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讲录▪P2

  ..续本文上一页  3.非但以佛以人明仁王,而以一切众生明仁王:斯义云何?谓一人能调养其体,护其安乐,诸病不生,是为一身之仁王。推及家庭、社会、团体、国家、世界等,无不如是。明乎斯,微至极微芥子毛端,大至虚空法界华藏世界等,诸众生能善调其体,巧施其用,咸获安隐自在,则亦谓之仁王也。

  乙、护国 

  此义有其三种:

  1.护国为严净佛土:佛土亦云正觉世间,换言之,即是正觉国土。盖国者,互资共住为义。佛典之国义甚广,世间以人类等共所依住为国土,而西方弥陀如来及诸菩萨等类所依住者,曰西方极乐世界,曰庄严佛土。依上所明,则护者即是严净佛土也。护言弭患成德,如西方国土离五浊恶患──即是弭患义,但受诸乐──即是成德义。又佛之一人,远遣诸恶,离二障二死,成就庄严果土;次而菩萨因中,修诸妙德,灭诸罪障,成其一分庄严佛土之因;准上二义,即是严净佛土。佛土分五:法性佛土,亦曰一真法界,亦曰佛自性国土。然佛既成其自性妙德,为度众生满本愿故,所以权巧方便,为诸菩萨等示现受用国土,如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如来自性本具妙德,唯佛与佛乃得知之,即是自受用佛土;次而为诸菩萨示现他受用佛土;又次而为二乘人等示现方便有余净土;再次而为一切六趣十法界诸众生类,示现凡圣同居佛土;即是吾人现在所愿往生之佛土。总之、以上所明,皆为正觉世间。若众生消弭二障,解脱二死,方不受三界之苦,而得自在之乐。所言二障,即是烦恼、所知二障,由二障故则有二种生死,谓由烦恼障而有分段生死──即是六凡之生死,由所知障而有变易生死──即证初果后所受生死。观乎斯,必先有以护之使弭患成德之功力,断其二障,绝其二死,成其果德庄严,是谓之护正觉世间之义。

  2.以奠安人世为护国义:世间有三:前明为正觉世间,此乃有情世间及器世间也。文佛为波斯匿王等说此经,使一切世间人类安全康乐,此经主旨即在于兹。然非仅人类称世间,上及天神下迄鬼灵昆虫等,与此人世有关系者,皆使安宁,方可谓之护国。经云:“人未乱,鬼神先乱”;此乃不安其鬼神故也。推及凡关于人世间者,亦复如是。以斯欲护此国者,必先俾一切阙于此者,各如其实,各安其位,各称其量,乃能奠定安宁于所护人世之国也。

  3.明护国为通义:上来所讲,为有限之护国,今以通义明之,则凡存在之物,悉由互资共依而有,故无所往而非国,亦无所往而不用其护。若了斯义,非但诸佛及菩萨仁王等能护其国,一切有生活之有情,莫不能施其功力,各消弭其恶而完成其德,以护其所应护而同趋于安乐也。

  丙、仁王护国 

  仁王护国一句,重在护字,其护字之义,略明于前。能护即是仁王所具之功力,能消弭诸患,完成众德。仁者、即是一切生活有情,不仁者、即是一切枯死之物。生活有情,有自发之自由力,则谓仁王。仁王见自他有情痛苦,发怜愍心,施自在力而拥护之,则曰仁王护国。由人而及非人,由有情而及无情,宇宙万有,莫一物非国,则仁王亦无不具护持之责,有其责必力行其护,否则失其共依之国,亦失其仁王之义也。观乎上文,则仁王对于国,非尽其护持之责不可;观乎患已生者速除之,未生者急弭之;观乎益未生者令其发轫,已生者使其增长。故仁王护国四字,以护字为中主,而贯通上下者也。

  丁、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 

  般若波罗密多,为六度中之一度,此般若度,能使众生达至彼岸,故云波罗密多。如渡河然,般若喻船,假此般若法船,能护送一切众生安稳渡达彼岸,恒受妙乐,故般若为能仁其国,能护其国之秘密要法也。一切万物,自然存在,则具有王之意。如庄生逍遥游,有大鹏万里,鸴鸠咫尺之喻,鹏以万里足其念,鸠以咫尺满其想,虽大小有殊,而各足其足一也。故宇宙万有,各护其自然存在,则有王之意也。然以平等自在方谓之王,则须具一人自在一切自在,一切自在一人自在,及一个自由一切自由,一切自由一个自由之普遍义,以斯普遍一切自在安乐,谓之仁王。此仁王者,匪独自己之自在,单我之自由也。傥成独个自在,则是我见,六趣众生,执此假我而曰此我也,彼非我也,于是睹事物之有益于我者则取之,有损于我者则除之,其或取或舍,俱不相顾,只图满足自心之欲望而已。以斯行之,谓世界不流为残杀不堪之大战场大苦海,无有是处。呜呼!欲挽济兹,亦非先以般若妙智照破彼此我法不可,由般若照空万有假执,开显万有真性,无所往而非佛,无所往而非法,离言自性真如,而无一法可说可思。然则现见森罗万象,陈列目前之万法,由何而有者耶?曰:诸法无自性,无自相,而其体用皆众缘合生,故曰:诸法无独自之性质也。综上之义,虽云仁王护国,而实般若波罗密多护国也。

