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障菩提,动为烦恼;若登净位,则烦恼妄灭,即为菩提;染净虽殊,性无所异。所以然者,就第一义言之:菩提烦恼俱不可得,无二体故。就相言之:若理若事,佛及众生一切众法,又一如无二如也。
戊二 问答不离文字而行实相
己一 请问
波斯匿王白佛言:“十方诸佛,一切菩萨,云何不离文字而行实相”?
诸佛已依文字而得实相,菩萨正依文字而修实相,闻教得解,依解而行,由行而证于实相。故实相依于行,行依于解,解依于文字语言。若离文字则失其用,若著文字则违于实。今欲不离俗谛之文字而契于胜义谛之实相,其道当何如耶?
己二 答问
佛言:“大王!文字者,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有、论议。所有宣说音声语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无非实相;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实相。
大王!修实相者,如文字修,实相即是诸佛智母,一切有情根本智母,此即名为一切智体。诸佛未成佛,与当佛为智母;诸佛已成佛,即为一切智;未得为性,已得为智。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有情,此为觉性。若菩萨不著文字,不离文字,无文字相,非无文字。能如是修,不见修相,是即名为修文字者,而能得于般若真性,是为般若波罗密多。 此佛答也。佛经文章体例,有十二分,古云十二分教是也。一、契经,谓契于真理时机之佛言也。又、长行文字──即长篇散文──直说道理者,谓之契经。二、应颂,亦名重颂,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者是也。三、记别,谓佛记定判别未来之事者是也。四、讽诵,凡孤起而说之偈皆是。五、自说,谓不由请问而说者。六、缘起,谓说各事各物之起缘也。七、譬喻,凡说喻言以化众生者皆是。八、本事,谓佛自言其过去之事也。九、本生,记菩萨等过去之事也。十、方广,方者、法也,谓佛所说甚深广博之法,即大乘法也。十一、希有,谓佛说希有之事,现希有之相,为世间之所未见闻也。十二、论议,谓与外道等辩论讨议事理也。此十二分教,皆由佛之声音语言而记录成为文字章句者,此文字章句,性空如如,皆是真实,当如斯了达文字即是实相,故修文字即是修行实相,若离文字别求实相,终不可通矣。何以故?言语声音均由识变,由识变故即是唯识。然唯识之法,体空寂寥无非实相,故文字亦复体空寂寥无非实相。倘能即文字而达其实相,乃是即用而明其体,若即实相而明文字,亦即是就体而彰其用,故实相者无相无不相也。修实相如文字修者,明修实相不离文字,修文字即是修实相。何以故?性无二故。由实相而生般若,故般若以实相为母,然佛菩萨即以一切有情为母。所言般若为根本智母者,此智即是初证真如法性之智;根本者、指真如言,真如为一切法根本,故证此根本者曰根本智。而智体即真如,故实相即为根本智体,为未成佛及当来必成佛一切有情成佛之母也。未得此智体者,名为佛性,显在因地;已成佛者,名为一切智,明果位也。三乘般若五句,明出世三乘圣人,皆以般若而达实相。此般若之自性,本不生灭,其性常住,凡未成佛之有情,均以此为本觉觉性也。不著文字者,即文字而达于实相也。实相无相,以不著文字故无文字相,以不离文字故非无文字相。修般若者,当知此也。
己三 结成
“大王!菩萨摩诃萨,护佛果,护十地行,护化有情,为若此也”。
此结文也。言护化有情者,既显下文护国品,亦即显此二谛品是明世出世之平等法也。护佛果,护十地行,为明护出世法;护化有情,即下文之护世间也。戊三 问答依一真性而说多法义
己一 问
波斯匿王白佛言:“真性是一,有情品类根行无量;法门为一、为无量耶”?
诸法真性,在凡在圣,在染在净,唯一不二,咸为如如,故云真性是一。有情品类根行无量二句,显机众也。品类无量者,谓有三乘菩萨及九有众生之别;根无量者,谓各各有情各有根性,有或钝或利,或上或中或下之别;行无量者,谓各各有情之行为,有或善或恶,或贪或嗔或痴之别。此一切有情之品类、根、行既有无量,而如来说法对治之法门,亦应随机而有无量。然今世尊所说法门,皆明唯一无二之真性,我等未知如来应无量机而说无量法耶?抑依一真性而说一法耶?倘依真性,则不足以普被群机;若应众机,似不能契一真实性,此义云何可通?
