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讲录▪P12

  ..续本文上一页故行此般若妙法者,当知能修所修悉等虚空。法相如是者,显此一切空义,非由般若使之空,乃其自性如是,故曰法相如是。有所得心者,有分别之遍计执心;无所得心者,无分别之正智,然则二者皆不可得。由此般若妙慧故,一切众生非法即五蕴非离五蕴,乃至如是等相,不可思量。所云如是等相者,指十二处、十八界、二谛、四谛等诸法,非即四谛等非离, 四谛等,以皆般若明照显故。

  是故一切菩萨摩诃萨等十句,结归五忍也。谓初发心菩萨以至未成佛前,悉于此五忍中修,诸佛如来已证圆觉,亦于五忍中示生示化示灭,教化众生。然诸菩萨及诸如来,如实了达五忍皆幻,而其自修自化,亦是以幻化幻而已。此中十四忍者,即是五忍,此之五忍功德利益,实不可思, 量也。

  壬三 显胜

  “善男子!汝今所说此功德藏,有大利益一切众生,假使无量恒河沙数十地菩萨,说是功德,百千亿分如海一滴。三世诸佛如实能知,一切贤圣悉皆称赞,是故我今路述所说少分功德。善男子!此十四忍,十方世界过去现在一切菩萨之所修行,一切诸佛之所显示,未来诸佛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佛菩萨不由此门得一切智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诸佛菩萨无异路故。 

  此显五忍之殊胜也。善男子之三句,就利显胜。此功德藏者,即指五忍也。假使无量恒河沙数十地菩萨之三句,就喻显此也。十地菩萨虽超二乘,说此功德,较之佛、如海中之一沤,是故前云唯佛一人能尽源也。三世诸佛如实能知之五句,就佛显胜也。三世诸佛,了知五忍无有少遗,犹如大海;三贤十圣诸菩萨依之修行,皆能称赞。观于此、则了五忍功德真实不可思议,然我释迦佛略为汝述其少分。善男子此十四忍之十四句,就行显胜也。谓此十四忍之功德藏,十方世界三世诸菩萨,依此修行,趋无上觉,而十方世界三世诸佛,亦复依此显示降生、教化、示灭,未来诸佛菩萨亦复如是,依之而修而示也。若不依此十四忍之法门而修而示,能得一切智智者,无有道理。以十方世界三世诸佛菩萨,趣无上觉无异门故。

  壬四 明益

  “善男子!若人闻此住忍、行忍、回向忍,欢喜忍、离垢忍、发光忍、焰慧忍、难胜忍、现前忍、远行忍、不动忍、善慧忍、法云忍、正觉忍,能起一念清净信者,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无边恒河沙劫一切苦难,不生恶趣,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正明益也。此中初三忍明伏忍,次三忍明信忍,第三三忍明顺忍,第四三忍明无生忍,第五二忍明寂灭忍。谓能有人于此五忍、十四忍中,能生一念清净信者,此人当超百千劫无量无边如恒河沙劫之一切苦难,永不生三恶趣中,而且不久当得无上菩提。此中不久,非相近也,乃是就起信心后,决定不退而唯进化,故当不久成佛。

  辛四 普见利

  是时十亿同名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与无量无数诸来大众,欢喜踊跃,承佛威神,普见十方恒沙诸佛,各于道场说十四忍,如我世尊所说无异。各各欢喜,如说修行般若波罗密多。

  此明普见利也。说此菩萨云何化众生法毕时,则有无数菩萨摩诃萨,亲见十方世界恒沙诸佛,各于其刹说此五忍,其说如我释迦世尊所说,无有差异。何以故?佛佛道同故。由此大众亲见斯境,各自观喜,如佛所说,依教奉行。

  己三 答以何相而住观察

  庚一 正说

  辛一 征起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汝先问云:“复以何相而住观察”,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 

  此征起也。谓汝前第三问菩萨护十地行,应以何相而住观察?汝今谛听,应如下说而住观察。

  辛二 别观

  壬一 五蕴如幻化观

  “以幻化身而见幻化,正住平等无有彼我,如是观察化利众生。然诸有情,于久远劫,初刹那识异于木石,生得染净,各自能为无量无数染净识本。从初刹那不可说劫,乃至金刚终一刹那,有不可说不可说识,生诸有情色心二法,色名色蕴,心名四蕴,皆积聚性,隐覆真实。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眼得为色,耳得为声,鼻得为香,舌得为味,身得为触;坚持名地,津润名水,暖性名火,轻动名风;生五识处,名五色根。如是展转,一色一心生不可说无量色心,皆如幻故。

