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P8

  ..續本文上一頁意謂佛雖終日說法,而所說者皆此未嘗說之離言性也。此所謂性相雙彰、空有不二之中道欤!

  丙四 愚起八分別

  丁一 八分別生叁事

  又諸愚夫,由于如是所顯真如不了知故,從是因緣八分別轉,能生叁事,能起有情世間及器世間。

  大乘離言自性,非一般全愚之凡夫,及半愚之二乘所能了知──凡夫全昧我法,二乘只知人空不了法空,故有全愚半愚之稱──以其不了知故,乃從八分別生叁事。八分別者,識也。謂識與二障俱,迷于事理;由此薰成種子而能變成叁事。所謂“所依緣事”,“見我慢事”,“貪嗔癡事”。然此非指名言爲體,乃緣生諸法也。即通常所謂迷于實事真理,爲境所轉而妄想繁出,因而造成汙濁世界者也。

  雲何名爲八種分別?一者、自性分別,二者、差別分別,叁者、總執分別,四者、我分別,五者、我所分別,六者、愛分別,七者、非愛分別,八者、彼俱相違分別。

  此處僅列出八種分別之名,其釋在後,故亦不多述。

  雲何如是八種分別能生叁事?謂若自性分別、若差別分別、若總執分別,此叁分別能生分別戲論所依、分別戲論所緣事。謂色等想事爲依緣故,名想言說所攝、名想言說所顯分別戲論,即于此事分別計度非一、衆多品類差別。若我分別、若我所分別,此二分別能生一切余見根本及慢根本、薩迦耶見,及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若愛分別、若非愛分別、若彼俱相違分別,如其所應能生貪欲、嗔恚、愚癡。是名八種分別能生如是叁事,謂分別戲論所依緣事,見、我慢事,貪、嗔、癡事。當知此中分別戲論所依緣事爲所依止,生薩迦耶見及以我慢;薩迦耶見我慢爲依,生貪、嗔、癡;由此叁事,普能顯現一切世間流轉品法。

  文中乃闡八分別生叁事之理,茲且立表明之:

  ┌自 性┐  ┌分別戲論───識

  │差 別├分別──合生──┤所依─────根

  │總 執┘  └所緣─────塵

  │    ┌邊見

  │ 我 ┐   │邪見

  八分別生叁事┤  ├分別──合生──薩迦耶見─┤見取

  │我 所┘   │戒禁

  │    │  ┌七慢

  │    └我慢┤

  │     └九慢

  │ 愛 ┐  ┌愛 故────生貪欲事

  │非 愛├分別──別生──┤非愛故────生嗔恚事

  └俱相違┘  └俱違故────生愚癡事

  在此表中,可見八分別生叁事之程序矣。論中謂分別戲論所依緣事爲名想言說所顯者,謂有漏識對于根、塵、識而起計度,而識亦爲名字言語之所顯示也。而此叁法又有多種,如識有八,根、塵各六,故論中謂色等想事品類衆多也。表中八分別爲平立,而論中之結文上,則有其次第,如雲:“當知此中分別戲論所依緣事爲所依止,生薩迦耶見及以我慢;薩迦耶見我慢爲依生貪、嗔、癡,由此叁事,普能顯現一切世間流轉品法”。雖則有情從無始來,心與法執相應,無先後生起之程序,但就行者之斷惑上,必先去貪、嗔、無明;次斷我執;再次斷法執。故論中不妨假說由依緣事而我見、我慢,由我見、我慢而貪、嗔、癡也。薩迦耶見,譯爲身見,通于我見、我所見者也。在叁事中之我見、我慢、及貪、嗔、癡、並非爲事,然碻爲與識相應之能緣作用,故假名爲事也。

  雲何名爲自性分別?謂于一切色等想事,分別色等種種自性所有尋思,如是名爲自性分別。雲何名爲差別分別?謂即于彼色等想事,謂此有色、謂此無色,謂此有見、謂此無見,謂此有對、謂此無對,謂此有漏、謂此無漏,謂此有爲、謂此無爲,謂此是善、謂此不善、謂此無記,謂此過去、謂此未來、謂此現在,由如是等無量品類差別道理,即于自性分別依處,分別種種彼差別義,如是名爲差別分別。雲何名爲總執分別?謂即于彼色等想事,我及有情、命者、生者等假想施設所引分別,于衆多法總執爲因分別而轉,于舍、軍、林、飲、食、衣、乘等假想施設所引分別,如是名爲總執分別。雲何名爲我我所分別?謂若諸事有漏、有取,長時數習我我所執之所積聚,由宿串習彼邪執故,自見處事爲緣所生虛妄分別,如是名爲我我所分別。雲何名爲愛分別?謂緣淨妙可意事境所生分別。雲何名爲非愛分別?謂緣不淨妙不可意事境所生分別。雲何名爲彼俱相違分別?謂緣淨妙不淨妙、可意不可意俱離事境所生分別。八種分別,與無分別智相對待,此有則彼無,彼有則此無。以此爲叁界中有漏可斷諸心心所;而彼爲出世無纏無漏不可斷之智慧也。八分別者:一、自性分別。如見一粉條,于意識上加以分別,爲其安立一名;于其他法亦如此想像之而立其名,此爲從諸法自性上加以分別也。二、差別分別。見此法上之條理,而與其他法上之條理互相比較其爲同爲異,如見一白色粉條,則知此白色乃通于瓷器;而黑墨上之黑色,則不通此白色粉條。此從彼此相互關系上所有差別加以分別也。叁、總執分別。如于多數分子合成之一團體上,而執爲實有一整個的東西。有情本由五蘊和合而成,屋舍本由各種材料而成,並無實有之個我與屋舍;然吾人通常計有一整個之我體與屋舍。此爲于多數分子團集上而總執之之分別也。四、我分別,五、我所分別。此我我所分別,往往于諸蘊上長時生起有我我所之見。如意識薰習故于自見處事──五蘊而執爲我,末那識于自見處事──第八見分而執爲我;此皆以有有纏縛之相應心所拘泥之,故其于諸蘊上生起有我我所之分別也。六、愛分別。謂遭遇順適優美怡情之環境,則引起欣賞不已之愛分別也。七、非愛分別。謂由緣慮不淨妙不可喜之惡劣境遇,甚感困難,于是引起抑郁而不適意之分別也。八、俱相違分別。謂所緣之境非好非醜,適乎中庸,不能令人生強有力之心理,而任運緣慮也。

