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講錄
太虛
懸論
一 釋經題名義
二 釋句義
叁 釋大意
四 釋譯人
釋經
甲一 緣起分
乙一 通序
丙一 敘五事
丙二 列二衆
丁一 當機衆
丁二 現化衆
丁叁 結衆儀
乙二 別序
丙一 說經瑞相
丁一 現諸瑞相
戊一 入定放光
戊二 諸天雨華
戊叁 世界震動
丁二 大衆驚疑
戊一 大衆起疑
戊二 仁王思惟
戊叁 問諸衆會
戊四 明無答者
丁叁 作樂供養
丙二 現華召衆
丁一 放光
丁二 現華
戊一 正現華
戊二 顯化佛
丁叁 召衆
戊一 召十方衆
戊二 結衆供養恭敬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彰護境
丙一 護出世間正覺界
戊一 示相
戊二 請說
己一 請
己二 說
庚一 正說護佛果
辛一 正說
辛二 問答分別
壬一 問答所觀實相
癸一 問
癸二 答
子一 觀勝義谛性空
子二 觀世俗谛假有
子叁 遣遍計執妄相
壬二 問答能觀正智
癸一 問
癸二 答
子一 總標
子二 別釋
醜一 雙照空有
寅一 照空
寅二 照有
醜二 明我法空
寅一 正明我法空
寅二 別遣我法見
醜叁 聖智次第
庚二 廣贊護佛果慧
辛一 贊說者無上
辛二 贊信受無上
辛叁 贊能诠無上
辛四 贊智慧無上
己叁 總結
戊叁 诘驗
己一 如來問
己二 大王答
庚一 正答觀相
庚二 結觀如來
己叁 佛印證
戊四 法利
丁二 護十地行
戊一 問
戊二 答
己一 答初問雲何修行
庚一 正明五忍
辛一 略明五忍
辛二 廣明五忍
壬一 明伏忍
癸一 明習種性
癸二 明性種性
癸叁 明道種性
壬二 明信忍
壬叁 明順忍
壬四 明無生忍
壬五 明寂滅忍
癸一 標位
癸二 明行化
子一 明二忍
子二 明等覺地
子叁 明佛果
庚二 總結五忍
己二 答雲何化衆生
庚一 真說
辛一 總明
辛二 別說
壬一 明初地
壬二 明二地
壬叁 明叁地
壬四 明四地
壬五 明五地
壬六 明六地
壬七 明七地
壬八 明八地
壬九 明九地
壬十 明十地
辛叁 總結
辛四 供養
庚二 重頌
辛一 贊叁寶
辛二 頌五忍
壬一 頌所說
癸一 廣明五忍
子一 頌伏忍
醜一 先明四王
醜二 正明伏忍
子二 頌信忍
醜一 別明
醜二 總明
子叁 頌順忍
醜一 別明
醜二 總明
子四 別頌遠行
醜一 正頌
醜二 明進
子五 頌後叁地
醜一 別明
醜二 總明
子六 頌正覺位
癸二 因果對明
壬二 頌佛能說
辛叁 明歸敬
庚叁 法利
辛一 現證利
辛二 宿命利
辛叁 聞法利
壬一 總贊
壬二 廣明
壬叁 顯勝
壬四 明益
辛四 普見利
己叁 答以何相而住觀察
庚一 正說
辛一 征起
辛二 別觀
壬一 五蘊如幻化觀
壬二 諸受如夢觀
壬叁 諸名如響觀
壬四 有爲如焰觀
壬五 相待電月觀
壬六 緣成爲泡觀
壬七 諸法因生觀
辛叁 結成
庚二 法利
丙二 護世出世平等法
丁一 正說
戊一 問答勝義谛中世俗谛義
己一 請問
己二 許說
己叁 正說
庚一 頌說
庚二 直說
戊二 問答不離文字而行實相
己一 請問
己二 答問
己叁 結成
戊叁 問答依一真性而說多法義
己一 問
己二 答
己叁 結
丁二 法利
戊一 就能說明
戊二 就所說明
戊叁 就信受明
戊四 就現證明
丙叁 護世間有情國土
丁一 開示護國軌儀
丁二 說明護國行由
丁叁 引證護國故事
戊一 引帝釋天
戊二 引普明王
戊叁 引諸王
丁四 勸修護國法門
丁五 聞說護國法利
乙二 顯護果
丙一 示行果
丙二 興贊願
丙叁 融差利
丙四 得法利
乙叁 修護行
丙一 問答奉持
丁一 問
丁二 答
戊一 奉持護出世行
己一 長行
庚一 總標
庚二 別說
辛一 叁賢位
壬一 習種性十住位
壬二 性種性十行位
壬叁 道種性十回向位
辛二 十地位
壬一 明初地相
壬二 明二地相
壬叁 明叁地相
壬四 明四地相
壬五 明五地相
壬六 明六地相
壬七 明七地相
壬八 明八地相
壬九 明九地相
壬十 明十地相
辛叁 總結
庚叁 總結
己二 重頌
戊二 奉持護世間行
己一 持經息難
己二 廣明災相
己叁 顯禍福因
庚一 問
庚二 答
辛一 明禍因諸惡積
