、缅甸等属之;三藏文系之佛法,蒙古、尼泊尔、青海、西康等属之;而梵文残缺不全,可附藏文以参较之。以上三系文字所流行之佛典,为世界佛学苑研究佛法之资料,三系佛法之流行欧美已成为世界性之佛学者,首为巴利文系,次则藏文、梵文系,再次为华文、日文系也。所以现在世界佛学苑研究佛法之范围,已扩充为以全世界流行之佛法为对象,除华文系佛法以外,梵、藏文巴利文系之佛法,皆为世界佛学苑所必研究探讨者也。

  今所讲本图,虽仅根据华文系之佛法教典而作,可总摄中国之一切佛法教理行果而未摄及西藏文巴利文系佛法;然此亦从能诠之文教观之耳,佛法虽有如是三种文系表现不同,然若从所诠之理行果观之,则佛法为佛智等流法;本无二故,是一味故,如大海水之遍通也。

  复次、中国文系之佛法传有三乘、五乘之别。三乘者:声闻、缘觉二乘及菩萨乘也。五乘者: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今此所说大乘宗地图,依文观之,除大乘佛法外,人天乘善法及二乘出世法似未摄在其中,其实人天乘之善法及二乘法皆摄其中,何以故?人天善法为出世三乘法之化他方便故;亦为自趣三乘佛法之阶梯故。又摄二乘法者:一、大乘之化他方便法门须具二乘法故:菩萨以利他为胜,随众生根机化导一切,以化他故必兼通二乘法,否则方便不具,化他事业不能圆满。二、二乘佛法亦为大乘佛法之阶梯故:以二乘人除断三界烦恼,大乘菩萨亦须断除三界烦恼故;又二乘人破人我执证无我理,大乘菩萨亦破人我执证无我理故。以是义故,人天乘法及二乘法皆已摄入此大乘法中。故本图虽标题大乘,实亦总摄五乘、三乘世出世间之一切佛法。故知此图能总摄华文系一切乘之佛法也。

  第二章 释 题

  大乘者,缘广大境,发广大心,持广大法,行广大行,历广大位,证广大果,故名大乘。此有二义:一、殊胜义,高出余四乘故名曰大乘;二、普容义,总括于五乘故名曰大乘。依佛之果法言,佛于自证无为无漏有为功德法界,为利他故广宣一切教法;如是所有一切教法皆佛清净法界之等流,故佛所说一切法皆是大乘教法。宗者,宗尚、宗主义。大乘教法虽极普遍广大,然随悟入机缘不同,故有各宗之别。以无所不明之大乘教理集中于一观点而趣行果,于此一观点中集摄一切大乘佛法,故名曰宗;教理之所宗故。

  复次、依教明理,教既广博普泛,理亦广博普泛,依此教理起于观行。为起行趣果故,将所知教理集中于一观,乃可贯持胜解入三摩地,盖从散慧心而成定慧心,非有贯通诸法总持一切之一观点,则不能以一观而总万行、行行遍彻,此观所依,总摄一切教理之极则事曰宗。古云:“语之所尚,义之所尊”名曰宗者,即此意也。若无所宗主,则理散解浮故;以散浮故,不能于每念中总持一切佛法,现观一切佛法。从念念中能总持一切教理而起相应之现观,握得一切佛法之中心者方是宗故。由此言之,宗者乃摄理归旨所成之宗点,由此起行趣果以贯持其趋向者也。在学者未至反博归约时则无所宗,若至佛果,由一切智智念念证诸法实相,亦无有宗可言;是故宗者,唯在“从理起行”,“从行趣果”之行位上而建立也。如世间事业未发动之前固无宗旨,至已成就亦无宗旨,唯正作时则必有其宗旨,方能贯彻,此亦如是。

  复次、大乘贤圣及诸古德,以己能依理起行、由行趣果故,有其归纳理解于所尊尚之殊胜点以为起行趣果之宗,故有大乘各宗。此各宗虽同依大乘教法无二无别,然以行者性欲别故,或其所持经论、所承师传、所资众缘别故,得力不同建宗有异,由此传承不绝乃有各宗派别。虽此各宗及各宗派各有其所尊尚之点,然以皆对大乘佛法为统摄故,各据其宗点亦各能综括一切大乘佛法,是故各依所宗以标举其特点,则各宗各有其殊胜义;若观各宗所依所摄同为大乘教法,则各宗又皆是平等一味实无差别者也。

  地,喻三义:一、所依止义,二、能任持义,三、可游履义;具此三义,名之曰地,与瑜伽师地论之地义同。今此图所表明之一切法,及一切法所组成之此图,为大乘各宗所依故;亦能任持大乘各宗义故;是观大乘各宗之智可游履故。如大地之能为一切山河草木所依,复能任持一切山河草木及为人等可游履也。大乘宗之地,名大乘宗地,依士释也。

