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讲录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讲录

  太虚

  悬论

  一 释经题名义

  二 释句义

  三 释大意

  四 释译人

  释经

  甲一 缘起分

  乙一 通序

  丙一 叙五事

  丙二 列二众

  丁一 当机众

  丁二 现化众

  丁三 结众仪

  乙二 别序

  丙一 说经瑞相

  丁一 现诸瑞相

  戊一 入定放光

  戊二 诸天雨华

  戊三 世界震动

  丁二 大众惊疑

  戊一 大众起疑

  戊二 仁王思惟

  戊三 问诸众会

  戊四 明无答者

  丁三 作乐供养

  丙二 现华召众

  丁一 放光

  丁二 现华

  戊一 正现华

  戊二 显化佛

  丁三 召众

  戊一 召十方众

  戊二 结众供养恭敬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彰护境

  丙一 护出世间正觉界

  戊一 示相

  戊二 请说

  己一 请

  己二 说

  庚一 正说护佛果

  辛一 正说

  辛二 问答分别

  壬一 问答所观实相

  癸一 问

  癸二 答

  子一 观胜义谛性空

  子二 观世俗谛假有

  子三 遣遍计执妄相

  壬二 问答能观正智

  癸一 问

  癸二 答

  子一 总标

  子二 别释

  丑一 双照空有

  寅一 照空

  寅二 照有

  丑二 明我法空

  寅一 正明我法空

  寅二 别遣我法见

  丑三 圣智次第

  庚二 广赞护佛果慧

  辛一 赞说者无上

  辛二 赞信受无上

  辛三 赞能诠无上

  辛四 赞智慧无上

  己三 总结

  戊三 诘验

  己一 如来问

  己二 大王答

  庚一 正答观相

  庚二 结观如来

  己三 佛印证

  戊四 法利

  丁二 护十地行

  戊一 问

  戊二 答

  己一 答初问云何修行

  庚一 正明五忍

  辛一 略明五忍

  辛二 广明五忍

  壬一 明伏忍

  癸一 明习种性

  癸二 明性种性

  癸三 明道种性

  壬二 明信忍

  壬三 明顺忍

  壬四 明无生忍

  壬五 明寂灭忍

  癸一 标位

  癸二 明行化

  子一 明二忍

  子二 明等觉地

  子三 明佛果

  庚二 总结五忍

  己二 答云何化众生

  庚一 真说

  辛一 总明

  辛二 别说

  壬一 明初地

  壬二 明二地

  壬三 明三地

  壬四 明四地

  壬五 明五地

  壬六 明六地

  壬七 明七地

  壬八 明八地

  壬九 明九地

  壬十 明十地

  辛三 总结

  辛四 供养

  庚二 重颂

  辛一 赞三宝

  辛二 颂五忍

  壬一 颂所说

  癸一 广明五忍

  子一 颂伏忍

  丑一 先明四王

  丑二 正明伏忍

  子二 颂信忍

  丑一 别明

  丑二 总明

  子三 颂顺忍

  丑一 别明

  丑二 总明

  子四 别颂远行

  丑一 正颂

  丑二 明进

  子五 颂后三地

  丑一 别明

  丑二 总明

  子六 颂正觉位

  癸二 因果对明

  壬二 颂佛能说

  辛三 明归敬

  庚三 法利

  辛一 现证利

  辛二 宿命利

  辛三 闻法利

  壬一 总赞

  壬二 广明

  壬三 显胜

  壬四 明益

  辛四 普见利

  己三 答以何相而住观察

  庚一 正说

  辛一 征起

  辛二 别观

  壬一 五蕴如幻化观

  壬二 诸受如梦观

  壬三 诸名如响观

  壬四 有为如焰观

  壬五 相待电月观

  壬六 缘成为泡观

  壬七 诸法因生观

  辛三 结成

  庚二 法利

  丙二 护世出世平等法

  丁一 正说

  戊一 问答胜义谛中世俗谛义

  己一 请问

  己二 许说

  己三 正说

  庚一 颂说

  庚二 直说

  戊二 问答不离文字而行实相

  己一 请问

  己二 答问

  己三 结成

  戊三 问答依一真性而说多法义

  己一 问

  己二 答

  己三 结

  丁二 法利

  戊一 就能说明

  戊二 就所说明

  戊三 就信受明

  戊四 就现证明

  丙三 护世间有情国土

  丁一 开示护国轨仪

  丁二 说明护国行由

  丁三 引证护国故事

  戊一 引帝释天

  戊二 引普明王

  戊三 引诸王

  丁四 劝修护国法门

  丁五 闻说护国法利

  乙二 显护果

  丙一 示行果

  丙二 兴赞愿

  丙三 融差利

  丙四 得法利

  乙三 修护行

  丙一 问答奉持

  丁一 问

  丁二 答

  戊一 奉持护出世行

  己一 长行

  庚一 总标

  庚二 别说

  辛一 三贤位

  壬一 习种性十住位

