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3.非但以佛以人明仁王,而以一切衆生明仁王:斯義雲何?謂一人能調養其體,護其安樂,諸病不生,是爲一身之仁王。推及家庭、社會、團體、國家、世界等,無不如是。明乎斯,微至極微芥子毛端,大至虛空法界華藏世界等,諸衆生能善調其體,巧施其用,鹹獲安隱自在,則亦謂之仁王也。
乙、護國
此義有其叁種:
1.護國爲嚴淨佛土:佛土亦雲正覺世間,換言之,即是正覺國土。蓋國者,互資共住爲義。佛典之國義甚廣,世間以人類等共所依住爲國土,而西方彌陀如來及諸菩薩等類所依住者,曰西方極樂世界,曰莊嚴佛土。依上所明,則護者即是嚴淨佛土也。護言弭患成德,如西方國土離五濁惡患──即是弭患義,但受諸樂──即是成德義。又佛之一人,遠遣諸惡,離二障二死,成就莊嚴果土;次而菩薩因中,修諸妙德,滅諸罪障,成其一分莊嚴佛土之因;准上二義,即是嚴淨佛土。佛土分五:法性佛土,亦曰一真法界,亦曰佛自性國土。然佛既成其自性妙德,爲度衆生滿本願故,所以權巧方便,爲諸菩薩等示現受用國土,如西方極樂世界,彌陀如來自性本具妙德,唯佛與佛乃得知之,即是自受用佛土;次而爲諸菩薩示現他受用佛土;又次而爲二乘人等示現方便有余淨土;再次而爲一切六趣十法界諸衆生類,示現凡聖同居佛土;即是吾人現在所願往生之佛土。總之、以上所明,皆爲正覺世間。若衆生消弭二障,解脫二死,方不受叁界之苦,而得自在之樂。所言二障,即是煩惱、所知二障,由二障故則有二種生死,謂由煩惱障而有分段生死──即是六凡之生死,由所知障而有變易生死──即證初果後所受生死。觀乎斯,必先有以護之使弭患成德之功力,斷其二障,絕其二死,成其果德莊嚴,是謂之護正覺世間之義。
2.以奠安人世爲護國義:世間有叁:前明爲正覺世間,此乃有情世間及器世間也。文佛爲波斯匿王等說此經,使一切世間人類安全康樂,此經主旨即在于茲。然非僅人類稱世間,上及天神下迄鬼靈昆蟲等,與此人世有關系者,皆使安甯,方可謂之護國。經雲:“人未亂,鬼神先亂”;此乃不安其鬼神故也。推及凡關于人世間者,亦複如是。以斯欲護此國者,必先俾一切阙于此者,各如其實,各安其位,各稱其量,乃能奠定安甯于所護人世之國也。
3.明護國爲通義:上來所講,爲有限之護國,今以通義明之,則凡存在之物,悉由互資共依而有,故無所往而非國,亦無所往而不用其護。若了斯義,非但諸佛及菩薩仁王等能護其國,一切有生活之有情,莫不能施其功力,各消弭其惡而完成其德,以護其所應護而同趨于安樂也。
丙、仁王護國
仁王護國一句,重在護字,其護字之義,略明于前。能護即是仁王所具之功力,能消弭諸患,完成衆德。仁者、即是一切生活有情,不仁者、即是一切枯死之物。生活有情,有自發之自由力,則謂仁王。仁王見自他有情痛苦,發憐愍心,施自在力而擁護之,則曰仁王護國。由人而及非人,由有情而及無情,宇宙萬有,莫一物非國,則仁王亦無不具護持之責,有其責必力行其護,否則失其共依之國,亦失其仁王之義也。觀乎上文,則仁王對于國,非盡其護持之責不可;觀乎患已生者速除之,未生者急弭之;觀乎益未生者令其發轫,已生者使其增長。故仁王護國四字,以護字爲中主,而貫通上下者也。
丁、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
般若波羅密多,爲六度中之一度,此般若度,能使衆生達至彼岸,故雲波羅密多。如渡河然,般若喻船,假此般若法船,能護送一切衆生安穩渡達彼岸,恒受妙樂,故般若爲能仁其國,能護其國之秘密要法也。一切萬物,自然存在,則具有王之意。如莊生逍遙遊,有大鵬萬裏,鸴鸠咫尺之喻,鵬以萬裏足其念,鸠以咫尺滿其想,雖大小有殊,而各足其足一也。故宇宙萬有,各護其自然存在,則有王之意也。然以平等自在方謂之王,則須具一人自在一切自在,一切自在一人自在,及一個自由一切自由,一切自由一個自由之普遍義,以斯普遍一切自在安樂,謂之仁王。此仁王者,匪獨自己之自在,單我之自由也。傥成獨個自在,則是我見,六趣衆生,執此假我而曰此我也,彼非我也,于是睹事物之有益于我者則取之,有損于我者則除之,其或取或舍,俱不相顧,只圖滿足自心之欲望而已。以斯行之,謂世界不流爲殘殺不堪之大戰場大苦海,無有是處。嗚呼!欲挽濟茲,亦非先以般若妙智照破彼此我法不可,由般若照空萬有假執,開顯萬有真性,無所往而非佛,無所往而非法,離言自性真如,而無一法可說可思。然則現見森羅萬象,陳列目前之萬法,由何而有者耶?曰:諸法無自性,無自相,而其體用皆衆緣合生,故曰:諸法無獨自之性質也。綜上之義,雖雲仁王護國,而實般若波羅密多護國也。
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