  图,是能诠表“图所诠法”者。图所诠法,即大乘宗地法。图较经论,不惟有名句文,并有色采,线条,位置,及组成之格式,故图较经论等更能诠表。此图是能诠表大乘宗地法义之图,故名曰大乘宗地图,依主释也。

  第三章 解 图

  第一节 教法

  一 历别说明解图有二:一、教法,二、宗义。先解教法,次明宗义。

  第一教法者,谓各宗平等所依之大乘教法,或为大乘各宗所共依之教法也(如大乘宗地(二)图)。此又有二:一、历别说明,二、综合说明。

  图中五、六、七,表五六七识,今先明正中之第六意识,如图:

  第六意识之右面红色表杂染法,左面黄色表清净法,因第六意识为染净法之中心,故居正中,色分红黄,而一切教法亦皆依第六意识为出发点以说明之。一、 就所知境上论──知识,如从闻教阅经以言,耳眼识虽闻声见色而不分别文名句义及忆持之,故闻持一切法皆在于第六意识也。又意根识所对之法境,通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在十八界中为法界,十二处为法处,故其所缘通一切法。前五各各所缘境别,且前五之所缘第六亦缘,而第六所缘则前五不能缘也。故一切大乘教法皆摄在第六识中,而一切教法皆必依此识为根据而说明,离此识则不能说明一切世出世间漏无漏法,因此一切法无不是第六所知所了所认识之境也。

  二、 就造作业上论──行为,一切有情行为造作之主动力皆在第六意识。颂云:“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又云:“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由此可知第六意识能作一切善恶诸业。有情一切行为造作莫不由于此识,前五识虽亦随之造作,力微劣故,六助伴故,意主导故,胜唯意业;故三界五趣之一切杂染业果,皆由第六意识之造作而生起也。复次、转迷为悟、转杂染成清净,亦以第六识为枢纽。初地以前前六修行,以第六为主;初地以上前七修行,亦复如是。由发动之主力独在于此,是故一切行为皆以第六意识为中心也。如大机械,虽各部机管皆有功用而不可偏缺,然发动力在汽缸。故前五、第七及诸心所等虽皆有力,而须以第六意识为主力。

  以上二义,故以第六意识为中心而说明教法。古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之一字,众祸之门”。知虽遍诸识而胜唯第六,为诸法之遍所依,亦诸行之总枢,故从此以说明于一切也。

  从六向右边观至阿赖耶,向左边观至庵摩罗,向上边观至心,向下边观至土。又有一切种识,一真法界,密严实佛,异熟报主,配置四隅。今借方向定其名称以便说明,右为东方,左为西方,上为北方,下为南方。先从东方释之:从六向正东之阿赖耶,由六至阿赖耶边之熏变,如图:

  阿赖耶

  2 熏变

  │

  六

  表明第六意识对于阿赖耶有熏变义。熏变义者,有能熏所熏义:以第六意识有能造作义,即是能熏,阿赖耶则受其所熏;由受熏故,阿赖耶中所持种子时起生灭增减等之转变,名曰熏变;故六对阿赖耶,第一为熏变义。所熏之梵语阿赖耶,此译为藏,有三藏义:一、能藏义,由阿赖耶受熏持种,望一切种能摄持故,是为能藏;此所藏者为一切种,对所藏一切种,此现行阿赖耶即为能藏。二、所藏义,由阿赖耶望诸异熟杂染现行则成所藏,以阿赖耶虽现恒行,极深细故为一切异熟报法所掩藏,由业种等所感之异熟报现前知见为异熟身器等,即由此等异熟报法覆蔽现行阿赖耶故,阿赖耶为所藏,而业及前六转识异熟法为能藏。三、执藏义,由阿赖耶望第七识则为执藏,以阿赖耶恒为我爱相应之第七识所守持藏护故,对第七识之我爱执,名我爱执藏。

  又阿赖耶译藏,藏有处义,如喜马赖耶山,喜马译雪,是雪所集处故曰雪处山。阿赖耶为我爱执相应之第七识爱著处,故曰我爱执藏;为一切杂染法所覆藏处,故曰所藏;为能贮藏一切诸种子处,故曰能藏。──以上为六东对阿赖耶熏变之略解。

  由阿赖耶向东北面有一切种识,如图:

  ┌────┐

  3 │一切种识├──因──因──阿赖耶

  └────┘

  表阿赖耶与一切种识之关系,即显阿赖耶摄藏之一切种子,故图中有“一切种识”。然此一切种识,虽通为“无漏种”之依,但阿赖耶中之一切种偏指一切有漏种言。种子之法,虽无显现相用可以分别,约义言之,正指能…

《大乘宗地图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乘宗地引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