  壬二 性种性十行位

  壬三 道种性十回向位

  辛二 十地位

  壬一 明初地相

  壬二 明二地相

  壬三 明三地相

  壬四 明四地相

  壬五 明五地相

  壬六 明六地相

  壬七 明七地相

  壬八 明八地相

  壬九 明九地相

  壬十 明十地相

  辛三 总结

  庚三 总结

  己二 重颂

  戊二 奉持护世间行

  己一 持经息难

  己二 广明灾相

  己三 显祸福因

  庚一 问

  庚二 答

  辛一 明祸因诸恶积

  辛二 明福因般若生

  辛三 结明祸福因

  己四 明政教护

  庚一 以教护政

  辛一 教敕

  辛二 咒愿

  壬一 叙咒因

  壬二 正说咒

  辛三 印赞

  庚二 以政护教

  己五 时众法利

  丙二 闻法获益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叮嘱护持

  丙一 正嘱护持

  丙二 广明诸诫

  丁一 自恃破灭诫

  丁二 国土破灭诫

  丁三 法灭不久诫

  丁四 随因感果诫

  丁五 佛法不久诫

  丁六 受邪横制诫

  丁七 自作破国诫

  乙二 听众感叹

  乙三 请名劝持

  乙四 总结信奉

  【悬 论】

  一 释经题名义

  甲、仁  

  仁以群众和合为体,以慈爱协济为用。先明仁之体:由近观之,吾人具足五官四肢等而为身体,佛法亦言四大和合、五蕴积集为体;众生于此四大五蕴之身体,能善巧调养保存,止恶作善,谓之一身之仁。由此远推至家庭、社会、团体、国家、世界,能善调治其所聚之群众,博爱救济,使家庭、社会、团体、国家、世界之群众得以安宁,则谓之家庭、社会、团体、国家、世界之仁。广及一切众生之类,能互相爱济,互相资助,共同安乐,则皆谓之仁也。由上观之,小至微尘,大至华藏世界,咸以群众和合为体;换言之,即是以仁为体。次明仁之用:互相爱济,互相救助为仁之用。如一人之四大五蕴,能相爱济资助,则可保安一身康健,否则麻木不仁,且用既坏废,体亦不久朽灭矣。以此一人,推及家庭、社会、团体、国家、世界,亦复如是。然能了仁之体,发仁之用,充满虚空,遍周法界者,谓之佛。能具其体用之分者,谓之菩萨。能得其少分,谓之声闻、天、人,以至一切众生。是故人亦以仁之体用而有,若失仁之体用,则为不仁,亦谓非人。所以仁者,不可须臾离也。乙、王  佛法中以自在之义为王,故法华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此自在义,略似世间自由,是故亦曰自由。然非独自自在而扰其他之为王也;所言自在,是平等普遍之自在。何以故?以王不离仁故,仁以群众为体,群众以一切法为体,若于诸法及人,各如其实、各安其位、各称其量皆得自在,方为王也。古训天下归往为王,其归往者,乃一一皆归为大自在、大自由、大解脱也。

  丙、护  

  以喻言之,如城然;对外能遮灾患,对内能安人民,故护有二意:一、以消弭众患为义:谓诸恶已生令其灭除,诸恶未生令永不生故。二、以成德为义:谓胜德未生令生,已生令长,是为护字之义。

  丁、国 

  世俗言国,以领土、人民、政权为义;佛典释国,较为广博,乃以器世间为国──又言依报。斯依报器世间为众生共业所感所变,故为众生共同依住,而能互为资助其生活者,谓之国。

  戊、般若 

  梵语般若,译曰智慧。然非平常之智慧,乃无上不可思议之深妙智慧,能超过一切世间之智慧也。

  己、波罗密多  

  此亦梵言,波罗密译曰彼岸,密多译曰到、曰离,以此合言曰到彼岸,即过渡之义。佛法六度万行为过渡之船,假此法船,从生死此岸而渡过烦恼之河,达到佛果彼岸──佛果即是二转依果。其渡河法船虽有无量,而以般若为最胜,是故欲到彼岸,必以微妙清净不可思议之般若智慧为根本。又非仅此然,即吾人之作一切事,能得其究竟,亦云波罗密多。

  庚、经 

  以上所释,为经别目;此一经字,是经通号。梵语修多罗,与吾国之经字相似,故译为经。经有常法二义:常义、有轨持诸法不变不迁之理,法、有令诸法性相如是如是不可更坏之义。然佛教之经字义理,尚有胜义,谓经能摄化一切有情之异机,而俾其各得究竟者也。

  二 释句义

  甲、仁王  

  此具三义:1.仁王乃佛之别号:常人只知佛为觉王、法王,而不知佛亦称仁王。所谓觉王,于所知境周遍通达,自在明了,是谓觉王。反而观之,众生不了境界自性,妄生邪执,是谓之不觉。觉不觉间吾人其注意焉。所谓仁王于所教化之众,爱之如子,众生有无量病苦,而以妙药玄方救济之,不为诸法所拘,且能如意施用诸法,济渡含识而得自在,是曰法王。又能了知诸法,善说诸法,亦曰法王。2.仁王即人王别名:古云:仁者,人也,故仁王即人王之别目。一人能得自在之果,施其威德而令一切人类悉得自在,则曰仁王;如孔子有王德而无王位,亦称素王也。本经正明仁王,即是此义,即波斯匿王等,斯诸大王,为人中王,故曰仁王。本经为诸大王所问而说,故本经亦名人王所问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也。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