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利生之本也。五忍、十四忍者,開合不同而已。
己二 答雲何化衆生
庚一 直說
辛一 總明
佛言;“大王!汝先問言菩薩雲何化衆生者,菩薩摩诃薩應如是化:從初一地至後一地,自所行處及佛行處,一切知見故。
此下第二答雲何化衆生問。佛告大王:汝先問菩薩于護十地行中雲何化衆生者,今爲汝說。應如是化,謂應如下文所說而化濟衆生;謂菩薩從證初地漸漸至第十地,此十地中,菩薩于自所行處,應一切知一切見,普于佛之行處,亦應一切知一切見。若菩薩不知見自之行處,則不知自應行,失菩薩之名也。不知見佛之行處,則不知上求佛果,亦失其爲菩薩也。
辛二 別說
壬一 明初地
“若菩薩摩诃薩,住百佛刹,作贍部洲轉輪聖王,修百法明門,以檀波羅密多,住平等心,化四天下一切衆生。
此下第一明初地菩薩應如是教化衆生也。住百佛刹者,謂登初地則能分身一百佛國土中,親近一百佛及其百佛刹中諸大菩薩。一佛刹者,即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謂此菩薩能于一百個叁千大千世界中住。作贍部洲二句,謂一佛刹中,百億四天下,此地菩薩應生于南贍部州作轉輪聖王,化導四天下之衆。言聖者,內具勝德,外現仁王,爲四天下衆生之所歸故,名曰聖王。具足七寶,能轉其輪寶飛行四天下而得無礙,故曰轉輪。修百法明門者,顯其所修也。以見一佛則有百法,或一法中即有百法;明此一法即有百法,如華嚴隨舉一法即有十法是也。以檀波羅密多二句,顯其所修也。檀波羅密多,即是布施究竟,以財法二施普利百佛刹中衆生,故曰住平等心也。化四天下,謂于每一個分身所化之國土,以十善法而化導之。
壬二 明二地
“若菩薩摩诃薩,住千佛刹,作忉利天王,修千法明門,說十善道,化一切衆生。
此下第二明二地菩薩,應如是化導衆生也。住千佛刹,謂登此地,能分身見千佛,住千佛國土,化千佛國土衆生。忉利天者、梵語,此譯叁十叁天,此叁十叁非豎而層上有叁十叁也,乃橫之有叁十叁區分也;如中國之十八省然,此天居須彌頂,四面各有八天,中有一天曰帝釋天。此地菩薩居于此天作天王,故曰忉利天王。修千法明門者,以見千佛,則修亦有千法,又即一法而各明千法也。以十善道利益化導此天以下之五趣衆生也。
壬叁 明叁地
“若菩薩摩诃薩,住萬佛刹,作夜摩天王,行萬法明門,依四禅定,化一切衆生。
此下第叁明叁地菩薩應如是化導衆生也。此菩薩住萬佛刹,修萬法明門,親近萬佛,化萬佛刹中衆生。夜摩天,此雲時分天,以蓮花之開合爲晝夜故。依四禅定者,謂前二地只以十善道化導衆生,此地則依定力而得教化一切衆生也。
壬四 明四地
“若菩薩摩诃薩,住億佛刹,作睹史多天王,修億法明門,行菩提分法,化一切衆生。
此下第四明四地菩薩應如是化導衆生也。住億佛刹,顯所住佛土,作睹史多天王者,此雲知足天,即是兜率陀天也;此天分內外二院,內院有等覺菩薩教化衆生。修菩提分法者,顯其所修行也。其名義如前已釋。
壬五 明五地
“若菩薩摩诃薩,住百億佛刹,作化樂天王,修百億法明門,二谛四谛,化一切衆生。
此下第五明五地菩薩所應化衆生也。化樂天者,以自己之神通,變化種種妙樂境界也。二谛者,大乘不共之教;四谛者,叁乘相共之教也。
壬六 明六地
“若菩薩摩诃薩,住千億佛刹,作他化自在天王,修千億法明門,十二因緣智,化一切衆生。
此下第六明六地菩薩應如是化衆生也。他化自在天者,非是自己變化,乃由化樂之衆所變化也。十二因緣,如前已釋。
壬七 明七地
“若菩薩摩诃薩,住萬億佛刹,作初禅梵王,修萬億法明門,方便善巧智,化一切衆生。
此下第七明七地菩薩應如是化導衆生也。初禅梵王者,色界第叁天也。親近萬億佛,修種種方便行,得方便智,化一切衆生。
壬八 明八地
“若菩薩摩诃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刹,作二禅梵王,修百萬微塵數法明門,雙照平等,神通願智,化一切衆生。
此下第八明八地菩薩應如是教化衆生也。此地菩薩住百萬微塵數佛國土中,親近百萬微塵數佛,修百萬微塵數法門,度百萬微塵數衆生。二禅梵王者,居色界光音天。化導衆生不以言語文字,即是住于滅定現大神通,行大願力,廣利一切衆生者也。
壬九 明九地
“若菩薩摩诃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刹,作叁禅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明門,以四無礙智,化一切衆生。
此下第九明九地菩薩應如是化導衆生也。其所住所修所化,較前更進。叁禅梵王者:居色界遍淨天。此地菩薩得大力波羅密多;四無礙解,如前已釋。壬十 明十地
“若菩薩摩诃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刹,作第四禅大梵天王爲叁界主,修不可說不可說法明門,得理盡叁昧,同佛行處,盡叁界源,普利衆生,如佛境界。
