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宗地圖釋

  大乘宗地圖釋(注一)

  太虛

  第一章 敘言

  第二章 釋題

  第叁章 解圖

  第一節 教法

  一 曆別說明(凡五十二目)

  二 綜合說明

  第二節 宗義

  一 總說

  二 曆別說明

  甲 性宗

  乙 相宗

  丙 律宗

  丁 禅宗

  戊 天臺宗

  己 賢首宗

  庚 真言宗

  辛 淨土宗

  叁 綜合說明

  甲 八對四類門

  乙 四單四複門

  丙 相奪互成門

  丁 平等殊勝門

  第四章 結論

  第一節 教法之差別及其會歸

  一 差別

  二 會歸

  第二節 宗義之成立及其安置

  一 成立

  二 安置

  第叁節 今後佛學之安立

  大乘宗地圖(一)

  大乘宗地圖(二)

  大乘宗地圖(叁)

  大乘宗地圖(四)

  第一章 序 言

  本圖創作于民國十二年,後來雖幾經略改而大致無異。然此圖之作,僅根據于華文佛典,其中雖參酌日本佛教,而日本佛教亦爲華文系者,故此圖爲華文佛法之一總綱,總持華文所诠表之一切佛法也。

  最近所創世界佛學苑,其研究佛法之根據,又較吾昔根據華文者大有擴充,可分爲叁系:一華文系之佛法,日本、朝鮮等屬之;二巴利文系之佛法,錫蘭、暹羅、緬甸等屬之;叁藏文系之佛法,蒙古、尼泊爾、青海、西康等屬之;而梵文殘缺不全,可附藏文以參較之。以上叁系文字所流行之佛典,爲世界佛學苑研究佛法之資料,叁系佛法之流行歐美已成爲世界性之佛學者,首爲巴利文系,次則藏文、梵文系,再次爲華文、日文系也。所以現在世界佛學苑研究佛法之範圍,已擴充爲以全世界流行之佛法爲對象,除華文系佛法以外,梵、藏文巴利文系之佛法,皆爲世界佛學苑所必研究探討者也。

  今所講本圖,雖僅根據華文系之佛法教典而作,可總攝中國之一切佛法教理行果而未攝及西藏文巴利文系佛法;然此亦從能诠之文教觀之耳,佛法雖有如是叁種文系表現不同,然若從所诠之理行果觀之,則佛法爲佛智等流法;本無二故,是一味故,如大海水之遍通也。

  複次、中國文系之佛法傳有叁乘、五乘之別。叁乘者:聲聞、緣覺二乘及菩薩乘也。五乘者: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今此所說大乘宗地圖,依文觀之,除大乘佛法外,人天乘善法及二乘出世法似未攝在其中,其實人天乘之善法及二乘法皆攝其中,何以故?人天善法爲出世叁乘法之化他方便故;亦爲自趣叁乘佛法之階梯故。又攝二乘法者:一、大乘之化他方便法門須具二乘法故:菩薩以利他爲勝,隨衆生根機化導一切,以化他故必兼通二乘法,否則方便不具,化他事業不能圓滿。二、二乘佛法亦爲大乘佛法之階梯故:以二乘人除斷叁界煩惱,大乘菩薩亦須斷除叁界煩惱故;又二乘人破人我執證無我理,大乘菩薩亦破人我執證無我理故。以是義故,人天乘法及二乘法皆已攝入此大乘法中。故本圖雖標題大乘,實亦總攝五乘、叁乘世出世間之一切佛法。故知此圖能總攝華文系一切乘之佛法也。

  第二章 釋 題

  大乘者,緣廣大境,發廣大心,持廣大法,行廣大行,曆廣大位,證廣大果,故名大乘。此有二義:一、殊勝義,高出余四乘故名曰大乘;二、普容義,總括于五乘故名曰大乘。依佛之果法言,佛于自證無爲無漏有爲功德法界,爲利他故廣宣一切教法;如是所有一切教法皆佛清淨法界之等流,故佛所說一切法皆是大乘教法。宗者,宗尚、宗主義。大乘教法雖極普遍廣大,然隨悟入機緣不同,故有各宗之別。以無所不明之大乘教理集中于一觀點而趣行果,于此一觀點中集攝一切大乘佛法,故名曰宗;教理之所宗故。

  複次、依教明理,教既廣博普泛,理亦廣博普泛,依此教理起于觀行。爲起行趣果故,將所知教理集中于一觀,乃可貫持勝解入叁摩地,蓋從散慧心而成定慧心,非有貫通諸法總持一切之一觀點,則不能以一觀而總萬行、行行遍徹,此觀所依,總攝一切教理之極則事曰宗。古雲:“語之所尚,義之所尊”名曰宗者,即此意也。若無所宗主,則理散解浮故;以散浮故,不能于每念中總持一切佛法,現觀一切佛法。從念念中能總持一切教理而起相應之現觀,握得一切佛法之中心者方是宗故。由此言之,宗者乃攝理歸旨所成之宗點,由此起行趣果以貫持其趨向者也。在學者未至反博歸約時則無所宗,若至佛果,由一切智智念念證諸法實相,亦無有宗可言;是故宗者,唯在“從理起行”,“從行趣果”之行位上而建立也。如世間事業未發動之前固無宗旨,至已成就亦無宗旨,唯正作時則必有其宗旨,方能貫徹,此亦如是。

  複次、大乘賢聖及諸古德,以己能依理起行、由行趣果故,有其歸納理解于所尊尚之殊勝點以爲起行趣果之宗,故有大乘各宗。此各宗雖同依大乘教法無二無別,然以行者性欲別故,或其所持經論、所承師傳、所資衆緣別故,得力不同建宗有異,由此傳承不絕乃有各宗派別。雖此各宗及各宗派各有其所尊尚之點,然以皆對大乘佛法爲統攝故,各據其宗點亦各能綜括一切大乘佛法,是故各依所宗以標舉其特點,則各宗各有其殊勝義;若觀各宗所依所攝同爲大乘教法,則各宗又皆是平等一味實無差別者也。