上之十字,爲經別號;經之一字,一藏通稱。上十字合成一名,下一字爲一名,合而成句,曰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經爲結集佛說之法,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此義爲所诠,經爲能诠,經乃名句文身聚集而成。佛所說仁王護國之般若波羅密多爲所诠義,經爲能诠名句文身。言名身者,多名集積;句身者,多句集積;文身者,多文集積也。以此名句文身之經,诠其理,表其義,謂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
總上諸說,以般若爲因,以仁王爲根本,以波羅密多爲究竟也。
叁 釋大意
上來已釋名句,次解經題大意。題者經題,故明經題大意,亦是明全經大意也。經題上之四字,表人及事;下之般若波羅密多者,顯行及果也。凡一切作事到于究竟圓滿,謂之波羅密多;本經大意,即是仁王仁至究竟,護國護至究竟,般若照至究竟,叁者鹹得圓滿,遂謂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非第此經若斯,即叁藏十二部佛法亦複如是。非第佛法如斯,凡一切世間諸學說等亦複如是。
夫一切學說,括而議之不外乎叁種要素:一、發展其知識,二、增進其道德──即品性,叁、養成其才能──即能力。倘知識發達至極,道德增進充足,才能獲得圓滿,則可謂之一有知識、道德、才能者。具足知識者,普了一切,諸境不足以迷之。具足道德者,所行淨善,諸惡不足以染之。具足才能者,有願必成,諸苦不可以難之。自利利他,乃俱究竟。以上叁者,衆生未得圓足,何以故?只就人類明之,性質不一,行爲有殊,如有一人,其知識高明廣大,考其道德、才能則缺如也;又有一人,其道德清高,考其知識、才能則無也;又如一人,其才能具足,察其道德、知識則有所短也;由人類推及六趣衆生以至二乘賢聖,無不如此,故一切衆生,皆不能圓足此叁德也。叁者未能完全具足,不得名之爲波羅密多。若妄自誇爲充足,及有言無行者等等,皆不免爲無明少智,適足以障其德而增其患也。或但具知識道德,然知非圓智,德非全德,極果或僅一小乘果而已;是小乘故,不能利衆,故非菩薩之行也。明乎此,則叁者──知識、道德、才能──非平均發展至究竟不可,蓋可知矣。若至究竟,即目之爲佛。本經題中,于此叁者,悉皆達到圓足。
甲、知識
圓足者,即般若波羅密多。以此清淨妙智,照破一切妄執,顯了一切實性,有漏無漏、有爲無爲一切諸法,莫不曆然了知,故謂之覺王。所以者何?以衆生皆有知識,然是居于限量之內,弗能遍知普覺。由無始無明,惑本智故,則有妄想執著,此我也,彼物也;以妄想我故,則我執生焉,以妄想物故,則法執生焉;以此二執,迷惑一切。若有般若二智──人空智、法空智,照空二執,執遣則惑斷焉,惑斷則可普知一切、遍了一切,是之謂般若波羅密多,即是知識達于究竟也。乙、道德圓足者,則是仁王波羅密多。仁者、大慈大悲,王者、自由自在,蓋諸道德皆以大慈大悲自由自在爲根本,依此二者以行之,則無非是善,違此二者以行之,則不免有種種障礙,種種患業擾害。是以佛教以大慈大悲爲根本,能令一切悉獲自由自在之安樂;佛以慈心拔苦,悲心與樂。故仁王者,道德之本也。衆生悉有此心,悉具斯德,然非普遍,有僅能仁其身者,乃至能仁其一世界者,是均居有限而非普遍,倘得圓滿普遍無障無礙者,則名極果之佛。吾人悉具此德,障而不發,若能各盡其量、各充其德,及至圓足則是佛矣。故曰:佛性各個不無,各個本具,但其力未充而不顯其用耳。
丙、才能
圓足者,即護國波羅密多。凡具能力者,于衆所難,皆能成之,俗者謂之天才或天然能力,然實先業之所修集,故得如斯。要之、吾人作事,有所能有所不能,以斯不得波羅密多之名。迄至佛果,具足萬能,行種種行,利種種生,除一切苦,成一切德,此由佛具十種神力,普利十方。言十力者:括羅一切萬能,于本經中即護國之意。前雲國有叁種──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叁種世間,一切衆生莫不概羅。若能遍于此叁世間,護其勝德,弭其諸患,即是護國之義,亦即才能圓足之義也。括上叁義,吾侪學佛有情,非調合叁者齊進,弗能獲其圓滿佛果;既至究竟,亦目爲覺王、仁王、法王也。
然斯深義,非憑空杜撰,乃聖教中有依據也。一、與顯教叁德相齊:何以故?一、法身德,即此題中之仁王波羅密多義,二、般若德,即本題中之般若波羅密多義;叁、解脫德,即本題中之護國波羅密多義。二、與密教之叁心相齊:一、菩提心,此心爲大悲方便之因,蓋菩提即覺,亦即是智,此智乃無上正遍覺知,即本題中之般若波羅密多義。二、大悲心,此心爲衆德之根本,以有此心,無自他別,一味平等,拔衆生苦如解己苦,與衆生樂如成己樂,斯乃真實道德,故道德必以大悲心爲根本,于此題中即仁王波羅密多義。叁、方便心,此心爲成佛以普利衆生之究竟目的,蓋因中菩薩,其發願也鹹爲成佛,後以善巧方便法門度諸有情,故此方便事業,即是萬能事業,于本題中即是護國波羅密多義…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