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利生之本也。五忍、十四忍者,开合不同而已。
己二 答云何化众生
庚一 直说
辛一 总明
佛言;“大王!汝先问言菩萨云何化众生者,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化:从初一地至后一地,自所行处及佛行处,一切知见故。
此下第二答云何化众生问。佛告大王:汝先问菩萨于护十地行中云何化众生者,今为汝说。应如是化,谓应如下文所说而化济众生;谓菩萨从证初地渐渐至第十地,此十地中,菩萨于自所行处,应一切知一切见,普于佛之行处,亦应一切知一切见。若菩萨不知见自之行处,则不知自应行,失菩萨之名也。不知见佛之行处,则不知上求佛果,亦失其为菩萨也。
辛二 别说
壬一 明初地
“若菩萨摩诃萨,住百佛刹,作赡部洲转轮圣王,修百法明门,以檀波罗密多,住平等心,化四天下一切众生。
此下第一明初地菩萨应如是教化众生也。住百佛刹者,谓登初地则能分身一百佛国土中,亲近一百佛及其百佛刹中诸大菩萨。一佛刹者,即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谓此菩萨能于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住。作赡部洲二句,谓一佛刹中,百亿四天下,此地菩萨应生于南赡部州作转轮圣王,化导四天下之众。言圣者,内具胜德,外现仁王,为四天下众生之所归故,名曰圣王。具足七宝,能转其轮宝飞行四天下而得无碍,故曰转轮。修百法明门者,显其所修也。以见一佛则有百法,或一法中即有百法;明此一法即有百法,如华严随举一法即有十法是也。以檀波罗密多二句,显其所修也。檀波罗密多,即是布施究竟,以财法二施普利百佛刹中众生,故曰住平等心也。化四天下,谓于每一个分身所化之国土,以十善法而化导之。
壬二 明二地
“若菩萨摩诃萨,住千佛刹,作忉利天王,修千法明门,说十善道,化一切众生。
此下第二明二地菩萨,应如是化导众生也。住千佛刹,谓登此地,能分身见千佛,住千佛国土,化千佛国土众生。忉利天者、梵语,此译三十三天,此三十三非竖而层上有三十三也,乃横之有三十三区分也;如中国之十八省然,此天居须弥顶,四面各有八天,中有一天曰帝释天。此地菩萨居于此天作天王,故曰忉利天王。修千法明门者,以见千佛,则修亦有千法,又即一法而各明千法也。以十善道利益化导此天以下之五趣众生也。
壬三 明三地
“若菩萨摩诃萨,住万佛刹,作夜摩天王,行万法明门,依四禅定,化一切众生。
此下第三明三地菩萨应如是化导众生也。此菩萨住万佛刹,修万法明门,亲近万佛,化万佛刹中众生。夜摩天,此云时分天,以莲花之开合为昼夜故。依四禅定者,谓前二地只以十善道化导众生,此地则依定力而得教化一切众生也。
壬四 明四地
“若菩萨摩诃萨,住亿佛刹,作睹史多天王,修亿法明门,行菩提分法,化一切众生。
此下第四明四地菩萨应如是化导众生也。住亿佛刹,显所住佛土,作睹史多天王者,此云知足天,即是兜率陀天也;此天分内外二院,内院有等觉菩萨教化众生。修菩提分法者,显其所修行也。其名义如前已释。
壬五 明五地
“若菩萨摩诃萨,住百亿佛刹,作化乐天王,修百亿法明门,二谛四谛,化一切众生。
此下第五明五地菩萨所应化众生也。化乐天者,以自己之神通,变化种种妙乐境界也。二谛者,大乘不共之教;四谛者,三乘相共之教也。
壬六 明六地
“若菩萨摩诃萨,住千亿佛刹,作他化自在天王,修千亿法明门,十二因缘智,化一切众生。
此下第六明六地菩萨应如是化众生也。他化自在天者,非是自己变化,乃由化乐之众所变化也。十二因缘,如前已释。
壬七 明七地
“若菩萨摩诃萨,住万亿佛刹,作初禅梵王,修万亿法明门,方便善巧智,化一切众生。
此下第七明七地菩萨应如是化导众生也。初禅梵王者,色界第三天也。亲近万亿佛,修种种方便行,得方便智,化一切众生。
壬八 明八地
“若菩萨摩诃萨,住百万微尘数佛刹,作二禅梵王,修百万微尘数法明门,双照平等,神通愿智,化一切众生。
此下第八明八地菩萨应如是教化众生也。此地菩萨住百万微尘数佛国土中,亲近百万微尘数佛,修百万微尘数法门,度百万微尘数众生。二禅梵王者,居色界光音天。化导众生不以言语文字,即是住于灭定现大神通,行大愿力,广利一切众生者也。
壬九 明九地
“若菩萨摩诃萨,住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刹,作三禅梵王,修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法明门,以四无碍智,化一切众生。
此下第九明九地菩萨应如是化导众生也。其所住所修所化,较前更进。三禅梵王者:居色界遍净天。此地菩萨得大力波罗密多;四无碍解,如前已释。壬十 明十地
“若菩萨摩诃萨,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作第四禅大梵天王为三界主,修不可说不可说法明门,得理尽三昧,同佛行处,尽三界源,普利众生,如佛境界。
