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谓佛虽终日说法,而所说者皆此未尝说之离言性也。此所谓性相双彰、空有不二之中道欤!
丙四 愚起八分别
丁一 八分别生三事
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八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有情世间及器世间。
大乘离言自性,非一般全愚之凡夫,及半愚之二乘所能了知──凡夫全昧我法,二乘只知人空不了法空,故有全愚半愚之称──以其不了知故,乃从八分别生三事。八分别者,识也。谓识与二障俱,迷于事理;由此薰成种子而能变成三事。所谓“所依缘事”,“见我慢事”,“贪嗔痴事”。然此非指名言为体,乃缘生诸法也。即通常所谓迷于实事真理,为境所转而妄想繁出,因而造成污浊世界者也。
云何名为八种分别?一者、自性分别,二者、差别分别,三者、总执分别,四者、我分别,五者、我所分别,六者、爱分别,七者、非爱分别,八者、彼俱相违分别。
此处仅列出八种分别之名,其释在后,故亦不多述。
云何如是八种分别能生三事?谓若自性分别、若差别分别、若总执分别,此三分别能生分别戏论所依、分别戏论所缘事。谓色等想事为依缘故,名想言说所摄、名想言说所显分别戏论,即于此事分别计度非一、众多品类差别。若我分别、若我所分别,此二分别能生一切余见根本及慢根本、萨迦耶见,及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若爱分别、若非爱分别、若彼俱相违分别,如其所应能生贪欲、嗔恚、愚痴。是名八种分别能生如是三事,谓分别戏论所依缘事,见、我慢事,贪、嗔、痴事。当知此中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为所依止,生萨迦耶见及以我慢;萨迦耶见我慢为依,生贪、嗔、痴;由此三事,普能显现一切世间流转品法。
文中乃阐八分别生三事之理,兹且立表明之:
┌自 性┐ ┌分别戏论───识
│差 别├分别──合生──┤所依─────根
│总 执┘ └所缘─────尘
│ ┌边见
│ 我 ┐ │邪见
八分别生三事┤ ├分别──合生──萨迦耶见─┤见取
│我 所┘ │戒禁
│ │ ┌七慢
│ └我慢┤
│ └九慢
│ 爱 ┐ ┌爱 故────生贪欲事
│非 爱├分别──别生──┤非爱故────生嗔恚事
└俱相违┘ └俱违故────生愚痴事
在此表中,可见八分别生三事之程序矣。论中谓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为名想言说所显者,谓有漏识对于根、尘、识而起计度,而识亦为名字言语之所显示也。而此三法又有多种,如识有八,根、尘各六,故论中谓色等想事品类众多也。表中八分别为平立,而论中之结文上,则有其次第,如云:“当知此中分别戏论所依缘事为所依止,生萨迦耶见及以我慢;萨迦耶见我慢为依生贪、嗔、痴,由此三事,普能显现一切世间流转品法”。虽则有情从无始来,心与法执相应,无先后生起之程序,但就行者之断惑上,必先去贪、嗔、无明;次断我执;再次断法执。故论中不妨假说由依缘事而我见、我慢,由我见、我慢而贪、嗔、痴也。萨迦耶见,译为身见,通于我见、我所见者也。在三事中之我见、我慢、及贪、嗔、痴、并非为事,然碻为与识相应之能缘作用,故假名为事也。
云何名为自性分别?谓于一切色等想事,分别色等种种自性所有寻思,如是名为自性分别。云何名为差别分别?谓即于彼色等想事,谓此有色、谓此无色,谓此有见、谓此无见,谓此有对、谓此无对,谓此有漏、谓此无漏,谓此有为、谓此无为,谓此是善、谓此不善、谓此无记,谓此过去、谓此未来、谓此现在,由如是等无量品类差别道理,即于自性分别依处,分别种种彼差别义,如是名为差别分别。云何名为总执分别?谓即于彼色等想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于众多法总执为因分别而转,于舍、军、林、饮、食、衣、乘等假想施设所引分别,如是名为总执分别。云何名为我我所分别?谓若诸事有漏、有取,长时数习我我所执之所积聚,由宿串习彼邪执故,自见处事为缘所生虚妄分别,如是名为我我所分别。云何名为爱分别?谓缘净妙可意事境所生分别。云何名为非爱分别?谓缘不净妙不可意事境所生分别。云何名为彼俱相违分别?谓缘净妙不净妙、可意不可意俱离事境所生分别。八种分别,与无分别智相对待,此有则彼无,彼有则此无。以此为三界中有漏可断诸心心所;而彼为出世无缠无漏不可断之智慧也。八分别者:一、自性分别。如见一粉条,于意识上加以分别,为其安立一名;于其他法亦如此想像之而立其名,此为从诸法自性上加以分别也。二、差别分别。见此法上之条理,而与其他法上之条理互相比较其为同为异,如见一白色粉条,则知此白色乃通于瓷器;而黑墨上之黑色,则不通此白色粉条。此从彼此相互关系上所有差别加以分别也。三、总执分别。如于多数分子合成之一团体上,而执为实有一整个的东西。有情本由五蕴和合而成,屋舍本由各种材料而成,并无实有之个我与屋舍;然吾人通常计有一整个之我体与屋舍。此为于多数分子团集上而总执之之分别也。四、我分别,五、我所分别。此我我所分别,往往于诸蕴上长时生起有我我所之见。如意识薰习故于自见处事──五蕴而执为我,末那识于自见处事──第八见分而执为我;此皆以有有缠缚之相应心所拘泥之,故其于诸蕴上生起有我我所之分别也。六、爱分别。谓遭遇顺适优美怡情之环境,则引起欣赏不已之爱分别也。七、非爱分别。谓由缘虑不净妙不可喜之恶劣境遇,甚感困难,于是引起抑郁而不适意之分别也。八、俱相违分别。谓所缘之境非好非丑,适乎中庸,不能令人生强有力之心理,而任运缘虑也。