  此中所說略有二種:一者、分別自性,二者、分別所依、分別所緣事。如是二種,無始世來應知展轉更互爲因,謂過去世分別爲因,能生現在分別所依及所緣事;現在分別所依緣事既得生已,複能爲因生現在世由彼依緣所起分別。于今分別不了知故,複生當來所依緣事;彼當生故,決定當生依彼緣彼所起分別。

  此上八種分別,可歸納爲二法。一、精神,能分別認識之心。二、物質,有情世間──根、及器世間──塵。然此二種,即是八分別中前叁分別所生之事,此能該括余五分別;以余分別無別所依之根境,故前叁爲後五之本也。此叁分別從無始來展轉互爲因果,謂由過去叁種分別之現行,熏成五根五塵之種子;由此種子于賴耶中醞釀成熟,故于今世複起依緣之現行。倘于今世仍不了知事理,則由今世惑業,複生當來之器界根身。蓋衆生生前既造業行,迷執根塵,故當來世定招感應生之界趣,以償前因焉。總之、由迷故生死不停,長劫于苦海流轉也!

  丁二 修尋思等了八分別

  戊一 修四尋思觀

  雲何了知如是分別?謂由四種尋思、四種如實智故。雲何名爲四種尋思?一者、名尋思,二者、事尋思,叁者、自性假立尋思,四者、差別假立尋思。

  離言自性、諸法真理,亦非愚夫終不可知,然須有其方法始可了達。謂須先修四尋思觀,煆煉成熟,漸能引生四如實智,實智生起則洞見之矣。論中先列四尋思之名,後隨次釋之。

  名尋思者,謂諸菩薩于名唯見名,是名名尋思。事尋思者,謂諸菩薩于事唯見事,是名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者,謂諸菩薩于自性假立唯見自性假立,是名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者,謂諸菩薩于差別假立唯見差別假立,是名差別假立尋思。此諸菩薩于彼名事,或離相觀、或合相觀,依止名事合相觀故,通達二種自性假立、差別假立。

  此中依名解釋四尋思之義:一、名尋思。行者觀察在名字言說中唯有名字言說,並無所依之事體诠在其中,純然爲假立之名言,故曰名尋思。二、事尋思。于依他緣生之純粹事實上,唯見緣生諸法不相礙之本相,並無假立名言于中雜入,純然爲事物之自體,故曰事尋思。叁、自性假立尋思。自性、爲法之體;假立、爲法上假立之義。行者于意識上推尋法之得名,皆由自心中想像而假立者,其實名中無事,事中無名也。故曰:“名事互爲客”。此爲自性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行者對于諸法上所有言語诠表之差別意義,如常、無常,漏、無漏等,皆能如實觀察,知其亦是假立,故曰差別假立尋思。修此觀者有二種觀法:一、離相觀,謂單觀名言或事體也。二、合相觀,謂雙觀名或事之自性與差別也。茲立二表明之──

  ┌名────自性

  合相觀┤

  └事────差別

  ┌名尋思──名上無事

  離相觀┤

  └事尋思──事上無名

  戊二 修四如實智

  雲何名爲四如實智?一者、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者、事尋思所引如實智,叁者、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四者、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雲何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于名尋思唯有名已,即于此名如實了知:謂如是名爲如是義于事假立,爲令世間起想、起見、起言說故;若于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立色等名者,無有能于色等想事起色等想;若無有想,則無有能起增益執;若無有執,則無言說。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名尋思所引如實智。

  前已說明四尋思矣,今進而說明四如實智爲如何。其名義、如論文所列,茲就其義而一釋之。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蓋久習名尋思觀,而後自然引起如實了知 之智,照了名中唯名,毫無事在其中也。然則世間爲何而于諸法上安立種種名稱欤?蓋世間衆生從無始來,業識茫茫,終身大夢,不辨事理,錯用思想,于是認繩爲蛇,計杌爲鬼;于本來離言之諸法上,隨其妄想分別,謂爲山、川、日、月、天、地、人、物等。由是一傳十,十而百,百而千,而萬,而兆,久久相沿成爲習慣,通國皆知,此爲人、彼爲物等;于是世人于諸法上起想發言,可以彼此交換意見,傳達思想。然終以妄爲真,計假爲實;此由無始來雜亂妄想有假說也。倘勤修佛法,對治煩惱,引發無漏,則…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