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P9

  ..續本文上一頁一旦豁然貫通,照了事物真相本來離言,所有名言皆妄心之構成,此爲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之境界也。

  此智在有漏加行位可得;而四如實智與四尋思雖可同在有漏位獲得,但碻有程度之高下,立表明之──

  四尋思──有漏────暖等四加行位

  四實智──無漏────真見道等位

  在見道以前,暖、頂、忍、世第一之四加行,猶爲有漏;見道位則爲無漏。四加行中暖、頂二位修四尋思,故唯有漏;而忍、世第一修四如實智,雖通有漏,而見道位登地以上亦修實智,故又通無漏也。

  雲何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于事尋思唯有事已,觀見一切色等想事,性離言說,不可言說,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事尋思所引如實智。

  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行者于諸法上了知其爲性離言說,即是事尋思所引如實智。然非指老成人寂靜無言,默識存諸心中而言,須由現量親證;或無分別智證得此離言自性,方爲得矣。至四加行位上,不過相似證得此智而已。

  雲何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于自性假立尋思唯有自性假立已,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顯現;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猶如變化、影像、響應、光影、水月、焰火、夢幻相似顯現而非彼體。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最甚深義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即諸菩薩了知諸法自性假立,了知諸法從衆緣生,有因緣荟萃則生,若因緣分散則滅,故近于幻有,不同凡情之執實也。至其對于色等想事中,了知假立言說非事自性,但于言說中又不無有其相似自性之顯現。猶如繪畫一幅佛像,雖圖畫本非佛之自體,但圖畫中又不無莊嚴端正之佛像,所謂非有非非有者是也。總之、通達依他如幻而不執實,即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之實現耳。

  雲何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于差別假立尋思唯有差別假立已,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別假立不二之義,謂彼諸事非有性非無性,可言說性不成實故非有性,離言說性實成立故非無性。如是由勝義谛故非有色,于中無有諸色法故;由世俗谛故非無色,于中說有諸色法故。如有性無性、有色無色,如是有見無見等差別假立門,由如是道理一切皆應了知。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差別假立不二之義,是名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倫記中景師意雲:譬如一色,具足非有非無不二之性,遍計執色非有,依他起色非無:遍計是言說之增加、故非有;依他是戲論之相離、故非無。就二谛言之:遍計所執,在勝義谛中非有故;依他起性,在世俗谛中非無故。在四勝義中,亦作是說。在一法之差別意義亦不二:如依他眼識有緣慮用、故不無;遍計眼識無緣慮用、故不有。有見、無見等,亦複如是。故所有其他一切差別之意義,莫不有其不二之性也。

  茲再按文而一釋之:差別、是相對待之義,如有無、是非、動靜、一異、斷常等皆是。若真智現前,乃洞察意識上所假立之差別意義皆具不二之性,非有非無,不落有無、斷常二邊,而爲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之妙境也。何以故?于諸法上、安立言說,不實存在,故名爲無;于諸法上不增不減,離言絕思,故名爲有。質言之,正智親證真如,無有色等可言,故假名爲無;俗人智緣事相,安立名言,故假名爲有。有見無見等門,亦複如是。若知此種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之道理,即是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之發現也。

  丁叁 愚不了八分別墮流轉

  愚夫于此四如實智有所阙故,不現前故,便有八種邪分別轉,能生叁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謂由如是邪分別故起諸雜染,起雜染故流轉生死,于生死中常流轉故,恒有無量隨逐生死種種生老病死等苦流轉不息。

  諸愚夫從無始來,由業蔽心,真智不彰,不明事相,故生八種邪分別,久成習性種子。此種生起,則感來世之果報。詳言之,由八種邪分別上生起我法二執,終日追逐爲我主義,起貪、嗔、癡,作不善業,由是于生死中流轉受生,而有各種苦痛之所隨逐也!

  丁四 聖了八分別證大果

  戊一 證斷果

  菩薩依此四如實智,能正了知八種分別。于現法中正了知故,令當來世戲論所攝所依緣事不複生起;不生起故,于當來世從彼依緣所起分別亦不複生。如是分別及依緣事二俱滅故,當知一切戲論皆滅,菩薩如是戲論滅故,能證大乘大般涅槃。諸菩薩者能正了知八種分別故無戲論,不複起虛妄分別;不起妄分別故,不複熏成當來世之器界與根身之種子;不熏種故,當來依緣亦不得生;依緣不生故,從依緣起之虛妄分別亦不得生。此在四加行之世第一位上有此相似無漏智之生起,以其將登初地,故能滅去叁界有漏之心心所法。知其戲論無複執著,故能伏除藏識中之染汙種子,而引生淨無漏識;淨識現故,得二種聖果,此中即明其斷果也。

  戊二 得自在果

  于現法中勝真實義所行處智極清淨故,普能獲得一切自在:謂諸菩薩于種種化獲得能化神通自在,于種種變獲得能變神通自在,普于一切所知境智皆得自在,若欲久住隨其所樂自在能住,若欲終殁不待害緣自在能殁。由諸菩薩得如是等無量自在,于諸有情最勝無上。