辛二 明福因般若生
辛叁 結明禍福因
己四 明政教護
庚一 以教護政
辛一 教敕
辛二 咒願
壬一 敘咒因
壬二 正說咒
辛叁 印贊
庚二 以政護教
己五 時衆法利
丙二 聞法獲益
甲叁 流通分
乙一 叮囑護持
丙一 正囑護持
丙二 廣明諸誡
丁一 自恃破滅誡
丁二 國土破滅誡
丁叁 法滅不久誡
丁四 隨因感果誡
丁五 佛法不久誡
丁六 受邪橫製誡
丁七 自作破國誡
乙二 聽衆感歎
乙叁 請名勸持
乙四 總結信奉
【懸 論】
一 釋經題名義
甲、仁
仁以群衆和合爲體,以慈愛協濟爲用。先明仁之體:由近觀之,吾人具足五官四肢等而爲身體,佛法亦言四大和合、五蘊積集爲體;衆生于此四大五蘊之身體,能善巧調養保存,止惡作善,謂之一身之仁。由此遠推至家庭、社會、團體、國家、世界,能善調治其所聚之群衆,博愛救濟,使家庭、社會、團體、國家、世界之群衆得以安甯,則謂之家庭、社會、團體、國家、世界之仁。廣及一切衆生之類,能互相愛濟,互相資助,共同安樂,則皆謂之仁也。由上觀之,小至微塵,大至華藏世界,鹹以群衆和合爲體;換言之,即是以仁爲體。次明仁之用:互相愛濟,互相救助爲仁之用。如一人之四大五蘊,能相愛濟資助,則可保安一身康健,否則麻木不仁,且用既壞廢,體亦不久朽滅矣。以此一人,推及家庭、社會、團體、國家、世界,亦複如是。然能了仁之體,發仁之用,充滿虛空,遍周法界者,謂之佛。能具其體用之分者,謂之菩薩。能得其少分,謂之聲聞、天、人,以至一切衆生。是故人亦以仁之體用而有,若失仁之體用,則爲不仁,亦謂非人。所以仁者,不可須臾離也。乙、王 佛法中以自在之義爲王,故法華雲:“我爲法王,于法自在”。此自在義,略似世間自由,是故亦曰自由。然非獨自自在而擾其他之爲王也;所言自在,是平等普遍之自在。何以故?以王不離仁故,仁以群衆爲體,群衆以一切法爲體,若于諸法及人,各如其實、各安其位、各稱其量皆得自在,方爲王也。古訓天下歸往爲王,其歸往者,乃一一皆歸爲大自在、大自由、大解脫也。
丙、護
以喻言之,如城然;對外能遮災患,對內能安人民,故護有二意:一、以消弭衆患爲義:謂諸惡已生令其滅除,諸惡未生令永不生故。二、以成德爲義:謂勝德未生令生,已生令長,是爲護字之義。
丁、國
世俗言國,以領土、人民、政權爲義;佛典釋國,較爲廣博,乃以器世間爲國──又言依報。斯依報器世間爲衆生共業所感所變,故爲衆生共同依住,而能互爲資助其生活者,謂之國。
戊、般若
梵語般若,譯曰智慧。然非平常之智慧,乃無上不可思議之深妙智慧,能超過一切世間之智慧也。
己、波羅密多
此亦梵言,波羅密譯曰彼岸,密多譯曰到、曰離,以此合言曰到彼岸,即過渡之義。佛法六度萬行爲過渡之船,假此法船,從生死此岸而渡過煩惱之河,達到佛果彼岸──佛果即是二轉依果。其渡河法船雖有無量,而以般若爲最勝,是故欲到彼岸,必以微妙清淨不可思議之般若智慧爲根本。又非僅此然,即吾人之作一切事,能得其究竟,亦雲波羅密多。
庚、經
以上所釋,爲經別目;此一經字,是經通號。梵語修多羅,與吾國之經字相似,故譯爲經。經有常法二義:常義、有軌持諸法不變不遷之理,法、有令諸法性相如是如是不可更壞之義。然佛教之經字義理,尚有勝義,謂經能攝化一切有情之異機,而俾其各得究竟者也。
二 釋句義
甲、仁王
此具叁義:1.仁王乃佛之別號:常人只知佛爲覺王、法王,而不知佛亦稱仁王。所謂覺王,于所知境周遍通達,自在明了,是謂覺王。反而觀之,衆生不了境界自性,妄生邪執,是謂之不覺。覺不覺間吾人其注意焉。所謂仁王于所教化之衆,愛之如子,衆生有無量病苦,而以妙藥玄方救濟之,不爲諸法所拘,且能如意施用諸法,濟渡含識而得自在,是曰法王。又能了知諸法,善說諸法,亦曰法王。2.仁王即人王別名:古雲:仁者,人也,故仁王即人王之別目。一人能得自在之果,施其威德而令一切人類悉得自在,則曰仁王;如孔子有王德而無王位,亦稱素王也。本經正明仁王,即是此義,即波斯匿王等,斯諸大王,爲人中王,故曰仁王。本經爲諸大王所問而說,故本經亦名人王所問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也。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