此下第十明十地菩薩,應如是修行化導衆生也。不可說者,顯數之極也,非可以言诠也。重以不可說者,量過前九地。四禅大梵王者,即是色界之頂,摩醯首羅天,此譯曰大自在天。作叁界主者,此天上攝無色四天,下括色欲諸天,故曰作叁界主。以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國土,修不可說不可說法明門,作叁界主亦是不可說不可說也。理盡叁昧者,凡有理之可以安立,此地菩薩無不盡知。同佛行處者,佛行上寂滅忍中,此地行下寂滅忍,故雲同也。盡叁界源者,即是窮盡叁界無明習氣之源,得究竟智,普利衆生,鄰同佛境,相差不遠也。
辛叁 總結
“是爲菩薩摩诃薩,現諸王身化導之事;十方如來亦複如是;證無上覺,常遍法界利樂衆生”。
此總結化衆生也。現王身者,從初地現四天下轉輪王身,乃至第十地現四禅王身是。皆現仁王之身而護菩薩之行,此謂之因。十方如來五句者,明佛果亦是常現身叁界教化衆生也。
辛四 供養
爾時,一切大衆,即從座起,散不可說華,焚不可說香,供養恭敬稱贊如來。
此即顯法會大衆供養如來,如文自知。
庚二 重頌
辛一 贊叁寶
時波斯匿王,即于佛前以偈贊曰:“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輪,八辯圓音爲開演;時衆得道百萬億,天人具修出離行,能習一切菩薩道;五忍功德妙法門,十四菩薩能谛了。叁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佛法衆海叁寶藏,無量功德于中攝。”
此下重頌前來所說也。此十二句總贊叁寶,于十二句中,初八句是別贊叁寶,後之四句總贊叁寶。世尊、導師,舉佛二種德號也。金剛體者,贊佛身業──亦曰身輪;次句贊佛意業──亦曰意輪;第叁句贊佛之口業──亦曰語輪。八辯者:八謂八音,辯謂七辯;佛以一音攝一切音,一切音入一音,故曰圓音。開演者,開演四谛、二谛之法也。四五六句,贊僧寶也;謂當說此法得道之大衆,有百萬億天人,皆能修出叁界之妙行,習菩薩之妙門也。七八二句,贊法寶也。十四菩薩者:叁賢十地及等覺地也。叁賢十聖忍中行四句,總贊叁寶也。初句明僧寶于忍中行道,然不能窮其忍之源,得其忍之妙也。唯佛一句,贊佛能窮源也。佛法衆海叁寶藏二句,贊法寶也;謂佛法衆如大海之叁寶功德,皆攝藏于此五忍中也。
辛二 頌五忍
壬一 頌所說
癸一 廣明五忍
子一 頌伏忍
醜一 先明四王
“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叁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叁天性種性,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輪四天下。
此下第一明四王也。十善菩薩者,謂修十種善行而方入忍位,故雲十善菩薩。
具此十善心,謂之發大心菩薩,由此長出叁界苦海輪轉也。若行中下品十善作粟散王,粟散王即小國王也。若行上品十善作鐵輪王,統攝南贍部洲。至習種性位則作銅輪王,統東勝神洲南贍部洲二天下。性種性位作銀輪王,統叁天下,加西牛賀洲。道種性位作堅德金輪王,統四天下,于前加北俱盧洲也。
醜二 正明伏忍
“伏忍聖胎叁十人,十住、十行、十回向,叁世諸佛于中學,無不由此伏忍生。一切菩薩行根本,是故發心信心難,若得信心必不退,進入無生初地道。化利自他悉平等,是明菩薩初發心。
此正明伏忍也。叁十人者,謂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叁十人。叁世諸佛二句,顯亦由此忍生也。一切求菩提之菩薩,其行道化衆以此忍爲根本行,觀此、則唯信心難發,若發信心則不退轉,漸證初地也。若證初地後,則二利之德圓足,平等無差異也。
子二 頌信忍
醜一 別明
“歡喜菩薩轉輪王,初照二谛平等理,權化有情遊百國,檀施清淨利群生,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德行名爲地,初住一心具衆德,于勝義中而不動。離垢菩薩忉利王,現形六趣千國土,戒足清淨悉圓滿,永離誤犯諸過失,無相無緣真實性,無體無生無二照。發光菩薩夜摩王,應形往萬諸佛刹,善能通達叁摩地,隱顯自在具叁明。
此下第二頌信忍也。歡喜菩薩轉輪王之八句,表初地菩薩是下信忍。轉輪王者,明其位也。遊百國:顯住佛刹也。檀施一句,顯其所行化也。入理般若二句者,解地義也。初住一心者,顯初證理智一如也。具衆德者,具足八萬四千陀羅尼功德也。于勝義中而不動者,謂智證法性寂然不動也。離垢菩薩忉利王等六句,表二地菩薩,是中信忍也。六句中,初句顯位。第二句顯化導衆生,住千佛刹。戒足二句明其所修也。無相無緣一句,顯所觀境也。無體無生一句,顯能觀智也。發光菩薩夜摩王等四句,表叁地爲上信忍也。于四句中,初句表位,次句顯應身,叁句顯所修,四句顯所證。自在者,五通也。叁明,如前已釋。
醜二 總明
“歡喜、離垢與發光,能滅色縛諸煩惱,具觀一切身口業,法性清淨照皆圓。
此四句頌,總明叁地所斷所修所證,于長行文亦如是說,故重頌時亦複依前義理,更不別…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