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宗地圖釋▪P3

  ..續本文上一頁  13 由六 ←── 七

  明第七識能與第六識力,作第六親依根,又爲其染淨依。謂第七識之我執相不空,第六識雖作空無我觀等終不能舍執相而成無相,是皆由第七識之影響也。第七染汙有漏,能令第六亦成染汙有漏;若第七轉成無漏平等性智時,第七又作第六之增上清淨根,第六識乃成無漏故。由第七識與前五識之關系,如圖:

  14 五 ←── 七

  明第七識亦爲前五識之染淨依也。

  複次、由前五識望異熟報主之關系,如圖:

  ┌────┐

  15 五 ←──┤異熟報主│

  └────┘

  圖中于箭頭線上加有虛點者,顯其有多種關系也。線表異熟識爲前五之種子依及根本依,虛點表真異熟與異熟生關系,業種所引第八現行爲真異熟,前五識由先業勢力而引起者是異熟生,非真異熟,由在真異熟報上滿業之所生起故,特示真異熟與異熟生之關系,故于線上別加虛點。

  由前五識望阿賴耶,有線通于熏變,如圖:

  16 五 ──熏變

  表前五識望第八阿賴耶識有能熏所熏之義,道理如前。

  由前五識望一切種識,有線通于名言,如圖:

  17 名言── 五

  表其種子依之關系,蓋前五識之生起,各有其名言種也。由前五識望第六識之關系,如圖:

  18 五 ── 六

  表第六識對前五識之現起,緣強有力故,第六爲前五之分別依故,前五識之分別造作隨第六識轉故,所謂五識現行緣境,第六爲五俱意識故。由第六識與異熟報主之關系,與五識相同,如圖:

  ┌────┐

  19 六 ←──┤異熟報主│

  └────┘

  線表第八異熟識與六識爲根本依及種子依,虛點表真異熟與異熟生之關系也。由第六識望一切種識,通我執種及名言種,如圖:

  名言─┐

  20  ├───六

  我執─┘

  第六識我執相應,故通于我執種,然有間斷非恒時起。次通名言種者,第六識若不與我執相應,各心心所自類現行即由名言種子。第六意識本亦通于業種,今以真異熟與異熟生之關系,間接已明有業種之道理,是故略之。如十二因緣之識緣名色,即爲真異熟與異熟生之關系,其實即業種關系也。

  以上依第六識爲中心出發點之向于東方者,已大略說明矣。次由東方至南方之說明。由異熟報主向六之南方面有相分,如圖:

  ┌────┐

  21 │異熟報主├──相分──種根器

  └────┘

  相分有叁:曰種,曰根,曰器。種即種子,即前說之一切種,一切種爲見分所緣,故成相分,非離前一切種而別有體也。根即根身,謂五種淨色根及所依身,爲異熟識攝爲自體共同安危者也。器謂器世間,即有情所依之世界也。五根爲五識不共依,如圖:

  22 五 ←──根

  此淨色根,爲前五識各別依故,是前五識勝增上緣,此五根雖各別,而總組織即是身根。英人著佛學通論,不知此故,謂佛學五根各別而無總組織。然按瑜伽師地論說:身根起現行有九法,即四塵、四大及身根之自種;但眼等根起現行時,有十種子,九如上說,別加第十身根。由此可知身根一方爲身識之別依,一方又爲眼、耳等四根現起之總依──即是五根所依之基。腦神經系亦屬身根,爲有情五根身之總樞也。此根爲第八識之所變起,複爲第八所緣相分,非第八識不親緣故;第六緣此,說之爲根,乃比知耳。前五識與器之關系,如圖:

  23 五 ──→器

  此中器者,亦爲異熟識上所變現之相分,即是器界,亦名器世間。爲第八識所緣境,持令不壞。第八所變所緣之器世間,前五識亦能各別緣其一少分,爲前五識所緣者即成五塵境,名之曰器界塵。前五別緣固不能盡器之全部,即合五識所緣亦不能得器界全部,如器界所攝之時、方、數等非五識所能緣。由此,近世科學依前五根識緣前五境之經驗爲基,僅推求器界亦不易全明,其他非五識直接能經驗之根種等,更非科學所能及矣。

  次、器與六識之關系,如圖:

  24 六 ──→器

  第六識依前五識──五俱意識──可緣前五境。但前五親切而不全,各別以第八所變爲本質自變相分而緣。第六全緣而不親切,五識所緣之器界塵,及五識不緣之時、空等法,亦爲第六識所緣,故第六識方能全緣器界;但緣五塵境時,須依前五識之助方能緣之。由此得知第六識雖全緣器界,乃是間接而非親切的;前五識雖親切緣境,乃是各別的而非全部的,托第八本質自變相分而緣之。因之吾人對于所應知之器界,現前尚不能完全了知也。器與土之關系,如圖:

  25 器──土──法性

  所謂土者,謂國土等,即是器界。器唯有漏,而土通漏無漏,亦通性相。性即法性,即法性土;相謂器相,即依報之器世間也。言法性者,法即色等一切法,一切法之真實性故曰法性。法性與一真法界之關系,如圖:

  ┌────┐

  26 │一真法界├──法性

  └────┘

  此法性即一真法界,但法性與佛性對舉,佛性應從有情以顯,而法性以須極顯一切法普遍故,反應從一切無情法以顯,然法性即是一真法界也。再自六識向北觀之,第六識斜望一切種識有戒體,如圖:

  ┌─┐  ┌── 五

  │一│  │

  27 │切├──戒體─┴→ 六

  │種│

  │識│

  └─┘

  戒體,古師釋多異義。小乘有部等以“無表色”爲戒體;成實論以“非色非心法”爲戒體;大乘成業論等謂“前六識心心所法,于受戒時現行熏成受戒種子藏一切種識中,未破壞前隱然有防發之功用,是爲戒體”。此種種子,是無漏法新熏生之種子,由受戒時種種作法之新熏習初生起故,換言之、即是從佛清淨法界等流之無漏戒法所熏成也。在前六識上受此戒法之熏習,即成新生金剛種子,是清淨無漏等流故,能壞一切不善法故,叁世諸佛共所尊故。依大乘不共戒法言,受戒後雖犯重失戒,而無漏戒體亦不壞;若依叁乘共通戒法,犯根本戒,此無漏戒體──種子──即失其體用。若不破根本戒,則不但不失,而且日有所增長。然獲此戒體時,曰成就戒或得戒者,得或成就有四:一、種子成就,二、現行成就,叁、不退成就,四、圓滿成就:戒體是種子成就也。

  戒體成就者,于受戒後能止一切惡行一切善,于內心中此止惡行善之功能成就者,即是種子成就也。依攝大乘論說:此種子是無漏善性,不與阿賴耶識同性,然此無漏種子可寄在阿賴耶中,故此戒體攝在一切種識中。圖中之色爲淡黃者,表此戒體雖無漏性,以非現行,且藏于有漏阿賴耶識中,未是離染清淨法也。

  無漏戒體與前五識亦有關系,故有虛線通于戒體之實線中。佛之戒法,從其本質上說,雖是如來清淨之等流,然仍是受者有漏之現行前六識所變現,在前六識于受戒後能自然持戒不破,而有止惡行善之功能差別,即此戒體是也。

  複次、此戒體與命根相同,亦假立故。克體論之,即前六識受戒時熏習所成之種子, 故其防發功能亦是種子上之功能。此種子功能在二乘法犯根本戒即失,大乘法中犯根本戒雖不失,然其功能勢力爲犯戒法所障,不得現起,若如法悔除還淨或如法重受,乃能複起原有之功能。故此種功能勢用能影響于前六識之現行,使自然止惡行善也。

  由一切種識望北有本淨種,即本有無漏清淨種子,如圖:

  ┌────┐

  28 │一切種識├──本淨種

  └────┘

  此本來清淨之無漏種子,以是無漏性故,能對治阿賴耶性故,雖寄于阿賴耶識中而非彼攝。然異生無始以來所現行者爲阿賴耶識,無漏種子曾未現行,故兩方無有違害之現象。此本淨種雖然具足,而寄存在無覆無記之阿賴耶識中,詳如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說。此本有之清淨無漏種子,在大乘中,初地菩薩方可現行,二乘法中,初果聖者亦始現行。

  夫以一現行阿賴耶識爲一有情,一有情即有一現行阿賴耶識。此以“一現行阿賴耶識”爲“一有情”之有情類中,論說有一類有情無有此無漏淨種,故謂之無種姓有情,不能成佛;有一類有情雖具有淨種而祗是聲聞乘種姓或緣覺乘種性,此二種姓若定性者,亦無佛種,不能成佛;有一類有情具足佛種是菩薩種姓,亦曰大乘種姓,展轉增長無上菩提;有一類有情具叁乘淨種,其性不定,曰不定種姓,終可成佛。此五種有情之區別,皆從此本淨種或具或不具而說明其差別也。

  無漏淨種之得生起,先由有漏善心心所現行,展轉熏發出世無漏清淨種子,如是淨種漸漸增長,至初地時即能現行,至佛果位現行圓滿。複次、此一切本淨種子依其中智種而發起,故諸本淨種之生起以智種爲其勝增上緣。在有漏位爲諸法之王者爲識,識是諸法之王;在無漏位智種爲發起諸淨現行之最有力者,故無漏位以智爲一切清淨法之王。依此道理,有漏位中萬法唯識,無漏位中一切諸法可曰唯智,以無漏位一切色心等法之起現行依智現行,又此一切色等諸法爲其所屬,故皆唯智,約勝說故。又有漏識與無漏智之相對,即是迷覺之相對。本淨種即是本覺種,諸淨法皆智覺性故,故一切無漏清淨法亦可曰唯覺也。阿賴耶識異生位中無始以來未起此覺,換言之、即無漏無分別智種曾未起現行,一向是迷,一向分別,故一切有漏雜染法亦可曰唯迷也。本覺淨種無始以來法爾本有,以此義故,經雲“衆生心性本淨”。

  既是本淨,雲何而成染耶?客塵所染故。問:若一切無明煩惱染是客塵者,則本淨是主體,無明煩惱等染法如往來之客,附加之塵,然則衆生無始本來清淨,無明煩惱爲後來所附加,則應有情本無無明煩惱等一切雜染法,原來是佛;若本是佛,何故後來複成異生?若可由佛退爲異生,則吾人修行斷惑以成佛,亦仍然可退爲異生,如是成佛有何意義?學佛亦有何價值耶?答:淨種雖是無始本來具足,然染種亦無始本具,且從無始現行上說,則雜染法不唯種子成就,而亦無始現行成就;清淨種子雖本成就,然未現行。故古德雲:“菩提…

《大乘宗地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宗地引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