此下第十明十地菩萨,应如是修行化导众生也。不可说者,显数之极也,非可以言诠也。重以不可说者,量过前九地。四禅大梵王者,即是色界之顶,摩醯首罗天,此译曰大自在天。作三界主者,此天上摄无色四天,下括色欲诸天,故曰作三界主。以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国土,修不可说不可说法明门,作三界主亦是不可说不可说也。理尽三昧者,凡有理之可以安立,此地菩萨无不尽知。同佛行处者,佛行上寂灭忍中,此地行下寂灭忍,故云同也。尽三界源者,即是穷尽三界无明习气之源,得究竟智,普利众生,邻同佛境,相差不远也。
辛三 总结
“是为菩萨摩诃萨,现诸王身化导之事;十方如来亦复如是;证无上觉,常遍法界利乐众生”。
此总结化众生也。现王身者,从初地现四天下转轮王身,乃至第十地现四禅王身是。皆现仁王之身而护菩萨之行,此谓之因。十方如来五句者,明佛果亦是常现身三界教化众生也。
辛四 供养
尔时,一切大众,即从座起,散不可说华,焚不可说香,供养恭敬称赞如来。
此即显法会大众供养如来,如文自知。
庚二 重颂
辛一 赞三宝
时波斯匿王,即于佛前以偈赞曰:“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轮,八辩圆音为开演;时众得道百万亿,天人具修出离行,能习一切菩萨道;五忍功德妙法门,十四菩萨能谛了。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佛法众海三宝藏,无量功德于中摄。”
此下重颂前来所说也。此十二句总赞三宝,于十二句中,初八句是别赞三宝,后之四句总赞三宝。世尊、导师,举佛二种德号也。金刚体者,赞佛身业──亦曰身轮;次句赞佛意业──亦曰意轮;第三句赞佛之口业──亦曰语轮。八辩者:八谓八音,辩谓七辩;佛以一音摄一切音,一切音入一音,故曰圆音。开演者,开演四谛、二谛之法也。四五六句,赞僧宝也;谓当说此法得道之大众,有百万亿天人,皆能修出三界之妙行,习菩萨之妙门也。七八二句,赞法宝也。十四菩萨者:三贤十地及等觉地也。三贤十圣忍中行四句,总赞三宝也。初句明僧宝于忍中行道,然不能穷其忍之源,得其忍之妙也。唯佛一句,赞佛能穷源也。佛法众海三宝藏二句,赞法宝也;谓佛法众如大海之三宝功德,皆摄藏于此五忍中也。
辛二 颂五忍
壬一 颂所说
癸一 广明五忍
子一 颂伏忍
丑一 先明四王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轮四天下。
此下第一明四王也。十善菩萨者,谓修十种善行而方入忍位,故云十善菩萨。
具此十善心,谓之发大心菩萨,由此长出三界苦海轮转也。若行中下品十善作粟散王,粟散王即小国王也。若行上品十善作铁轮王,统摄南赡部洲。至习种性位则作铜轮王,统东胜神洲南赡部洲二天下。性种性位作银轮王,统三天下,加西牛贺洲。道种性位作坚德金轮王,统四天下,于前加北俱卢洲也。
丑二 正明伏忍
“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世诸佛于中学,无不由此伏忍生。一切菩萨行根本,是故发心信心难,若得信心必不退,进入无生初地道。化利自他悉平等,是明菩萨初发心。
此正明伏忍也。三十人者,谓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人。三世诸佛二句,显亦由此忍生也。一切求菩提之菩萨,其行道化众以此忍为根本行,观此、则唯信心难发,若发信心则不退转,渐证初地也。若证初地后,则二利之德圆足,平等无差异也。
子二 颂信忍
丑一 别明
“欢喜菩萨转轮王,初照二谛平等理,权化有情游百国,檀施清净利群生,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初住一心具众德,于胜义中而不动。离垢菩萨忉利王,现形六趣千国土,戒足清净悉圆满,永离误犯诸过失,无相无缘真实性,无体无生无二照。发光菩萨夜摩王,应形往万诸佛刹,善能通达三摩地,隐显自在具三明。
此下第二颂信忍也。欢喜菩萨转轮王之八句,表初地菩萨是下信忍。转轮王者,明其位也。游百国:显住佛刹也。檀施一句,显其所行化也。入理般若二句者,解地义也。初住一心者,显初证理智一如也。具众德者,具足八万四千陀罗尼功德也。于胜义中而不动者,谓智证法性寂然不动也。离垢菩萨忉利王等六句,表二地菩萨,是中信忍也。六句中,初句显位。第二句显化导众生,住千佛刹。戒足二句明其所修也。无相无缘一句,显所观境也。无体无生一句,显能观智也。发光菩萨夜摩王等四句,表三地为上信忍也。于四句中,初句表位,次句显应身,三句显所修,四句显所证。自在者,五通也。三明,如前已释。
丑二 总明
“欢喜、离垢与发光,能灭色缚诸烦恼,具观一切身口业,法性清净照皆圆。
此四句颂,总明三地所断所修所证,于长行文亦如是说,故重颂时亦复依前义理,更不别…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