  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 

  上之十字,为经别号;经之一字,一藏通称。上十字合成一名,下一字为一名,合而成句,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经为结集佛说之法,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此义为所诠,经为能诠,经乃名句文身聚集而成。佛所说仁王护国之般若波罗密多为所诠义,经为能诠名句文身。言名身者,多名集积;句身者,多句集积;文身者,多文集积也。以此名句文身之经,诠其理,表其义,谓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

  总上诸说,以般若为因,以仁王为根本,以波罗密多为究竟也。

  三 释大意

  上来已释名句,次解经题大意。题者经题,故明经题大意,亦是明全经大意也。经题上之四字,表人及事;下之般若波罗密多者,显行及果也。凡一切作事到于究竟圆满,谓之波罗密多;本经大意,即是仁王仁至究竟,护国护至究竟,般若照至究竟,三者咸得圆满,遂谓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非第此经若斯,即三藏十二部佛法亦复如是。非第佛法如斯,凡一切世间诸学说等亦复如是。

  夫一切学说,括而议之不外乎三种要素:一、发展其知识,二、增进其道德──即品性,三、养成其才能──即能力。倘知识发达至极,道德增进充足,才能获得圆满,则可谓之一有知识、道德、才能者。具足知识者,普了一切,诸境不足以迷之。具足道德者,所行净善,诸恶不足以染之。具足才能者,有愿必成,诸苦不可以难之。自利利他,乃俱究竟。以上三者,众生未得圆足,何以故?只就人类明之,性质不一,行为有殊,如有一人,其知识高明广大,考其道德、才能则缺如也;又有一人,其道德清高,考其知识、才能则无也;又如一人,其才能具足,察其道德、知识则有所短也;由人类推及六趣众生以至二乘贤圣,无不如此,故一切众生,皆不能圆足此三德也。三者未能完全具足,不得名之为波罗密多。若妄自夸为充足,及有言无行者等等,皆不免为无明少智,适足以障其德而增其患也。或但具知识道德,然知非圆智,德非全德,极果或仅一小乘果而已;是小乘故,不能利众,故非菩萨之行也。明乎此,则三者──知识、道德、才能──非平均发展至究竟不可,盖可知矣。若至究竟,即目之为佛。本经题中,于此三者,悉皆达到圆足。

  甲、知识

  圆足者,即般若波罗密多。以此清净妙智,照破一切妄执,显了一切实性,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一切诸法,莫不历然了知,故谓之觉王。所以者何?以众生皆有知识,然是居于限量之内,弗能遍知普觉。由无始无明,惑本智故,则有妄想执著,此我也,彼物也;以妄想我故,则我执生焉,以妄想物故,则法执生焉;以此二执,迷惑一切。若有般若二智──人空智、法空智,照空二执,执遣则惑断焉,惑断则可普知一切、遍了一切,是之谓般若波罗密多,即是知识达于究竟也。乙、道德圆足者,则是仁王波罗密多。仁者、大慈大悲,王者、自由自在,盖诸道德皆以大慈大悲自由自在为根本,依此二者以行之,则无非是善,违此二者以行之,则不免有种种障碍,种种患业扰害。是以佛教以大慈大悲为根本,能令一切悉获自由自在之安乐;佛以慈心拔苦,悲心与乐。故仁王者,道德之本也。众生悉有此心,悉具斯德,然非普遍,有仅能仁其身者,乃至能仁其一世界者,是均居有限而非普遍,倘得圆满普遍无障无碍者,则名极果之佛。吾人悉具此德,障而不发,若能各尽其量、各充其德,及至圆足则是佛矣。故曰:佛性各个不无,各个本具,但其力未充而不显其用耳。

  丙、才能

  圆足者,即护国波罗密多。凡具能力者,于众所难,皆能成之,俗者谓之天才或天然能力,然实先业之所修集,故得如斯。要之、吾人作事,有所能有所不能,以斯不得波罗密多之名。迄至佛果,具足万能,行种种行,利种种生,除一切苦,成一切德,此由佛具十种神力,普利十方。言十力者:括罗一切万能,于本经中即护国之意。前云国有三种──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三种世间,一切众生莫不概罗。若能遍于此三世间,护其胜德,弭其诸患,即是护国之义,亦即才能圆足之义也。括上三义,吾侪学佛有情,非调合三者齐进,弗能获其圆满佛果;既至究竟,亦目为觉王、仁王、法王也。

  然斯深义,非凭空杜撰,乃圣教中有依据也。一、与显教三德相齐:何以故?一、法身德,即此题中之仁王波罗密多义,二、般若德,即本题中之般若波罗密多义;三、解脱德,即本题中之护国波罗密多义。二、与密教之三心相齐:一、菩提心,此心为大悲方便之因,盖菩提即觉,亦即是智,此智乃无上正遍觉知,即本题中之般若波罗密多义。二、大悲心,此心为众德之根本,以有此心,无自他别,一味平等,拔众生苦如解己苦,与众生乐如成己乐,斯乃真实道德,故道德必以大悲心为根本,于此题中即仁王波罗密多义。三、方便心,此心为成佛以普利众生之究竟目的,盖因中菩萨,其发愿也咸为成佛,后以善巧方便法门度诸有情,故此方便事业,即是万能事业,于本题中即是护国波罗密多义…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