己二 答
佛言:“大王!法门非一,亦非无量。何以故?由诸有情色法心法,五取蕴相,我、人、知、见,种种根行品类无边,法门随根亦有无量。此诸法性,非相非无相而非无量。若菩萨随诸有情见一见二,是即不见一二之义。了知一二非一非二,即胜义谛;取著一二若有若无,即世俗谛。 此下答问。初二句为总答,由诸有情下为别释。自由诸有情句至亦有无量句,明随机说法法门非一也。此诸法性三句,明教摄机,机归教,教一故机亦无二,即法门非无量也。若菩萨随诸有情见一见二三句,明不宜起见也。见一、则是著真性,若著真性即不见一。见二、即是见有情差别,若见有差别,即不能见其差别之义。了知一二非一非二,即如实证知是一非一、是二非二而不定执,故为见第一义谛。取著者,即是起见,见一为有为无,或见二是有是无,皆为世间众生之见,故即世俗谛也。
己三 结
“是故法门,非一非二。
此总结。谓依世俗谛根机无量,故法门非一;依胜义谛真性无二,故法门亦非二也。
丁二 法利
戊一 就能说明
“大王!一切诸佛说般若波罗密多,我今说般若波罗密多,无二无别。汝等大众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即为受持诸佛之法。 此就能说之人以明法利。我及十方诸佛无二无别,故我说此法等于诸佛所说。汝等受此法,即是受持诸佛之法,若持此法诸佛加护,必易远诸苦难也。
戊二 就所说明
“大王!此般若波罗密多,功德无量,若有恒河沙不可说诸佛,是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有情,是一一有情皆得成佛;是诸佛等,复教化无量不可说有情亦皆成佛;是诸佛等所说般若波罗密多,有无量不可说那庾多亿偈,说不可尽;于诸偈中而取一偈分为千分,复于千分而说一分句义功德,尚无穷尽,何况如是无量句义所有功德?
此就所说之般若波罗密多以明法利。佛为能说之人,般若为所说法,佛既殊胜无有等者,故其所说亦无有等者。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一切不可说诸佛,皆说此法,于此法不可说中,若取最少一分,受持读诵,功德无量,况受持全经者耶?那廋多,亦译那由多,即十京为
禾亥之
禾亥数也。
戊三 就信受明
“若有人能于此经中起一念净信,是人即超百劫千劫百千万劫生死苦难,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所得功德,即与十方一切诸佛等无有异。当知此人,诸佛护念,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就信受此法者以明法利。若诸众生于此佛法中生起信心,则可永超三界。不尔、则轮转苦海,无有出期;出期者,即是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其余文字,如上文解。
戊四 就现证明
说是法时,有十亿人,得三空忍;百万亿人,得大空忍;无量菩萨,得住十地。
此就现证者以明法利。十亿即百万。三空忍,即能观空、所观空、空观空、三忍。大空者,了达十方世界皆空也。得住十地,谓久远发心之菩萨,闻此法后,即登初地以上各位,或进住十地也。余如上释。
护国品第五
正宗分共六品,而此品以护国名者,盖前三品为护出世间法,此品为护有情器世间国土也。先以义明其梗概:一、观如来品云:“吾知十六诸国王等咸作是念:世尊大慈,普皆利乐,我等诸王云何护国”?此正为护有情国土之意。又云:“吾今先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护佛果,护十地行;此意已许为说护有情国土也。二、以前己说三宝出世之法,使众生未信者生信,已信者进修,以护出世行果,此难行之出世法尚能行之,况此世间法耶?故次说此品。又、此五趣杂居地为众生同业所招,果欲除此恶报,必仗三宝之力;欲请三宝加持,必先启信;欲启信,必先叙三宝之不思议功德,上来诸品已叙其功德,已生其净信,则对此同业所感苦报之挽回方法,正可于此品言之矣。
复次、凡夫世间,上迄无色,下及地狱,均有种种之连带关系。吾人若持五戒,则不失人格而永生人中;若修十善,则可生欲界诸天,及由欲界之空居诸天进而至于色、无色界诸天;倘行十恶、五逆,则将堕生恶趣。由共持戒善故,则人天道之善众增多,善类之势力雄厚,足以制止人、畜、鬼神中之暴恶者而庇佑其善良者,是以人类国土及三界众生一切皆安。由多行恶逆故,则人天道之善众减少,而修罗、饿鬼、畜生诸恶趣众生之势力增长,乃至与天斗争,对人为厉,起诸灾祸,是以人类国土及三界众生皆不得安。天人五趣交感之关系如此,故若能令人类众生多行戒善,则护人世,即所以护三界也。
丙三 护世间有情国土
丁一 开示护国轨仪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等诸大国王:“谛听!谛听!我为汝等说护国法。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密多,严饰道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师子座,请百法师解说此经,于诸座前然种种灯,烧种种香,散诸杂华,广大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房舍、床座一切供事。每日二时讲读此经,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受读诵,如法修行,灾难即灭。
欲求人道安宁之法,必具一种方法,此即示以轨仪也。十六大王前念云何护国,佛欲满诸王之愿,故今命其审谛而听斯法。盖护国者,护其免于灾患也。灾患潜伏,尚未显著,故曰欲乱;此乃国家未乱将乱之时,一切天灾人难渐将发出,由此之故,遂生破坏国家之贼。所言贼者,非仅盗匪之类而已,盖一切足以扰乱吉祥破坏善业者,皆名…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