  此五蕴如幻观也。以幻化身而见幻化者,菩萨应观自身是幻,亦应观所化众生是幻,以悉是五蕴假和合故。谓五蕴既假无性,依五蕴而化之,众生岂实有耶?正住平等无有彼我者,菩萨以正智亲证真如,了达诸法如幻,既是如幻,则不见彼是所化众生,我是能化菩萨,故正住平等,菩萨应如是观察教化众生。然则一切皆幻,无有差别,何见有菩萨众生耶?曰:菩萨观一切幻化,当知由唯识现,由唯识变,若离识有不应道理。久远劫者,显其无始。初刹那识者:即诸有情受报身时,最初由无明习气所引之主人翁,唯识论名之曰阿赖耶识。四大集合,为此初刹那识执持不舍,故异于本石,名曰有情。情者,即是此初刹那识,谓有此初刹那识,则谓之有情。一切有情有此初刹那识,即有生得染净诸法。此染净诸法,由初刹那识持之不舍,若经一现行,即有一度熏习,由熏习故复成种子,种子遇缘复生现行,如是展转无数无量,熏习增长,故为无量无数识本。然若染若净各自为本,谓染识遇缘,为生无量无数染识之本,净识亦尔。本者,谓此染净诸识,各各自引,前为后本,后复引前,如是展转无有止时。一切有情,此之初刹那识,恒时相续,乃至生死边际,金刚位终最后刹那,其中不可说劫,亦不离此识,以此不可说不可说劫中,任何生灭,此识不断。然所以有此生灭者,谓众生由无始无明,起业受报,生染净现行,熏染净种子,种子复生现行,如此于彼受报,即舍此报,于此受报即舍彼报,及至金刚后心乃全舍尽,不受生死。其中所经生死,有不可说不可说次,其识随报受生,故亦有不可说不可说识也。

  生诸有情色心二法者,明万法唯识也。谓此初刹那识,含持无量无数色心种子,遇缘则生现行。此中色者,即是色蕴;心者,受、想、行、识四蕴。蕴者,积聚为性。以有情位之五蕴,能障真实净德,故古德又译为五阴也。色之一字,广摄一切有碍有变之物,非只现前眼所见者名为色蕴,故此一色法,实生无量色也。眼得为色等五句,正明色蕴所生之色法也,此五为所造色。坚持名地等四句,明能造四大也。生五识处二句者,明所生五色根也。此五色根有质碍性,故名为色,眼等五识依此而生,除此五尘、五根之外,尚有无表色,亦是色蕴所摄。如是展转一色一心等三句,明其余四蕴,亦复如此转变。然此五蕴所生所变诸法,皆是幻化而非实有。

  壬二 诸受如梦观

  “善男子!有情之受,依世俗立,若有若无,但生有情妄想忆念,作业受果,皆名世谛。三界六趣一切有情,婆罗门、刹帝利、毗舍、首陀,我、人、知、见,色法、心法如梦所见。

  受为五蕴中之一蕴,十二支中之一支,以领纳为义,即领纳逆顺之境而生苦乐之觉受是也。此能受所受,悉依世间假立,愚夫众生,计执乐有苦无,苦有乐无,由领受外境后遂起如是想者,是名妄想。由妄想假立诸名,著取诸相,生诸忆念,由忆念而生种种妄动,造作诸业,由业而受果报。依此幻有果报假立三界之名义,于三界中假立六趣有情。于六趣中就人类言,复施四种假名:一、婆罗门,此云梵志,亦曰静志,谓奉梵天为教主,而以静虑生天为归墟故。二、刹帝利,此云王种,亦曰贵族。三、毗舍,此云商贾。四、首陀,此云农夫。此之四类,乃佛时印度民族阶级之见,犹中国之士农工商然。复次、由此受故,计此是我受,此是他受,此是知者受,此是见者受,或此是色受,此是心受,如是计执皆是颠倒。何以故?受为妄想,尚是空无,何有我受等耶?犹如梦中所见之境,所领之境,若人若我,若色法,若心法,皆是妄想显现,梦中所见,是无非实。人于世间若见人,若见法,亦同梦中所见,唯识论云:“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此之谓也。然诸佛菩萨应化三界者,亦作梦中佛事而已。

  壬三 诸名如响观

  “善男子!一切诸名皆假施设。佛未出前,世谛幻法无名无义,亦无体相,无三界名,善恶果报六趣名字。诸佛出现,为有情故,说于三界、六趣、染净无量名字,如是一切如呼声响。 

  名为能诠,单名为名,然名不能诠表诸法之自性,而所诠表者,诸法之共相也。如言火之一名,其所诠但火之共相,不得火之自性;倘火自性为名所诠,言火则应烧口,思火则应烧心。何以故?火以热为自性,以烧为业用故。所诠者、乃众人智识上之通俗思想而已,不能依实相立名,故云皆假施设也。如佛未降生说法时,一切世俗谛法,无有名义体相,亦无三界、六趣等名。佛出世为度众生,以方便智施设之,此等犹人在山,大呼某某,其时回响亦呼某某,此皆有名无义者也。

  壬四 有为如焰观

  “诸法相续,念念不住,刹那刹那,非一非异,速起速灭,非断非常,诸有为法如阳焰故。 

  诸法缘生,刹那不住,相续不断,相续故非异,不住故非一,速起故非断,速灭故非常,如是诸有为法,刹那生灭,犹阳焰然。阳焰者,日光照地所发之蒸气,凡山麓郊旷之处,远望如水,近之则为微细游气者是也。

  壬五 相待电月观

  “诸法相待,所谓色界、眼界、眼识界,乃至法界、意界、意识界,犹如电光,不定相待,有无一异,如第二月。 

  待者,对待之义,谓眼所缘之色曰色界,乃至意所缘之法界,发眼识之净色曰眼界,了别色者曰眼识界,乃至发意识之意曰意界,了别法之意识曰意识界。所谓界者,可以界限及种子之义释之。界限者,各居各位,不相乱杂;种子者,各有自种,不从他生。言相待者,色不自色,待声等明,眼界、眼识界,亦复如是。乃至法界、意界、意识界,当知亦尔。犹如电光相待,忽隐忽现,蕴处界等一切诸法无不如是,此为缘生相待之义。又诸法相,各自相待,为有为无,为一为异…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