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離生有生,則離作有作,離去有去,離食有食,如是則壞世俗法;是事不然,是故不生法不生。
若謂不生生者,則所謂有者雖詮有而亦詮無,一切名體皆屬擾亂,故不應作如是計。
壬三 一切法不生應生破
復次、若不生法生,一切不生法皆應生;一切凡夫未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應生,不壞法阿羅漢煩惱不生而生,兔馬等角不生而生,是事不然,是故不應說不生而生。
此中謂凡夫不應生菩提者,明因未熟不生也。謂阿羅漢不應生煩惱者,明已斷者則不生也。謂兔角不生者,明畢竟無者畢竟不生也。若謂不生法而能生者,則此三種不應生者皆應生也;然兔角等實未見其能生,故不應作如是計。
辛二 救破
問曰:不生而生者,如有因緣和合時方作者,方便具足是則不生而生,非一切不生而生,是故不應以一切不生而生為難。
不生法可有三種:一、無為法不生,二、畢竟無者不生,三、緣缺法不生。此中以緣缺故不生,救破。蓋謂我之所謂不生而生者,非謂一切之不能生者而生,乃謂此時緣缺故名不生,若緣具足則必生,故曰不生生也。
辛三 破救
答曰:若法生時方作者,方便眾緣和合生,是中先定有不生,先無亦不生,有無亦不生,是三種求生亦不可得,如先說。是故不生法不生。
此中以第二觀有果無果門,破其不生生之救。
庚三 破生時生
辛一 以理奪破
生時亦不生,何以故?有生生過,不生而生過故。生時法,生分不生,如先說。未生分亦不生,如先說。
間於生已、未生之時,謂之生時。上來已明生已不生,不生亦不生,故間於二者之生時亦不應生也。若橫計生時生,則汝有生生、不生而生之二過也。
辛二 以無體破
復次、若離生有生時,則應生時生,而實離生無生時,是故生時亦不生。依生建立生時,生既不生,故生時無體也。
辛三 以二體破
復次、若人說生時生,則有二生:一、以生時為生,二、以生時生。無有二法,
云何言有二生?是故生時亦不生。
此中以生時為生者,謂以生時為所生法也。以生時生者,謂從生時所生法也。汝若計生時生者,則有二生,但生時實無此能生、所生之二法,是故汝言生時生不應道理。
辛四 以無依破
復次、未有生,無生時,生於何處行?生若無行處則無生,是故生時亦不生。此中之依,謂生時之所依,生時之所依乃生已與未生。上來已明生已不生,不生不生,是終無有生;既終無有生,則汝所計生時之生,將於何處現行耶?己三 總結三時無生
如是生、不生、生時皆不成,生法不成故,無生、住、滅亦如是。
此中住、表住法,謂住即法也。滅、表滅法,謂滅即法也。此段以生已、不生、生時皆不成,結明生法不成;以生法不成,結明住法與滅法皆不成。住法不成者,謂已住、未住,住時皆不成也。滅法不成者,謂滅已、未滅、滅時皆不成也。
丁三 結齊
生、住、滅不成故,則有為法亦不成;有為法不成故,無為法亦不成;有為、無為法不成故,眾生亦不成。
此中以生住滅不成,結明有為法空;以有為法空,結明無為法空;以法空結明生空。
甲三 结分
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生,毕竟空寂故。
自观生门之文观之则此末二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生,毕竟空寂故,用以结明此门之宗旨。但自全论观之,则此二句即是用以总结十二门也。盖以十二门中以观生门为十二门之终结,而观生门以此二句为其终结,故此二句亦即是用以结明十二门之旨也。是以此二句摄入三分中之结分。此中是字,总指十二门;故字,即理由义。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生毕竟空寂故,谓由上十二门所明之理,应知一切法之性、相、用无始无起,无始无起则一切法本来空寂,亦毕竟空寂也。
学者凡读一论,应知此一论所宗以立论之点,得此论之宗点,则思惟乃有线索;思惟有线索,则其比量既可得其正,而其理想之所入亦必甚深。如是,则此论之精处、微处、偏胜处、要处,皆为读者之所领得而无余矣。此十二门论之所宗,而以之为其总持者,即是大分深义之空义;而论主之旨,即在使读者依十二门之言教,离尽一切戏论分别,悟入大分深义之空义,发无得正观,起二空智,通达二空真如之理,得无生法忍,即证大分深义之空相也。盖以所谓空相者,即诸法之实相也。所谓空义者,即无生无法之义。所谓二空真如之理者,即诸法之实性。所谓二空智者,即是无生法智,以其能亲证无生、能亲证无法也。所谓无生法忍者,即亲能断除一切烦恼惑痴,亲能印证一切实相,认可诸法真理之谓也。此无生法智与无生法忍,系同时而有,盖以此智乃由不离正定之正观所发,此忍乃由不离正观之正定所成。所谓定者,即一切戏论分别皆不能动之之谓。所谓观者,谓心极清净而思惟如如不昧、明了昭昭也。此论之前三门,观缘生无性以明生空;中六门,观诸法相性、有无、一异不可得,以明法空;后三门,观作、时、生以双印二空;而末复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生毕竟空寂二句,以印定之、以结明之。是故知此论之所宗而以之为其总持者,乃大分深义之空义也。
佛法藏如海难寻,得其宗点乃易明。所以去岁我所作之总抉择谈中,立三宗以总持一切佛教大乘经论。此三宗乃依三性而立:一、真如宗:依托圆成实自性而施设言教,唯立无破,其经论则以华严、法华、佛性、起信等为代表。二、唯识宗:依托依他起自性而施设言教,有破有立,其经论则以解深密、成唯识等为其代表。三、般若宗:依托遍计所执自性而施设言教,唯破无立,其经论则以大般若经、中、百论等为其代表。此三者之中,真如宗之所依──圆成实性──虽最高,而其见效于众生每最劣;盖以此宗所明者,多是佛知见之境界,苟非利根上智者,惟足藉此起信而已。唯识宗之所依──依他起性──处中,其见效于众生亦恒处中。盖以其所明者,皆众生与菩萨之境,无论上根、下根,读此即可于佛法得解,虽不能即起行、得证,亦不仅起信而已。至于般若宗之所依──遍计执性──虽最低,而其效于众生实为最胜。盖以其能破尽一切戏论妄想,戏论妄想若离,正观自发,无论上根、下根,由此即当入胜解行,非仅信解而已也。由此观之,学者于此十二门论,应勿草草读过之也。(善馨记)(见海刊四卷四至七期)
(注一) 原注:按:“此纲要之文,系参合南萍居士之笔记而抄录者”。
《十二门论讲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