  地,喻叁義:一、所依止義,二、能任持義,叁、可遊履義;具此叁義,名之曰地,與瑜伽師地論之地義同。今此圖所表明之一切法,及一切法所組成之此圖,爲大乘各宗所依故;亦能任持大乘各宗義故;是觀大乘各宗之智可遊履故。如大地之能爲一切山河草木所依,複能任持一切山河草木及爲人等可遊履也。大乘宗之地,名大乘宗地,依士釋也。

  圖,是能诠表“圖所诠法”者。圖所诠法,即大乘宗地法。圖較經論,不惟有名句文,並有色采,線條,位置,及組成之格式,故圖較經論等更能诠表。此圖是能诠表大乘宗地法義之圖,故名曰大乘宗地圖,依主釋也。

  第叁章 解 圖

  第一節 教法

  一 曆別說明解圖有二:一、教法,二、宗義。先解教法,次明宗義。

  第一教法者,謂各宗平等所依之大乘教法,或爲大乘各宗所共依之教法也(如大乘宗地(二)圖)。此又有二:一、曆別說明,二、綜合說明。

  圖中五、六、七,表五六七識,今先明正中之第六意識,如圖:

  第六意識之右面紅色表雜染法,左面黃色表清淨法,因第六意識爲染淨法之中心,故居正中,色分紅黃,而一切教法亦皆依第六意識爲出發點以說明之。一、 就所知境上論──知識,如從聞教閱經以言,耳眼識雖聞聲見色而不分別文名句義及憶持之,故聞持一切法皆在于第六意識也。又意根識所對之法境,通有漏無漏、有爲無爲,在十八界中爲法界,十二處爲法處,故其所緣通一切法。前五各各所緣境別,且前五之所緣第六亦緣,而第六所緣則前五不能緣也。故一切大乘教法皆攝在第六識中,而一切教法皆必依此識爲根據而說明,離此識則不能說明一切世出世間漏無漏法,因此一切法無不是第六所知所了所認識之境也。

  二、 就造作業上論──行爲,一切有情行爲造作之主動力皆在第六意識。頌雲:“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又雲:“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由此可知第六意識能作一切善惡諸業。有情一切行爲造作莫不由于此識,前五識雖亦隨之造作,力微劣故,六助伴故,意主導故,勝唯意業;故叁界五趣之一切雜染業果,皆由第六意識之造作而生起也。複次、轉迷爲悟、轉雜染成清淨,亦以第六識爲樞紐。初地以前前六修行,以第六爲主;初地以上前七修行,亦複如是。由發動之主力獨在于此,是故一切行爲皆以第六意識爲中心也。如大機械,雖各部機管皆有功用而不可偏缺,然發動力在汽缸。故前五、第七及諸心所等雖皆有力,而須以第六意識爲主力。

  以上二義,故以第六意識爲中心而說明教法。古雲:“知之一字,衆妙之門”;“知之一字,衆禍之門”。知雖遍諸識而勝唯第六,爲諸法之遍所依,亦諸行之總樞,故從此以說明于一切也。

  從六向右邊觀至阿賴耶,向左邊觀至庵摩羅,向上邊觀至心,向下邊觀至土。又有一切種識,一真法界,密嚴實佛,異熟報主,配置四隅。今借方向定其名稱以便說明,右爲東方,左爲西方,上爲北方,下爲南方。先從東方釋之:從六向正東之阿賴耶,由六至阿賴耶邊之熏變,如圖:

  阿賴耶

  2 熏變

  │

  六

  表明第六意識對于阿賴耶有熏變義。熏變義者,有能熏所熏義:以第六意識有能造作義,即是能熏,阿賴耶則受其所熏;由受熏故,阿賴耶中所持種子時起生滅增減等之轉變,名曰熏變;故六對阿賴耶,第一爲熏變義。所熏之梵語阿賴耶,此譯爲藏,有叁藏義:一、能藏義,由阿賴耶受熏持種,望一切種能攝持故,是爲能藏;此所藏者爲一切種,對所藏一切種,此現行阿賴耶即爲能藏。二、所藏義,由阿賴耶望諸異熟雜染現行則成所藏,以阿賴耶雖現恒行,極深細故爲一切異熟報法所掩藏,由業種等所感之異熟報現前知見爲異熟身器等,即由此等異熟報法覆蔽現行阿賴耶故,阿賴耶爲所藏,而業及前六轉識異熟法爲能藏。叁、執藏義,由阿賴耶望第七識則爲執藏,以阿賴耶恒爲我愛相應之第七識所守持藏護故,對第七識之我愛執,名我愛執藏。

  又阿賴耶譯藏,藏有處義,如喜馬賴耶山,喜馬譯雪,是雪所集處故曰雪處山。阿賴耶爲我愛執相應之第七識愛著處,故曰我愛執藏;爲一切雜染法所覆藏處,故曰所藏;爲能貯藏一切諸種子處,故曰能藏。──以上爲六東對阿賴耶熏變之略解。

  由阿賴耶向東北面有一切種識,如圖:

  ┌────┐

  3 │一切種識├──因──因──阿賴耶

  └────┘

  表阿賴耶與一切種識之關系,即顯阿賴耶攝藏之一切種子,故圖中有“一切種識”。然此一切種識,雖通爲“無漏種”之依,但阿賴耶中之一切種偏指一切有漏種言。種子之法,雖無顯現相用可以分別,約義言之,正指能…

《大乘宗地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宗地引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