  煩惱斷故,無漏真智發現,智現前故則獲得自在──自在者,謂此真智非向他人求得而爲本有之無漏種子發生現行也。然此真智,初地分證菩提涅槃;八地所證似與佛等;究竟證得,則爲佛果。其所得之自在,約分叁種:一、于變化中獲得自在,即是隨心變化皆得成就。然變化義雖相近,不無小異:于無中化有爲化,于有上而改其原有之形色數量與體質等爲變,此爲六通中之神境通也。二、智光炯炯,于境自在,即六通中之余五通也。叁、于壽命住舍獲得自在,謂其壽命,能聽其意欲之住舍,若欲舍命並不必用刀杖等之害具,自由能棄舍之。此叁自在獲得,故于衆生中爲最殊勝焉!

  菩薩如是普于一切得自在故,獲得五種最上勝利:一者、獲得心極寂靜,由住最靜故,不由煩惱寂靜故。二者、能如一切明處無所挂礙,清淨鮮白妙智見轉。叁者、爲利諸有情故,流轉生死無有厭倦。四者、善入一切如來密意言義。五者、所得大乘勝解不可引奪,不從他緣。當知如是五種勝利,有五種業:一者、菩薩成就最勝現法樂住,能滅一切爲趣菩提精勤加行所生身心種種勞倦,當知是名心極寂靜勝利之業。二者、菩薩普能成熟一切佛法,當知是名于諸明處無礙清白微妙智見勝利之業。叁者、菩薩普能成熟一切有情,當知是名流轉生死無有厭倦勝利之業。四者、菩薩能正除遣所化有情隨所生起一切疑惑,護持如來妙正法眼令得久住,于能隱沒如來聖教像似正法,能知能顯能正除滅,當知是名善入如來密意言義勝利之業。五者、菩薩能摧一切外道異論,精進堅牢正願無動,當知是名大乘勝解不可引奪,不從他緣勝利之業。因得如上自在故,即能同時獲得勝利:一、心得寂靜,然非由斷去煩惱而獲此身心粗重之禅定;但由真智性住寂靜,故與二乘枯木死灰之定,相去遙遠也。二、智轉明處,于世間一切學說,如五明等,皆能精通熟習得其深微之處,以此而上求下化也。叁、了知生佛平等,乃發充足之悲心,而于極苦之五濁惡世,生死死生不停其救世工作;亦不于苦難中生厭倦退屈之心也。四、悉能了知如來甚深妙法秘密意趣,能斷衆生種種疑網。五、習大乘法,得大勝解,故任隨何人及其他因緣,皆不能退其初心與誓願,終必以佛法而進行也。此五種勝利,有五種殊勝業用:一、成就殊勝定力,止息勞倦,便于勤修菩提也。二、五明熟習,則智慧殊勝,便于求佛果也。叁、大悲心切,便于利衆生也。四、深知佛法,即能除遣衆生疑網,使正法得久住世;于相似佛法之魔說能殄滅之,此即顯正之意也。五、于外道之诐辭邪說,竭力摧除,自發誓願堅固、不爲傾動,而抱著一貫之精神,此即破魔之義也。學大乘者,于佛法得勝解,則不爲他人奪其志趣,故不順從不符佛法之他緣,而唯行佛法之勝利事業也。

  如是菩薩,所有一切菩薩所作,皆爲如是五勝利業之所攝受。雲何一切菩薩所作?謂自安樂而無雜染,普能成熟一切佛法,普能成熟一切有情,護持如來無上正法,摧伏他論精進勇猛正願無動。

  菩薩工作不可勝數,但可統攝于此五業之中。若歸納其工作,亦可分爲五種:一、定力,令自心安隱,無染瑕疵。二、慧力,于事于理,悉明了究竟。叁、悲力,救度衆生一切苦厄,令得安隱。四、護持如來正教,摧滅邪論。五、願力,于外境不爲轉移,而具足大願。此爲菩薩工作之大概也。

  甲四 總結顯勝

  當知如是四真實義,初二下劣,第叁處中,第四最勝。

  本來四真實即是二真實,因開合之不同,故有四真實二真實之別。開則爲四,合則爲二,其真實則一也。世間極成真實,就其遣執之凡夫心而言,故爲依他。而修行亦隨順乎俗谛,故非遍計執也。道理極成真實,以叁量證實道理故亦爲依他。然前二真實皆爲散心之境界,故爲五法中相名分別之所攝,較之後二真實爲最劣也。第叁真實,乃人空所顯之真如,故處中。第四真實爲人法二空所顯之真如,故最勝。後二真實若就其能證所證合說,則爲正智、如如所攝;若唯從其所顯之真理方面而言,則惟攝于如如也。

  茲將五法、叁性與四實、二實相攝之關系,立表明之──

  世間真實─────相

  道理真實─────名────依他──盡所有性

  分別

  煩惱淨真實…………正智─┐

  ├─圓成──如所有性

  所知淨真實────如如─┘

  (默如記)(廈門慈宗學會印行)(附注)大師原按雲:“倫記篡要之論疏,摘錄附記文中矣”。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