此中所说略有二种:一者、分别自性,二者、分别所依、分别所缘事。如是二种,无始世来应知展转更互为因,谓过去世分别为因,能生现在分别所依及所缘事;现在分别所依缘事既得生已,复能为因生现在世由彼依缘所起分别。于今分别不了知故,复生当来所依缘事;彼当生故,决定当生依彼缘彼所起分别。
此上八种分别,可归纳为二法。一、精神,能分别认识之心。二、物质,有情世间──根、及器世间──尘。然此二种,即是八分别中前三分别所生之事,此能该括余五分别;以余分别无别所依之根境,故前三为后五之本也。此三分别从无始来展转互为因果,谓由过去三种分别之现行,熏成五根五尘之种子;由此种子于赖耶中酝酿成熟,故于今世复起依缘之现行。倘于今世仍不了知事理,则由今世惑业,复生当来之器界根身。盖众生生前既造业行,迷执根尘,故当来世定招感应生之界趣,以偿前因焉。总之、由迷故生死不停,长劫于苦海流转也!
丁二 修寻思等了八分别
戊一 修四寻思观
云何了知如是分别?谓由四种寻思、四种如实智故。云何名为四种寻思?一者、名寻思,二者、事寻思,三者、自性假立寻思,四者、差别假立寻思。
离言自性、诸法真理,亦非愚夫终不可知,然须有其方法始可了达。谓须先修四寻思观,煆炼成熟,渐能引生四如实智,实智生起则洞见之矣。论中先列四寻思之名,后随次释之。
名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名唯见名,是名名寻思。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事唯见事,是名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自性假立唯见自性假立,是名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立,是名差别假立寻思。此诸菩萨于彼名事,或离相观、或合相观,依止名事合相观故,通达二种自性假立、差别假立。
此中依名解释四寻思之义:一、名寻思。行者观察在名字言说中唯有名字言说,并无所依之事体诠在其中,纯然为假立之名言,故曰名寻思。二、事寻思。于依他缘生之纯粹事实上,唯见缘生诸法不相碍之本相,并无假立名言于中杂入,纯然为事物之自体,故曰事寻思。三、自性假立寻思。自性、为法之体;假立、为法上假立之义。行者于意识上推寻法之得名,皆由自心中想像而假立者,其实名中无事,事中无名也。故曰:“名事互为客”。此为自性假立寻思。四、差别假立寻思。行者对于诸法上所有言语诠表之差别意义,如常、无常,漏、无漏等,皆能如实观察,知其亦是假立,故曰差别假立寻思。修此观者有二种观法:一、离相观,谓单观名言或事体也。二、合相观,谓双观名或事之自性与差别也。兹立二表明之──
┌名────自性
合相观┤
└事────差别
┌名寻思──名上无事
离相观┤
└事寻思──事上无名
戊二 修四如实智
云何名为四如实智?一者、名寻思所引如实智,二者、事寻思所引如实智,三者、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四者、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云何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于名寻思唯有名已,即于此名如实了知:谓如是名为如是义于事假立,为令世间起想、起见、起言说故;若于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立色等名者,无有能于色等想事起色等想;若无有想,则无有能起增益执;若无有执,则无言说。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名名寻思所引如实智。
前已说明四寻思矣,今进而说明四如实智为如何。其名义、如论文所列,兹就其义而一释之。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者:盖久习名寻思观,而后自然引起如实了知 之智,照了名中唯名,毫无事在其中也。然则世间为何而于诸法上安立种种名称欤?盖世间众生从无始来,业识茫茫,终身大梦,不辨事理,错用思想,于是认绳为蛇,计杌为鬼;于本来离言之诸法上,随其妄想分别,谓为山、川、日、月、天、地、人、物等。由是一传十,十而百,百而千,而万,而兆,久久相沿成为习惯,通国皆知,此为人、彼为物等;于是世人于诸法上起想发言,可以彼此交换意见,传达思想。然终以妄为真,计假为实;此由无始来杂乱妄想有假说也。倘勤修佛法,对治烦恼,引发无漏,则…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